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55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x

高中语文句子成分分析

高中病句分析表

类型

子类别

例句

说明

修饰语

语序

不当

定语

位置

1、初春的(时间)花园里(处所)几朵(数量)盛开(动词)的红色(形容词)玫瑰花被雨打湿了。

2、国家队里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多重定语次序:

领属性的词(表谁的)或时间、处所的—数量性的词(表多少)—动词或动词短语(表怎样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表性质名词(属性)—中心词(名词)。

简记:

谁的—多少—怎样的—中心词(名词)。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状语

位置

他为寻找薄弱环节星期天在家里重新认真地把试卷检查了一遍。

多重状语次序:

表目的或原因的短语—时间词—处所词—副词—情态动词或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中心语。

简记:

何时—何地—何范围—中心词(动词)

虚词位置不当

关联

词语

位置

不当

1、同一主语:

不仅李阳同学学习好,而且乐于帮助其他同学。

(“学习好,乐于帮助其他同学”都是用来说李阳的,为了上下句的连贯性,应将“李阳”置于关联词“不仅”的前面。

2、不同主语:

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前比质量,后比成本,“不是”应放在“质量”前。

主语一致放在关联词语前,否则分别放在关联词语后。

副词

位置

不当

1、我们如果把学习不搞好,就很难考上好大学。

2、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消防工作,就容易酿成火灾。

(“不”移到“趁”字前)

“把”字句、“被”字句的否定副词应在“把”、“被”字之前

逻辑事理顺序不当

分句

语序

不当

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

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句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词序

不当

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

应改为“听取研究”)

词语顺序要按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来排列。

主谓

搭配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主宾

搭配不当

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

动词和宾语

搭配不当

战士们连续打败敌人的五次进攻。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1、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2、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采集50万朵的花粉。

(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3、我们对你照顾得太不周全了。

(中心语与补语搭配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2、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

注意“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高低”等词。

多对一、一对多搭配不当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能与“造就”搭配,但不能与“提高”搭配。

注意前后并列短语间的搭配。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多重否定容易导致语病

成分残缺

缺主语

1、对于手中有闲钱的人,可以进行合理的投资。

(删除“对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由于他这样的好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得到”没有主语)

3、通过大家的讨论,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介词“在、当、从、对于、为了”打头的句子,常造成主语残缺。

2、注意没有主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病句,无主句、独词句并非病句。

缺谓语

我们要在这次质量大检查运动中建立和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

要在建立和加强前补上谓语“完成”)

状语过长,常导致谓语残缺

缺宾语

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

(动词谓语“进入”没有宾语,在“分成”后面加上“的阶段”)

宾语部分过长,后面往往忽视与前面成分的响应,导致宾语残缺。

缺少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

1、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要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2、这次学习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地“时间”前加关联词“尽管”)

3、怎么就和自己同患难、共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和自己“之前缺少介词,应加“跟”“同”等)

成分赘余

词语

堆砌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应删去)

语意

重复

1、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不可缺少”和“必需品”重复)

2、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否则,拿不出真本事,就会活得没有尊严。

(“否则”与后面的“拿不出真本事”同义重复)

3、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

(并列短语“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意义有包容)

4、新的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诸”在这里本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介词“于”就重复了。

5、这是我的拙见。

(“我的”和“拙”语意重重)

 

出现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重复

句式杂糅

(举棋不定)

1、这慷慨悲歌的壮举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一个)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反问句式与判断句式糅在一起。

或用“那怎么会有好成绩呢?

”或用“成绩可想而知”)

2、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对抵御这次金融风暴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一句是偏正结构,后一句是主谓结构,两者不同,可改为“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

1、同一个意思,却用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2、同一句中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藕断丝连

1、出版一部译作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把“出版……的努力”和“一部译作……见面”凑在一块,用哪一句都可以)

2、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起,应删去“我们”)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或明明是两句话,偏用一句话来说

中途易辙

中国人民自从接收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思想之后”就怎么样?

作者不接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

应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反客为主

(暗换主语)

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表面上看,上半句的主语是“……阴谋活动”,而下半句的主语显然不能用该主语,只能用隐而未现的主语“我们”,这样主语就被暗换了,所以就只有在“应当”前加上主语“我们”,以与下半句的主语相统一)

有歧义

(多种理解)

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指接受还是指反对不明确)

2、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我们三个人一组。

(可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组成一组”或“我们三个人组成一组”)

3、语义不明造成歧义:

开刀的是他父亲(可理解为他父亲是医生,也可理解为医生为他父亲开刀)

4、结构关系明造成歧义:

进口彩电很好。

(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5、词的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我要炒肉丝。

(“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中央已向东北调拨物资。

(“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词语省略、遗漏造成歧义:

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7、轻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他一节课就写了三封信。

(“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8、数量词修饰不明造成歧义:

他请几个学校的领导参加座谈会。

(可理解为学校的几个领导,也可理解为几所学校的领导)

9、“和(或)”连接不明产生歧义:

他背着经理和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到了两家银行。

(可理解为他和总经理一起,也可理解为他背着经理和总经理一个人)

时间或数量

不确切

1、开学前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2、一辆车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3、从60岁到90岁的妇女可以坐车参加流行。

自相矛盾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死跟幸免矛盾)

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无比了还怎么增强?

