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321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docx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

  *导读:

第2、3张图片拍摄:

laoguo泾川,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向往迷恋的西王母发祥圣地。

生活在这块……

  

  

  

  第2、3张图片拍摄:

laoguo

  泾川,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向往迷恋的西王母发祥圣地。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泾川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

尤其在雄汉盛唐时期,曾出现过不少震动世界的圣贤大哲和彪炳史册的人物,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之地。

  而有着内涵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信俗,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长期生活在泾川大地上的先民们聪明智慧和文化艺术才能的结晶;是泾川先民们为中华灿烂文化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

  最近,西王母信俗已被国务院公布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这是泾川34万人民之荣誉,也是泾川人民的骄傲!

  西王母信俗是泾川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西王母信俗(典礼)自宋开宝元年(968)农历3月20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1040届。

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民俗活动。

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民俗活动,在国内十分罕见,它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

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大规模民俗活动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信众将密藏于家中的西王母牌位悬于密室之中,虔诚祭拜、祈祷。

  每逢农历3月20日西王母典礼之日,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好些信众在凌晨3时许就去宫山祖庙抢烧头香。

上午8时整,在那口高悬于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苍劲、浑厚、悠远的钟声中,西王母典礼拉开了帷幕。

典礼按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4个固定程序进行。

道场外布满了数百面黄、蓝、紫色的旌旗和幡条。

在成千上万信众围观及喧天锣鼓鞭炮齐鸣声中,那些来自陕西、河南、宁夏、宝鸡、咸阳、庆阳等省、市、县云集到此的近百位法师、道士,身着法衣、道袍、头戴五僧冠、道巾、敲击着鼓、锣、钗、铃子、木鱼等法器,吹奏着唢呐、竹笛、土笛等相关乐器;在西王母大殿前布设道场。

众法师、道士迈着一定的步式,在祖庙四周左右各转三圈之后,便伏地长拜。

或击鼓鸣锣、或摇铃诵经,唢呐、竹笛、土笛伴奏,规模宏大壮观,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最多时竟达8万之众。

10时许为朝觐时辰,众法师、道士依次向西王母塑像朝觐之后,成百上千的西王母信便众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带来的各种时鲜果品和寿桃献于供桌上,伏地而拜,焚香化表、默默祈祷,或求子嗣、祛病痛,或求吉祥、保平安。

  祭坛设在祖庙之后的望乡台上,来自西安、河南等地的大法师,身着法衣、携带法器、登赴祭坛、宣读祭文、众道士高唱道号、诵读经文、祈祷风调雨顺、国运昌盛、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吉祥、长寿、团圆、祈福穰安的和谐氛围。

采圣水是典礼的最后一个程序。

采水队伍前面有数盏红灯和数十杆旌旗、幡条引路,锣鼓唢呐开道,众道士诵经相随、竹笛、土笛伴奏,其后便是成百上千个信众列成两路纵队,浩浩荡荡向瑶池走去。

瑶池夜月亭是泾川八景之一,月亭下有一股清澈爽口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这就是瑶池圣水。

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故凡上山朝拜者,无不在这里争饮圣水。

  祭奠活动完毕后,正是晚餐时分,法师、道士和远道而来的信众便在祖庙殿后院内共进晚餐。

院内搭满了帐篷,内设近百张桌凳,上面摆满各种免费供应的颇具泾川风味的素餐。

  典礼活动场外还有演秦腔、唱泾川小曲、放河灯、耍社火以及民间剪纸、刺绣等民俗活动。

  近10年来,每届西王母典礼都有来自海内外侨胞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民俗研究者组成声势浩大的西王母朝团前来朝觐,特别是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信众,从回山脚下到西王母祖庙近一公里的路上,就开始行起三拜九叩之大礼,其虔诚之心,使观者无不动心。

  这个千年风雨、千年久拜不衰、千年高潮迭起的西王母信俗具有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价值,更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甚至成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族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泾川回山王母宫为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称号。

2005年6月,由省政协主持在泾川县召开了海峡两岸西王母信俗论坛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包括台湾)及英国、美国、日本的7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民俗专家、学者、教授从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对西王母信俗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高档次、高品位的专题研究。

  但是,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冲击,西王母信俗这一传承了1040届的民间文化活动,正趋势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民众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观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使西王母信俗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

