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8317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安丘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

2.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的选项是

A.任用贤才,虚心纳谏B.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C.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生产D.重视人才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3.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

A.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简法轻刑,修定法律D.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4.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赞的人物是(  )

A.唐高宗B.唐高祖C.唐太宗D.武则天

6.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C.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黄巢起义加剧了唐朝的社会危机

7.“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

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9.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

10.“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

”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1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

②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③元朝设宣政院

④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使“唐风洋溢奈良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不符,而遭到批评。

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B.唐太宗在进行武举考试

C.北宋毕升开始用活字印刷术书籍D.曹操在阅读小说《三国演义》

13.“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哪个城市的诗句()

A.长安B.扬州C.洛阳D.成都

14.中国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文成公主入藏D.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15.下列朝代曾经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晋

③隋朝

④北宋

⑤元朝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6.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

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A.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17.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8.下列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都曾建立过强大的政权,这些政权的名称分别是

A.金元吐蕃契丹

B.辽蒙古西夏吐蕃

C.金蒙古吐蕃西夏

D.辽元吐蕃西夏

19.淮安市名称“淮安”寓意“淮水安澜”。

中国历史上曾以淮水为界的两个民族政权是(  )

A.北宋和辽B.辽和西夏C.北宋和金D.南宋和金

20.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

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

21.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都有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B.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地方官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22.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23.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成。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4.现代社会中,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唐朝的开元通宝

C.汉朝的五铢钱

D.北宋的交子

25.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四“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

依据该材料,归纳出“隋亡”的原因?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任意一个?

(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5)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27.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力劝宋朝皇帝亲征澶州抗辽的名相,他是谁?

他劝的是哪位皇帝?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他在抗击金军方面立下了哪些重大战功?

后来他被哪个奸臣所害?

(3)图三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谁?

他抗击的是哪个政权?

(4)上述图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少于两点)

④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而不是隋炀帝;其余选项ACD都与隋炀帝相关,因此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所说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是太宗认识到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赢得天下。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思是说“从古以来,都是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的少数民族。

我没有这种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这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行政效能修定法律无关。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有:

第一、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军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第二、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秦朝和隋朝都是历史上典型的短命王朝,两世而亡,其灭亡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帝的暴政。

第三、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秦始皇下令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第四、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度、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相关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大唐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D。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安史之乱之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实行科举制度无关,因为当时还没有创立科举制,所以答案选D。

8.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因此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9.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选项符合题意。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后,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

A选项不符合题意。

加强北部边防本身与大运河无关,说法错误。

B选项不符合题意。

巩固隋朝的统治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但是隋朝短命而亡。

并不是其最深远的影响。

D选项不符合题意。

由此,ABD可排除,故选C。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题干“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反映出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11.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的内容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题意;②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符合题意;③元朝设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符合题意;④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使“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了中日友好往来,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正确;陈胜、吴广的起义最终失败,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A;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考试,排除B;《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曹操是东汉人,不可能阅读《三国演义》,排除D。

故选C。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区划分为整整齐齐的坊,形状近似一个棋盘,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4.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日本对此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唐太宗时期玄奘到天竺取经,回国后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加强了中印之间的交往。

而文成公主入藏是属于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不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不恰当的是C,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属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统一全国;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没有统一全国,④排除;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仔细审查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

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D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读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选D项。

A项属于汉朝的察举制,错误;唐宋时期九品中正制已被科举制取代,B项错误;C项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

所以答案选D。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人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骨打建立了金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归金,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送“岁币”当时宋高宗年号绍兴,史称“绍兴和议”从此南宋与金对峙形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分析,题干的“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中的“海商”指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这句话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情况。

故选C。

21.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削弱,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A项只是看到表面现象;C项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说法和加强中央集权正好相反,中央集权强化不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故选B。

【点睛】本题是一道分析题,有一定难度。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2.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

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A

【解析】

【分析】

【详解】

南宋时期北方地主阶层南迁,在南方建立政权,南方并不是少数民族政权,以汉族为主,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B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4.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可知,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统治了辽阔的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A。

26.

(1)(隋朝)大运河,其他答案均不可;繁重的徭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

(2)开元盛世;(材料中)a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所学知识中)b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c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d继承了前代的基础;e吸取了隋亡的教训;f科举制这一新的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g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

(3)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4)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

(5)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经验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隋朝灭亡的原因有,繁重的徭役、隋炀帝的暴政、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开元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继承了前代的基础;吸取了隋亡的教训;科举制这一新的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根据所学知识,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的对待各民族,与各民族友好往来,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根据所学知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之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经验等。

27.

(1)寇准。

宋真宗。

(2)岳飞。

战功:

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秦桧。

(3)文天祥。

蒙古政权(元朝)。

(4)坚贞不屈、爱国,勇于斗争等。

【解析】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寇准,他是力劝宋朝皇帝亲征澶州的抗辽的名相,他劝的是宋真宗,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实现了安定和平的环境。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人物是谁岳飞。

他在抗击金军方面立下的重大战功是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后来他被秦桧所害,是中国民族史上的民族英雄。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文天祥,他抗击的是蒙古政权,文天祥是抗元名臣,是民族英雄。

(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图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坚贞不屈、爱国,勇于斗争等,值得我们学习。

28.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②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③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至少两点)

④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南方户口数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可以归纳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依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得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