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年报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614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年报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上市年报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上市年报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上市年报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上市年报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市年报解读.docx

《上市年报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年报解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市年报解读.docx

上市年报解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解读与案例分析

前言

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他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

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来说,恐怕他们的“理性无知”和“随波逐流”已经让他们在一次次股市风暴中交足了学费。

  财务报告就是会计信息的载体,是外界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

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如此受人关注,以至于可以看成是老百姓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

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

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大众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财务报告是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枯燥陈述,也许只有少数像“股神”巴菲特那样头脑清晰的投资者才会对财务报告感兴趣。

随着“非理性繁荣”的铅华渐退,财务报告又回归舞台的中央。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阅读财务报表并参透个中玄机,进而把握公司行为的真谛,投资才会变得有章有法、有理有利,这也是整个股市向理性回归的必然趋势。

  显而易见,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讲述如何“做报表”,而是如何“看报表”,推而广之,不是让读者学会如何“做会计”,而是让读者学会如何“用会计”。

做会计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训练,而用会计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花费的就是“坐享其成”的功夫,就像一个人虽不懂得游戏软件编程却可以尽情地游戏一样。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就是为广大投资者准备的,投资者的需求就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

  另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公司经济活动的高度浓缩,诸多数据纵横交错、若明若暗、关联互动,共同讲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并期待财务报告使用者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能够对公司的未来前景有所洞察。

鉴于此,本书从解读财务报告到构建财务指标,一步步条分缕析、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同时介绍一些财务分析工具,希望读者对它们的应用能够熟能生巧,最终得出关于上市公司经营和发展的综合性的真知灼见。

  本书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新”,它充分结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精神和实践框架,所选用的案例也都是最新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可以概括为“全”,即内容安排系统全面。

本书从财务报告文本解读开始,到财务报告分析工具的具体运用,再到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知识框架,而后趁热打铁,向大家展示一些活生生的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实”,即实实在在,不仅要让读者轻松学会读报表,而且通过言传身教、条分缕析,尽量避开那些不着边际的抽象理论,让大家逐步掌握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借助于真实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向大家解剖上市公司刚刚发生的故事。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博士生韩海文和硕士生陈志阳、秦天、李婷、张鸣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聪慧的灵感为本书增添了不少特色。

  另外,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的书报杂志和网站信息,如此众多的研究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真知灼见显然令本书作者获益匪浅,请恕难在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

  最后,真诚期待读者对拙作提出宝贵建议,这正是本书生命力的源泉。

第1章导论

1.1股海沉浮:

让投资变得理性一些

1.1.1警惕股市风险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老生常谈的至理名言,现在却屡屡蜕变成每次“劫难”后散户的自我解嘲。

自从有了股市,就有了泡沫,就有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泡沫论”、“赌场论”和“婴儿论”,不成熟和不理性似乎一直在伴随着股市和股民们的成长历程。

21世纪以来,八年的中国股市似乎一直处于戏剧化的演进过程当中,泡沫时而鼓起、膨胀,时而破灭,一次次涤荡着投资者脆弱的心理和情感。

都说成熟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我们的股市市值却未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真实的绩效。

股指失真,市盈率没什么意义,买股票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大家跟着感觉走,甚至于在“瞎起哄”中被庄家利用;少数外资、游资趁火打劫,赚个钵满盂满之后便抽“楼板”而去,留下的那些无知无畏、可悲可怜的散户股民们,就被动地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在股市中,“泡沫的本质就是持续上涨”,而泡沫膨胀就会损害经济。

在泡沫状态下,人们对于可能得到的利益形成了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做出误导投资的决策。

美国著名的财务分析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佩因曼(StephenPenmen,2004)博士把此时此刻股民的行为比作一个“连锁信”游戏[1],一个人接受了投机的信念,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大家纷纷加入投机的链条中,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随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链条而获益,因为后来加入的人将买更多的股票从而使股价上扬。

