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9599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docx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引言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目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

由于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反映了盛极则衰、创新毁灭、月盈则缺的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与极度创新的金融系统在有效监管出现困境的情况下,信贷过度扩张造成金融市场内在的稳定性脆弱,其发展到极致时,金融市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会极度脆弱,任何来自外部的小小风险都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

本文致力于全新视角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的直接原因与内在根源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性意义。

总之,针对此次金融风暴中国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

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概述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

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大体分为优惠级和次级按揭贷款两个层次。

次级按揭贷款是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

这种贷款首付一般低于15%。

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贷款利率高2%~3%,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

但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比优惠级贷款低,借款人信用记录较差,其全额偿还的期望概率相对较低。

因此,必须用严格的金融监管来防范风险。

否则次级按揭贷款机构就会遭到巨大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按揭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目前已对各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级揭贷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正常业务,除美国外,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次级贷款业务。

这个业务从社会角度来说也是有益的。

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有什么联系呢?

是不是次级按揭贷款必然导致次贷危机发生呢?

次级按揭贷款转变为次贷危机是需要条件的。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持续下跌。

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还存在其他的负债,还不起房贷,很容易发生违约事件。

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能规避风险。

但在信贷环境紧缩,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不仅再融资困难,就是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会发生亏损。

当大规模集中性发生这类事件时,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具体可从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尽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

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以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开始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宽松的信用和过剩的流动性推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上涨。

美国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扩大了次级贷款的供给,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达到顶峰。

在美国全部抵押贷款构成中,次级的比重高达21%。

由于贷款机构对未来收益充满良好预期,也就忽略了次级房贷潜在的巨大风险。

在操作程序上,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还款能力证明,就可以拿到首付低于15%的房贷。

而后以先低后高的方式逐渐提高还款的额度,还款的比例大多在借款人月收入的55%以上。

2004年,美联储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当年6月30日首次将利率提高至1.25%,从此开始了其连续17次升息的历程,到2006年6月30日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

此时,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借款人利息负担明显加重,违约现象大量出现。

2006年年末,次贷违约率在很多州达到13%,个别州则超过20%。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使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依次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二)深层次原因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发展不同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违背“谨慎经营”的原则,利用金融创新滥用金融杠杆。

美国金融业高度发达,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虚拟化态势。

美国金融创新中过度虚拟的经济鼓励了大量投机行为的产生,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不可避免地滋生与累积了经济泡沫。

高负债率和利用资本市场过度融资造成了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深度灾害。

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

所谓证券化,通俗地讲,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

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融资者把一些一时无法偿还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

也就是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变为证券。

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大量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

证券化的过程中,由于在债券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或者由于发行债券的金融机构故意隐瞒一些对发行不利的信息,导致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房贷申请人的真实还贷能力。

为了消除各投资银行顾虑,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使自己所要出售的债券可以轻松地被评为最高的“AAA”级信用等级。

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当债券投资者发现借款者无力还款或还款乏力,自己持有的以房屋抵押贷款为证券化标的的债券可能贬值,必然因为恐慌而急于抛售赎回。

这样,势必导致次级房贷这一金融衍生链条的断裂,而构成这一链条的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购买次级房贷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遍及世界各地,因此链条一旦断裂便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了。

同时,在资产债券化的过程中,次级按揭贷款是是原生工具,MBS①和CDO②是在次级按揭贷款基础上经过结构化处理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

这些金融工具的共有的固有缺陷是只有在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得到长期保持的情况下,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才能得到可靠保证。

另外,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信息过滤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化,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最终的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金融创新是当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美国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使得没有监管的创新泛滥成灾。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1999年美国金融业就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但美国金融监管仍然实行分业监管,金融监管机构众多,这些监管机构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监管。

各监管机构之间需要高度协调配合。

而过于庞杂的监管机构根本无法协调配合,因此,各监管机构监管标准不一,监管行为不规范,造成监管极度混乱的局面。

第二,目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重点仍是机构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要求功能监管应当成为金融监管的主体,但美国功能监管较弱。

从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看,投资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成了监管的盲点。

第三,监管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

监管只局限于交易所内交易的衍生产品,然而,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大多都没有在交易所内交易,根本不在监管范围内。

而且监管跟不上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发展的速度,具有滞后性。

3、次级按揭贷款利益链条上各主体收益激励结构的扭曲。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采取“贷款—融资”的运行模式,关联方除了借款者和贷款者双方,还包括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

只有最终投资者直接与次贷本息偿付进程相关,其他方(如贷款人、评级机构和部分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都只是建立在收取服务费用基础上的。

因此除评级机构外,他们在保债担务凭证中承担的后续义务比较松散,跟踪研究风险的动力不足,都期待其他机构跟踪风险,自己坐享其成,最终造成各方对风险监控的放弃。

然而,美国政府又把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的责任完全交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这些私人评级机构职业操守的泯灭也对危机发生埋下了隐患。

由被评级公司付费的取费制度使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失去保证,并误导了消费者。

许多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和大学发展基金等正是听信了评级机构评级才会购买担保债券的。

评级机构评级及其滞后,在相应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降级后,评级机构还需要数周才能调整保债担务凭证评级和确定各系列的价值。

