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885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最终).doc

第七章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听评课

第三节听评课内容及优秀课例解析

美教二班第八小组

成员:

林菲菲夏欢欢李宝乐

韩梅李国芳马静

目录

3.1听评教学目标

3.1.1教学目标要三维一体

3.1.2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和差异

3.1.3教学目标要准确规范

案例《水墨游戏》教学案例分析

 3.2听评教学内容

3.2.1评教学思想

3.2.2评教材处理

3.2.3评教法选择

3.2.4评教法指导

案例《没有带书的美术欣赏课》

3.2.5评能力培养

3.2.6评师生关系

3.3听评课的程序

3.3.1课前准备

3.3.3课后评价

3.3.4教材处理设计

3.3.5师生活动设计

3.3.6板书

3.4听评教学方法

3.4.1听课技巧

3.4.2评课技巧

案例《服装设计》

案例《标志设计》

3.5听评学生活动

3.5.1对学生听课行为的评价

3.5.2对学生记笔记行为的评价

3.5.3对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评价

案例《纸花》

3.6听评教学效果

3.6.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3.6.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3.6.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3.6.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3.6.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3.6.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案例《动物面具》

案例《中国民间美术》

3.7听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3.7.1课堂语言

3.7.2板书设计与书写

3.7.3教态

第三节听评课内容及优秀课例解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是复杂的机体,有许多不同的智能部位,掌管着人的不同智能。

1999年,他又将这些智能分为八种:

语言技巧智能、逻辑分析智能、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位置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上述的智能,但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比较发达的部分。

而后天的不同的教育和训练,可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

而且,不同智能部位的不同组合,又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多元智能理论”和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互相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所生成的必然是师生生命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实现教学相长。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

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功,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因此我们需要预先设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地加入直接经验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充分追求师生交流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预定的目标,并且超越。

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正是基于这种情势和理解,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就不能轻易地妄加判断,那么

我们究竟该怎么去评价一堂课呢?

要评价一堂课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听评教学目标,听评教学内容,听评教学程序,听评教学方法,听评学生活动,听评教学效果,听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这七个方面来具体了解如何去听评一堂课。

3.1听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标准。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法的依据,引导学习的指南,实施检测的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制定和达成情况,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听评课首先要听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既要遵循教材的内容,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能体现差别,进而使学生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3.1.1教学目标要三维一体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领域目标的倾向,要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虑三个维度的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它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过程,体验相关的过程与方法,陶冶情感态度的材料载体,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它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活动载体,是实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育情感的目标的主要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关键环节。

体现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和建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明确了“怎样学”,追求实现“会学”的高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拓展,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执教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慢慢养成的,是在参与中的一种自我发展。

听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有全局性观念,是否能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思考。

当然,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体系,并不是说每堂课都需要确定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每堂课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由课堂教学内容来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重点,能够落实的教学目标也不会有所不同。

同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3.1.2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和差异

(1)内容要求的层次性

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不同,这是由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以“A”(知道,初步学会)、“B”(理解,学会)、“C”(掌握,设计)等级来表示;过程与方法类的学习水平则分为“A”(感受)、“B”(认识)、“C”(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的学习水平为“A”(体验)、“B”(领悟)、“C”(形成)。

听评课时要看教师对于授课内容是否有明确的理解,是否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科重点和核心内容的教学,可能不是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能够实现的,有事需要一个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循序渐进地落实相关目标,听评课时可以考察教师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是否有系统规划的意识。

(2)学生的差异性

任何班级中的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现实,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由于就近入学和随班就读的政策导向,优等生和学困生同在一个教室的现象比比皆是。

即使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表现完全相同,理解的角度与深度也不一定相同。

然而,在由几十名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听评课时要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看教师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在关注层次和差异的基础上,也要看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适当的广度和难度,如果广度不够,就难以完成学科总体目标,如果难度不够,就不能达到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发展性目标,合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水平。

3.1.3教学目标要准确规范

(1)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它们之间是从概括到具体层层分化的关系。

学科教学总目标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再进一步具体化为一个个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为学科教学总目标服务。

教师要学会区分和把握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分清什么是总体目标,什么是单元,目标,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对于三者关系了如指掌,避免将长期目标混同为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表述的规范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化,过程化,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便于对教学效果做出适当的评价,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要考虑其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师要尽可能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操作、检测的明确具体的行为指标。

在确定每课时的学习目标时。

应把目标落实到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要求或某项技能上来,要避免笼统地讲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能力。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结果,因此,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货说什么。

在写教学目标时,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二字不一定出现,单必须是隐含其中的。

其次,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行为状况动词要求多样化,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测的;行为条件要求情景化,要具体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的世界、提供的信息。

小学美术《水墨游戏》教学案例分析

 

《水墨游戏》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水墨的画法。

     3.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总结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

      教师:

有的同学可能画得不是很理想,这没关系。

国画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年的功夫,不然掌握不好笔墨效果。

有位画家曾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

这就是说同学们要更多、更好地练习,才会用笔墨的韵味表现自己的情绪。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又回到生活中。

 分析

     国画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

小学生上国画课,不能作为专业化的技术训练,更不能用成人化的一套技巧去要求学生,以免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针对这节国画课,方法是体验式学习。

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

如课堂开始笔墨游戏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游戏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

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笔墨浓淡的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的使用。

体验到国画是如何用笔、用墨、用色的。

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非常自然,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在互动式的情境下完成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在其中也解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画面情趣的表达。

教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看大量的名家作品。

学生在欣赏、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幅中国画应该具有的韵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