事实上,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之下,炒作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应有的理智,盘面越积越厚,整个股市很难找到物超所值的股票,惶恐和动荡进一步放大羊群效应,一有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大伙蜂拥而上,一哄而散,不计成本,溃不成军。

  泡沫是虚拟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泡沫毕竟是泡沫,泡沫往往意味着圈套和陷阱。

它使得股票价格远远超出由收益、账面价值、营业收入和其他基本面信息所体现的价值,而暂时的繁荣最终会走向破灭。

在充斥于大众媒体的股评家的富有磁性的感召之下,在公司管理层信誓旦旦的谎言和承诺之下,以及在那些不胫而走的敏感信息的驱使之下,投资者在“非理性繁荣”的预期当中忽略了扎实的基本分析。

时间和经历分明告诉大家,必须回复到基本价值分析。

利用基本分析,积极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并适时、适当地利用它而获取额外收益。

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参透“数字背后的故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而有效的分析技术,也是投资者应当掌握而且不难掌握的必备的投资技巧。

  1.1.2识会计,看报表,做积极的投资者

  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实际上就是买这家公司,该公司的经济业绩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就是股票真正的价码。

而这方面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就是会计信息,即公司定期、不定期发布的财务报告。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注重基本面分析的积极投资者,他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概括为“阅读”,而他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财务报告。

有人对巴菲特1965~2006年的投资业绩进行过统计,发现在此期间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幅度是3600多倍,是同期美国股市涨幅的55倍。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把自己仅有的1万元交给巴菲特打理,42年后巴菲特就会使你拥有3600多万元的身价。

人们惊叹巴菲特拥有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但巴菲特却说:

“我从来不关心股价走势,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也许还会妨碍我做出正确的选择。

”巴菲特坚持认为,他是在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如果有可能就尽量远离股市。

他的投资理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投资行为。

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巴菲特几乎不用电脑,在他的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年报。

巴菲特保存了几乎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

在他进行投资前,他就已经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非常缜密的分析,通过透视财务报告,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指导投资决策。

  会计和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的记分牌,它将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显示它的绩效、问题和前景。

“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工作只会碍手碍脚。

”遗憾的是,太多的人宁愿做消极的投资者,保持着所谓的“理性无知”。

他们执著于盘面价格的表象,而疏于对支撑盘面的公司价值的内在分析。

所以,他们对于揭示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报告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望而却步。

“所谓玩世不恭的人,就是那些知道事物的价格,而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

”可是千万别忘了,“价格是你看到的,而价值才是你所得到的。

”在价格和价值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实际上就是权衡利弊得失的一个基本信条。

  曾经有个记者问巴菲特:

“我应该怎么学习股票投资呢?

”巴菲特回答说:

“看上市公司的年报。

”但是,美国有那么多家上市公司,又经过了那么多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岂不是太多了?

巴菲特就淡淡地告诉他:

“很简单,按照字母顺序,从第一家公司的年报开始看起。

”这也许有些夸张,对于常人来说几乎匪夷所思。

巴菲特的确是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行业资料等这些基本面的分析上。

正是因为能透视财务报告,才有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巨大成功。

  会计和财务报告对于初学者来说总是显得神秘而复杂,甚至让人敬而远之。

而事实几乎与之恰恰相反。

一位大家在会计学界摸索了大半生后,突然醒悟,与其说会计学是一门学问,毋宁说它是一种生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都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弄成一笔糊涂账。

会计首先体现为人的记性的一种补充,其次又体现为人这种经济动物的一种理性头脑。

会计本身是庸俗的,是世俗生活中的经济学。

大经济学家汪丁丁毫无讳言地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天生就会算计。

只不过人这种天生的算计本能,似乎天然地落在了名字叫会计的头上。

会计发展到今天似乎也不负众望,把人类的这种经济意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做会计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训练,而用会计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花费的就是“坐享其成”的功夫,就像一个人虽不懂得游戏软件编程却可以尽情地游戏一样。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为广大投资者准备的,“可理解性”或者通俗易懂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要求之一。