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又由于传承人的高龄化或离世,再加上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西王母信俗文化活动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如此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确立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方针、原则和保护对象、方式及实施步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5年保护计划,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巨额保护资金,抽调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保护、抢救、普查、登记等具体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如今,我们所申报的西王母信俗项目终于得到了文化厅、文化部和国务院的肯定,被国务院公布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全县34万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我们相信,泾川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使得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保护下,更加发扬光大。

  *西王母故里考

  作者:

樊晓敏2011-01-18

  泾川地处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有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

全县辖14个乡(镇)、1个开发区、214个行政村,1468个自然村,34万人口,是平凉市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有陇东粮仓的美誉。

泾川历史悠久,建郡设县2100多年。

夏时属雍州、商、周之际建有阮、共等国。

秦时属北地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

北魏置泾州,均为州治。

隋大业三年(607)改泾州为安定郡,治安定。

唐至德元年(756)改安定县为保定县。

金大定七年(1167)改保定县为泾川县,因泾水得名。

元二十七年(1290)改泾州为省直隶州,明洪武三年(1370)泾州降为散州,由州直理县事,泾川复称泾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泾州改名为泾县,三年(1914)因其名与安徽泾县相同,复名泾川县沿用至今。

如今泾川为陇上西进第一县,甘肃的东大门,国道312线贯穿全县境内,西距宝中铁路平凉站70公里,东距咸阳国际机场200公里,为陕甘宁三省交通的主要通道。

泾川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境内森林覆盖率达34.9%,温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利用的两处,一处现为国家三星级宾馆,一处为温水养鱼的场所。

200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泾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已将旅游业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

  一、泾川目前为国内公认的最早的西王母发祥地

  1999年亚细亚民俗研究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在泾川举办了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对泾川西王母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学定位,命名泾川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遗存成为泾川联系国内外的一个安全纽带。

2005年在泾川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又一次将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泾川,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泾川回山西王母祖祠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考察基地,会长到会授了证书。

这足以说明泾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儿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纽带,成为华夏儿女不争的事实。

2006年,论坛即将在台湾召开,并逐年在台、泾两地轮流举办。

  西王母是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之先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因此西王母代有其人。

吴晗说:

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从《史记》、《汉书》等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鸡头山即今平凉崆峒山,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因名回中山,简称回山。

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应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记上》中写道: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

这句话,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说明为什么泾川称为回中,山也被称为回山。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应该也是泾川回山。

据《汉武帝年谱》统计,汉武帝刘彻从45岁到67岁的22年间,曾11次到泾川,其目的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

唐代诗人胡曾的《回中》诗中写道:

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王母的历史事实。

可见,至迟在唐代,泾川回中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

唐代诗人沈亻全期、卢照邻、陈子良、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等以《乐府诗集》铙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称为题,写了不少诗作,都提到了回中。

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落榜后游历泾川回山瑶池时所作的《瑶池》一诗: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些足以说明唐代的人们认定泾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

除此之外,阮籍、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咏西王母的诗句。

至于清代,谭嗣同过泾川,留下了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的诗句。

194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泾川,为王母宫题写了一副对联:

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

以上史料都证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泾川始终称作为西王母故里的中心来对待,对西王母的向往和崇拜始终是和泾川联系在一起的,是其他任何地方难以超越的。

  二、泾川拥有道教西王母文化最早的传承地和中国最早的西王母祖庙历史遗存

  西王母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随着历史的演进,西王母的形象和地位在发生着变化。

在原始部落时期,作为部落首领的西王母因祖先崇拜而使西王母的传说发展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而变为神,成为管理西方的神灵。

在神话传说中,她被描绘成一位半人半兽、残暴凶猛的神人。

《山海经》载: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作为神的西王母的性别这时候还未确定。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人从魏襄王墓中发掘出的《穆天子传》中记载可前述周穆王西游见到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在瑶池之上设宴款待周穆王,西王母兴高采烈,赋诗作谢,其中一句称: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由此推断,至迟在战国时,人们认为西王母是女性。

在古代神话中,流传着西王母拥有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和仙桃的故事。

因此,西王母自然为许多渴望长生不老的信士所崇拜,这也正是汉武帝多次到达泾川的原因。

东汉末期,道教兴起,西王母被收进道教神界,传说她是元始天尊与太元玉女的女儿,名九光元女,号太真西王母,并把她许配给了居于东海蓬莱仙岛的神事总管。

东王公。

夫妻俩一东一西,一阴一阳,分掌天上的男女神仙。

东王公司掌尘世男子得道升天,西王母的职责为:

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同时,为了和女仙之宗的地位相配,将她半人半兽的怪模样塑造成了雍容华贵、仪态大方的丽质天仙,而她原来的那幅虎齿豹尾的形象,被说成是西王母的使者西方的虎神了。

自唐代开始,玉皇大帝的名称开始出现,因为唐朝尊奉老子为远祖,道教为国教,玉皇大帝自然成为民间崇拜的神灵。

宋代赵氏统治者为了争取正统,演绎出了自己的祖先为远古传说中的神人和全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

故玉皇大帝被列为国家祀典的对象,其封位节节攀升,成了万神之主,坐上了天界的第一把交椅。

在人们的愿望中,雍容华贵、绝色多情的女神西王母似乎只有成为正宫娘娘才更合乎情理。

于是她与玉皇大帝成双配对,称其为王母娘娘了。

有了这样高贵的身份,王母娘娘理所当然成了女仙的领袖。

泾川回山王母宫的主体建筑正是体现道教天体概念的绝好范例。

现存的宋代陶谷碑记载,回山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为汉武帝刘彻降旨修造,由此证明泾川王母宫是中国最早纪念西王母的祖庙所在地。

以西王母图腾虎为主体的文物西周虎纹铜觚、铜爵和战国虎身铜壶于20世纪70年代在泾川出土,为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资料。

2000年,《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玉皇王母消劫保生真经》在泾川发现,为泾川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权威的宗教史料。

  三、泾川至今民间还有千年不衰的西王母崇拜

  在泾河一带的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他(她)们的家乡,就是西王母的故土,他(她)们就是西王母的后裔。

他(她)们的崇拜方式,除了一年一度到西王母宫庙会朝拜外,在平素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之名以示感谢与祈求保护。

另外,在泾河一带,一辈又一辈的老人向自己的儿孙讲述西王母的神奇故事和传说,叙述西王母的功德和业绩,也是他(她)们对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这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化传统。

其中的原因恐怕与西戎与华夏民族早就相互融合有关。

泾川在汉代置有乌氏县,是因乌氏戎是戎族的重要一支而得乌氏县名。

《史记匈奴列传》载: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史记邹阳传》载:

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

这说明西戎与华夏民族的密切交往与相互融合的历史极为悠久,而其古老文化的印记至今仍然不衰。

这样一来,西王母便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黄帝、炎帝、蚩尤等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2002年,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确定泾川西王母祠为华夏故土地图的取土地。

  四、泾川王母宫已成为吸引海峡两岸人民的中华同根载体

  西王母作为华夏儿女的远古始祖,跨越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仍然存活在今天的人们心中,经久不老。

大陆改革开放后,已有台湾全岛500多个朝圣团,成千上万个同胞接踵而至泾川西王母圣地寻根,足见西王母有着无形的长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西王母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已成为华人认识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中的自然力的代表,这种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注入了中国汉民族的血肉之中。

二是西王母文化信仰能够给予人们不死或者长寿内含感染力量的存在。

三是西王母传说中的和平思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西王母文化的精髓是和平与长寿,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成千上万的台胞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一次次地来大陆寻根谒祖,从山东泰山、新疆天池、又到泾川回山,最终确认真正的西王母圣地就在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并在台湾广为宣传,迄今为止台湾的西王母庙均以朝拜泾川回山王母宫为荣,以台湾省三重市凤德玉宝殿殿主黄雪香在泾川朝拜时的显灵照为证明,多层次多方位的传承着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金母、王母娘娘,无论怎样称呼,都有母亲(台湾人称母娘)的意味,中华之母、中华女神、中华美神、东方之母、东方美神如何称谓她却不过分。

借此机缘,构架两岸人民和平幸福、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载体已经成形,借西王母的名牌效应,做大做强泾川台湾西王母朝圣之旅的文章该是时候了。

借此文化渊源,搭建经贸交流、文化交流、道教交流、旅游产业开发,给泾川的优势何止千万、亿万。

为此,做为泾川着力发展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是最得天独厚的了。

  据上,我们恳请县委、县政府逐级上报中央,尽快呈请胡锦涛主席早日题词,那必将是带动两岸西王母文化交流的最大动力,那必将成为两岸西王母信众最大的福祉了,必将带动泾川经济的大发展,给全县34万人民真正地造福了。

  参考文献: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8版)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王母宫南石窟寺》旅游规划

  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

  刘映祺《西王母吸引海峡两岸人民的魅力》

  张怀群《从台湾到泾川的西王母朝圣之旅》

  樊晓敏《关于建设泾州市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战略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