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254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docx

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汉文1004班王亚军

一、不定项选择题汇总[10*2=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报告文学在写作上讲究()

A.生动性

B.真实性

C.典型性

D.文学性

答案:

D

2.采访的“透视法”,也叫()

A.抓特点

B.抓问题

C.抓特色

D.抓本质

答案:

D

3.记者发现与捕捉新闻,要有一把判断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敏感

B.宣传政策

C.新闻价值

D.新闻观念

答案:

C

4.“据新华社今天报道,北京已建议台北就恢复台湾与大陆间的邮电业务问题进行商谈。

”这条导语突出的要素是()

A.何时

B.何事

C.何故

D.何地

答案:

B

5.《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

A.史沫特莱

B.范长江

C.斯诺

D.邹韬奋

答案:

C

6.材料加工中最优先、最重要的一环是()

A.整理记录

B.材料核实

C.语言加工

D.结构调整

答案:

B

7.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最重要的是()

A.新闻学专业知识

B.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C.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D.政治理论知识

答案:

D

8.批评、表扬性的稿件一般适合用()

A.巡回采访

B.易地采访

C.隐性采访

D.交叉采访

答案:

C

9.在采访的平时准备中,记者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读书看报,广采博取;无字“天书”,不可忽视;以及()

A.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B.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C.长期坚持,锲而不舍

D.勤于动手,随时积累

答案:

A

10.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其作者是()

A.邵飘萍

B.范长江

C.邹韬奋

D.张季鸾

答案:

C

11.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就应当抓住有关矛盾线索逐层展开,使人物置身于()

A.矛盾冲突之中

B.人与人的矛盾之中

C.人、自然与社会冲突之中

D.社会矛盾之中

答案:

A

12.“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此经验的总结者是()

A.刘少奇

B.周恩来

C.范长江

D.邵飘萍

答案:

C

13.工作通讯的写作主要具有()

A.形象性

B.可读性

C.指导性

D.思想性

答案:

C

14.传统的访问记录形式主要是()

A.笔录

B.录音机

C.心记

D.画草图

答案:

A

15.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是()

A.文约事丰

B.行文简练

C.语言精确

D.褒贬客观

答案:

B

16.采写目击式新闻,记者一般采用()

A.侧面观察

B.事前观察

C.同步观察

D.非闯入式观察

答案:

C

17.“北京特别通信”的作者是()

A.黄远生

B.邵飘萍

C.邹韬奋

D.范长江

答案:

B

18.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

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做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答案:

D

19.间接性导语尤其适宜运用于时效要求较为宽松的()

A.事件性新闻

B.非事件性新闻

C.经验消息

D.人物消息

答案:

B

20.()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

A.形象性

B.真实性

C.文学性

D.新闻性

答案:

B

21.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

A.脑力激荡法

B.漂近法

C.脑力风暴法

D.侧面问法

答案:

B

22.《人民日报》记者曾采写过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时机抓得好

B.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C.新闻敏感性强

D.写作能力强

答案:

B

23.记者为了立体报道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进程,长时间住在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蹲点采访

B.易地采访

C.隐性采访

D.交叉采访

答案:

A

24.记者写作消息最见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好()

A.标题

B.导语

C.主体

D.结尾

答案:

B

25.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其最基础的构成部分是()

A.文学语言

B.事务语言

C.评论语言

D.群众语言

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报道手段的不同,记者分为()

A.文字记者

B.摄影记者

C.网络记者

D.广播记者

E.电视记者

答案:

A^B^D^E^

2.抓有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材料,需要经常注意的动向有()

A.社会动向

B.政治动向

C.思想动向

D.问题动向

E.经济动向

答案:

B^C^E^

3.综合消息一般离不开如下材料()

A.面的材料

B.概括性材料

C.点的材料

D.统计性材料

E.典型材料

答案:

B^D^E^

4.主体中按逻辑顺序来表现事实安排层次段落,可以依据事实之间的()

A.主次关系

B.因果关系

C.对比关系

D.并列关系

E.递进关系

答案:

A^B^C^D^

5.记者对事实的思考,除要求把握其特点、性质外,还包括()

A.政策思考

B.理论思考

C.群众心理思考

D.社会心理思考

E.社会传播意义思考

答案:

A^C^E^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

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

“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

这是(   )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   )

A.事前观察

B.事后观察

C.同步观察

D.逆向观察

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   )

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

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   )

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   )

A.适当合理想象

B.表达严谨

C.用事实说话

D.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   )

A.紧跟形势

B.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

D.舆论导向

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   )

A.高潮迭起

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鲜艳华丽

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   )

A.刊载通讯

B.刊载新闻

C.刊载故事

D.刊载散文

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

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   )

A.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

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   )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称为(   )

A.社会背景

B.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

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   )

A.描述

B.说明

C.刻画

D.议论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   )

A.工作通讯

B.概貌通讯

C.旅游通讯

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     )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     )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     )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一、单项选择题:

1-5BCBCD6-10CBCBA11-15AADCB16-20BCCCB20-25DADBB

二、多项选择题:

26、ABCDE27、ABCE28、ACD29、CDE30、ACDE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汇总[4*5=20]

1.新闻线索

  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第一手材料

  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

  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

  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

  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

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

  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

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

  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

  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

  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座谈会

  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搭桥艺术”

  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特点:

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设问

  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

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24.新闻采访的观察

  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

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目击式新闻

  25.目击式新闻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6.概览与细察

  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

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巡回采访

  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

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交叉采访

  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

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

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

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般包括:

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

  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

  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新闻特写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

  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其组成部分包括:

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

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新闻根据(由头)

  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事件性新闻

  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

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

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非事件性新闻

  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

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

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44.电头

  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

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45.动态消息

  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

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

  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

  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

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

  又称延缓性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