在市场敏感时期,投资者在评级机构对保债担务凭证降级之前就可能开始怀疑这些资产价值,但由于评级机构滞后,这些怀疑常带有冲动性质。

市场不透明造成的恐慌,对风险起了放大作用。

4、美国人长期形成的消费理念.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

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

“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

“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

“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

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

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

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款危机成了拖累美国经济的导火索,并对全球及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在深入分析次贷危机原因基础上,笔者认为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全面审视金融创新,重新定位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

把金融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因此,金融改革与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美国金融业过度发展了,他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了,金融业改变了自身服务目的。

这次产生问题的次贷,如担保债务凭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等,他们所交易的都是一些人们平时不太容易琢磨透的东西。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很多金融机构发生了问题,比如美国国际集团发生问题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了退保现象③,但退保的大多属于新兴产品,是投资连带产品,是和某种东西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保障型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

也就是说到什么时候金融业都不能脱离开他的真正基础,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服务,要为居民服务。

要端正金融创新的动机。

任何金融产品的设计,都应着眼于实体经济之需,设计出符合居民、企业、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能过分强调发展那些以投机牟利为目的、不适合于实体经济需要的创新产品。

如果将创新的目标定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如果创新是为了投机,逃避监管,脱离市场实际,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就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防患于未然。

(二)分地区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不同信用等级的人所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应该是不一样的。

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的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

为了使商业银行更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银行业的相关监管层应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和传导力度。

这种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

(三)充分重视房贷风险

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各银行大幅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尤其是一些中小股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增加较快。

据统计,在14家上市银行中2008年6月底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建筑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2.53%,个人住房按揭占贷款总额15.54%。

次贷危机始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

中国银行业对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暴露也不容忽视,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购房政策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

美国金融危机加剧之后,国内房地产交易不断萎缩,价格由升转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房地产信贷风险也逐步增大。

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房贷风险不仅是贷款机构和房贷人双方的问题。

因此,除借贷双方都应重视风险的防范外,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必须发挥职能作用。

预防房贷可能出现的风险。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银行要严格对贷款前的审查和贷款后的跟踪。

严格按照贷款操作规则发放贷款。

当前还要注意决不能使房贷首付款比例低于20%。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要从外部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并且帮助其提高自身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应推进金融机构合约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化。

对房价实行监控和指导,规范抵押房贷市场,防止银行之间出现恶性竞争。

第三,个人贷款买房要更加理性化。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实行的是每年调整的浮动利率制度,利率风险完全由购房者承担,在房价走向不明朗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还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在贷款买房时要更加理性,不要盲目选择普通还款方式,而是应当慎重地选择更经济的还款方式。

客户要将自己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主观需求有机结合。

(四)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是危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带来的惨痛教训一定会引起国际社会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制进行深刻反思。

我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逐步实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储备货币多样化,减少货币过度向美元集中,降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货币风险,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安全制度层面障碍,维护国际金融市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无论在规模与质量上还不足以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相抗衡,但在推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储备多样化上仍有很大空间。

在国内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强利率体系建设,理清各种扭曲的商品资金价格,促进国内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从而稳步推动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提高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在国际方面,我国可以与适当的贸易方在贸易结算中逐步加重人民币的权重,边缘化美元,这不但可以弱化美元影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分量。

总之,我国应利用危机带来的有利国际政治舆论环境,抓住机遇积极稳妥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世界金融体系安全做出自身的贡献。

(五)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而且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打造体制健康的金融机构。

只有建立一支体制健康、内控机制完善、外部约束力强的金融机构体系,才能确保金融和经济稳步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建立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强化重大事项的动态管理。

首先,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

次级债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

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

其次,继续坚持实行证券业与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并且我国刚刚确立了分业监管的格局,应避免短期内再次经受机构整合的阵痛。

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局面,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六)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世界进入金融资本时代以来,金融体系已名副其实成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核心。

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效率,已得到广泛认可。

这也决定了金融体系一旦出现紊乱、动荡或失灵,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更应在此问题上倍加重视与格外小心。

为了有效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极具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应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从金融业自身着手,严密监测整体金融业的资本充足率,严格控制金融业的整体杠杆率,防止整个金融业基本面出现泡沫,提高金融业自身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此次危机前,美国整个金融体系都已出现泡沫,而次贷市场只是导火索,其爆发危机后才会产生连锁反应。

二是严密监测实体经济的波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对金融业造成直接冲击的因素如通胀、房地产行业等的监测,防止不稳定性因素由实体经济向金融业传导,导致金融危机。

三是要加强跨境资金特别是投机性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防止外部金融危机向国内金融业传导。

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有效提高监管部门协调协作的能力。

 

结论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绎成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以抵御这场风暴的袭击,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中国,正在遭受危机的拖累。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搞清楚这场危机的前因后果,并从中找出为我所用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他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的国情,并充分借鉴这次危机带给我国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担保债务凭证

3梁福涛:

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

 

参考文献

 [1]伍戈: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2]易宪容:

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

[3]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

根源、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报,2008,

(1)

[4]梁福涛:

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

[5]钱学宁:

警惕和正式中国面临的金融战争.《银行家》2007年7期

[6]CharlsPKingdleburg,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一

一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ZobertJShiller:

非理性繁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8]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J].创新科技,2008,(9).

[9]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10]中国银行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8)

[11]王敏,次贷危机是金融业信用滥用的报应,中国证券网,200,(03)

[12]张保卫:

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吸取的教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

[13]刘 鑫:

浅析美国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14]钟 伟: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中国发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