范围不清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强加因果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主客倒置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并列不当

1.包含关系置于并列: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2.不同类别置于并列:

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体育比赛”与后面所列举的比赛种属不搭配,“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不应并列。

否定不当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答题技巧:

看到“否定词”,负负得正。

但注意:

如句中有否定意义的词,如:

“防止”等,也作“-1”处理;“无时无刻”是没有一分钟的意思,也用“-1”表示。

反问句亦算负

不合事理

1.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人有男人和女人之分”是一样的,但“男人和女人”加起来等于“人”,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2.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能同时做,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翻译:

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

“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

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

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

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

  沛公安在?

(《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译为:

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长短句转换

一、长句变短句

【经典例题1】

例1、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例题精讲】

1、无论多复杂的长句,总是只有一套大的主谓宾结构,即使里边还有其他主谓宾结构,它们也只是充当了大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成分,所以长变短首先要提取句子的主干。

据此,不难得出此句的主干——大主谓宾结构是:

俄罗斯科学家设计出新型星际“指南针”。

2、复杂的修饰语一定是由至少一个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复句分句形式构成,因此本句我们至少可以切分出这样两个意义相对独立的语句,即“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小主谓宾结构)和“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慑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小动宾短语)。

3、据第二步可知,切分出的第二个短句比较长,其中的谓语中心词“具有”支配了两个宾语“特点”和“功能”;若进行进一步拆分,让“具有”与两个宾语“特点”和“功能”分别搭配一次,还可得出两个短句:

“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4、为保持话题一致,使内容衔接自然顺畅,根据不改变长句原意的原则,有时需添加必要的主语和必要的“润滑剂”——上下文间的衔接词语,如“这样”“它”“因而”“却”等必要的复指代词或关联词;有时还需改变词序句序,重新排序组句;有时还需重复某些词语或者删去一些不必要的虚词、重复性词语,然后组合成符合要求的语段。

【答案整合】

①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②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

③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④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经典例题2】

例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不改变原意,又语言简明。

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海湾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

【答案】

①海湾四国提出联合报告,②该报告提出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③联合国安理会昨天做出了通过这个报告的决议。

注意:

此题与例1有区别,即这句的定语不是并列式的,而是内部具有逻辑先后顺序,所以选取出来的主干句应该放在最后。

【方法小结】

1.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短句——提取主干。

2.将复杂的修饰语(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根据表达的意思切分成几个短句——梳理枝叶。

3.将并列成分拆分,且重复跟并列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并列的分句——拆分组合。

4.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复指置换。

【课堂训练】

1、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单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08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地轨道上的“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的分布、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的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的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二、短句变长句

【经典例题1】

例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2003年高考全国卷24题)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例题精讲】

1、这是对将几个短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的能力的考查。

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对所给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二是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具体来说也可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句子主干。

  分析所给的材料,不难看出,这四个句子都是围绕“遗传”来说的,第一句可以作为整合后全句的框架即主干句,其他三个句子是它的修饰限制成分。

根据表达习惯的不同及下定义的格式,这道题的答案可以写成“……就叫遗传”或“遗传是指……”的表述形式。

  第二步,提取剩余句子的主要信息。

  提取或筛选语句的主要信息,要抓住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句子本身内容的把握外,还要特别关照其他语句的内容。

例如句④,其中“这种繁殖过程”与句①比照是重复信息,因为句①已经说了“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一个信息在一个句子中一般不重复出现,所以应将其删除才好组合成信息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其他句子提取信息要点的情况与此基本相同。

  第三步,把剩余句子的主要信息作为辅助成分加入主干。

  第②句的主要信息是“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第③句的主要信息是“提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第④句的主要信息是“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构成“自身繁殖过程”的修饰限制成分。

【答案整合】

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经典例题2】

例2、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2009·江西卷)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案】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方法小结】

1.确定一个主干句:

2.提取剩余句子的主要信息

3.把剩余的短句作为长句的辅助成分(定语或状语):

4.最后,按照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和句子结构特点,调整辅助成分,重组句子。

注:

多层次修饰语(状语、定语)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