投资者就是资本市场的消费者,应该具有“上帝”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稍微用心留意一下财务报告,那些看起来枯燥、机械甚至干瘪的数据,就会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一个经济主体刚刚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1.2财务报告:

借我一双慧眼吧

1.2.1慧眼识报表

  美国会计学者亚伯拉罕·比尔拉夫曾经说过:

“财务报表犹如名贵香水,只能细细品鉴,而不能生吞活剥。

”[1]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而它在向投资者提供“慧眼”的同时,还需要投资者用慧眼加以透视。

富有理性而不是一味投机取巧的投资者总善于合乎逻辑地、一层一层地“解剖”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地、一步一步地“调整”着原始形态的财务数据,将其转化为客观评价公司绩效和发展前景的有用数据,并最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买、卖或持有方面的决策。

  财务报告有很多用途,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信息。

众多投资者希望了解什么样的公司值得他们以什么样的价格去交易,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把眼光投向公司的财务报告以求得公司潜在价值的启示。

这个潜在价值即基础价值,它构成股票价格的基础;注重这个基础价值的分析就是基本分析,财务报告恰恰构成基本分析的核心。

基本分析挑战投机,而投机太猖獗就会颠覆资本市场,进而导致投机所获得的短期利益昙花一现,并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解读财务报告,参透个中玄机,有助于刺穿那些推动泡沫膨胀的拙劣的、幼稚的或者阴险的想法,稳定投资者的心态和信念,虽然短期收益可能不是那么明显,而从长远看,注重分析企业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1.2.2财务报告质量特征:

用户的需求,会计的追求

  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如同商品对于消费者一样,质量是信誉、是保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会计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

这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问题。

综合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其制定过程中贯穿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可持续投资”的理念,这本身就是向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传达了积极的信息。

新准则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要求比较完整地体现为八个方面,这里简单地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这就要求企业: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不得根据虚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首先,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的历史绩效进行评判,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即具有反馈价值;其次,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

显而易见,只有提供能够让投资者看得懂的财务报告,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但考虑到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这也是我们解读财务报告的用意之一。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这样便于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这样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绩效,并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例如,附有售后回购协议的销售,往往带有变相融资的性质,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相关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要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

谨慎性主要是投资者为了避免过于乐观和盲目的决策而在会计信息上做出的一种取舍,但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应注意企业是否有秘密准备嫌疑。

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众所周知,信息具有时效性,机会稍纵即逝,过期作废。

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在实务中,可能因为太及时提供信息而导致不可靠性,而不及时就会导致丧失决策良机,其有用性就大大降低。

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实效性,会计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的时候需要加以鉴别和认定,并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或调整相应的决策。

  以上信息质量要求,无一不是站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的。

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它们可能构成对基本质量特征的一种修订或者校正,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1.2.3另类财务报告:

为什么受伤害的还是我

  “着眼于用户”的会计信息价值定位和财务报告目标导向令人振奋不已,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

特别是虚假的财务报告,已经让投资者一再受伤害。

虽然财务报告被看成是反映公司商业活动的透镜,但它经常折射出模糊不清的图像。

我们往往非常重视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每股收益等数字,却很少有人能够分析出这些数字是否正确、有多少水分、盈利来源是什么以及能否持续等。

解读财务报告,就要分析和纠正会计度量和报告中的缺陷,对于“好”与“不好”的会计概念和手法应该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

巴菲特曾经给阅读企业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特别注意会计账务有问题的公司,厨房里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有你看见的那一只蟑螂;第二,复杂难懂的财务报告附注披露通常暗示管理层不值得信赖,如果你根本就看不懂附注披露或管理层分析,这通常表明管理层压根儿就不想让你搞懂;第三,要特别小心那些夸大收益及成长预期的公司,企业很少能够在一帆风顺、毫无意外的环境下经营,收益也很难一直稳定成长。

这些建议亦庄亦谐,耐人寻味。

这就要求读者能够识别和防范财务报告中的陷阱,尽量避免受到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蒙蔽,使投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1.3如何阅读本书

1.3.1本书目的

  通常而言,解读财务报告并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而本书却更希望成为广大投资者熟能生巧的“知识手册”。

但要做到“深入浅出”,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智慧,笔者只能尽力而为之了。

事实上,财务报告的读者群可谓是五花八门,包括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中介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等,以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都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明晰性当作财务报告最重要的信息质量要求之一。

现在,国际、国内的会计准则都把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在“用户的信息需求”上,而具备解读财务报告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当家理财的一种基本需求。

而遗憾的是,真正善于利用财务报告并且能够据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的人可谓乏善可陈。

现行的许多教科书常常流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对于读者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已经在事实上造成了会计的机械化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甚至“钝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会计学子。

有人戏称,会计界培养的大多是“工匠”,而缺少的是“大师”。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从中受到一点启迪,一方面扭转传统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充分发掘财务报告的潜力,真正借助于这个得力工具去更好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福祉。

  1.3.2内容框架

  本书共分为11章。

本章也即第1章是导论,主要明确本书的立意,指出在发展中的市场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重要意义,解读和分析财务报告将是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随后的10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属于基础篇,具体涵盖第2~7章的内容。

它们要让大家读懂财务报告,其中包括较为浓厚的“会计情结”,但绝不是要教会大家如何去记账,尽管懂得会计记账的原理能够对报表信息的出处和内涵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把握。

  第二个方面属于工具篇,具体包括第8章、第9章和第10章。

这三章内容主要是在财务报告数据的基础上,告诉读者如何更熟练、更巧妙地去驾驭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会讲故事”。

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并做到熟能生巧,随后的工作一定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应用篇,即案例分析篇。

本书以截至成稿之日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最新年度财务报告为题材,选取三家较为典型的上市公司,以其年报资料为分析对象,兼顾其他一些公开信息,对案例公司的综合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尽可能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

其主要用意不仅在于分析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提供一些规范而不失灵活性的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文本。

  1.3.3其他相关事宜

  为了避免本书在无意中对财务报告“夸夸其谈”而误导了读者,特此声明,财务报告的确是投资理财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并且有很多潜力可挖,但它绝对不是万能的“救世主”。

投资决策是一个对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加以综合和分析的过程,而非会计和财务信息一枝独秀所能罗致。

另一方面,一本面向社会的好书起码应具备三个特征:

生机勃勃的理念、方便的理解和恰当的应用以及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写作过程尽可能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原则,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希望能在读者的成本(花费的金钱与时间)和收益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观念决定角度,进而决定高度、视野和境界!

如果读者们通过利用本书的知识能够形成良性的思维,实现对相关概念、观念和方法的深刻感悟,并有意识地指导自身的行动,将是本书莫大的荣幸。

第2章财务报告概述

2.1新时期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和经济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就其内在的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财务报告是融会计技术理性、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的规范性文本。

财务报告目标基本上代表着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目标,并构成整个财务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联系会计信息和会计环境的纽带、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财务报告目标也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据以构建起来的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已经井然有致并蔚为大观。

可以说,当前的财务会计系统整体功能基本上就是围绕财务报告目标而加以设计和具体运作的。

财务报告目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重要会计信息。

围绕这一重大导向性问题,在现代财务会计改革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二者之间的诸多纷争和各自的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首要的方面,它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导向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就是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是我国上市公司面向资本市场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基于市场经济的会计管理体制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新准则与新目标体现了趋同与创新的统一,也是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鉴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导向尚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我国制定会计准则采取了折中而务实的融合观。

基本会计准则一方面尽可能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又比较冷静地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从而积极稳妥地提出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

该目标体系首先是把受托责任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公司的财务报告重在对企业管理层及其受托管理的资源进行必要而充分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股东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其次是决策有用性目标得以明显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