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181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汇编.doc

2013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

【2013东城一模】(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21—23题。

(共9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

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

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

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

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

——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

“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

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锥]毛笔。

②[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

(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

“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

(共4分。

“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

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

(共3分)

【2013西城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

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

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

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

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

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

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

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

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

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

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

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

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

(只填序号)(3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

(或:

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

)(2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述。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22.【甲】处应填:

C【乙】处应填:

B【丙】处应填:

A(3分。

每空1分)

【2013朝阳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2-24题。

(共8分)

①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②五花八门的“电视神剧”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

我方战士神勇无敌,日本军人暴虐无能。

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③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做法称为“幽默”。

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

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

这种代价既是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是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

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④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⑤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电视剧要使观众心安理得地获得这种满足,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⑥但是武打、警匪与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文艺作品就接近于暴力刺激。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

于是暴力的对象无论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还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或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⑦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为落后甚至愚昧。

今天,“抗日神剧”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当年的神话终于上演。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摘自《人民日报》)

2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分)

2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24.分析文章第⑤-⑦的论证过程。

(3分)

参考答案:

22.答案要点:

①引出论述的话题:

抗日神剧。

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共2分。

每个要点1分)

23.答案:

“抗日神剧”要有基本的公共理性。

(3分)

24.答案示例:

首先,论述武打、警匪电视剧要把欲望与道德和谐融合的原因;其次,论证了“抗日神剧”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实质是暴力刺激;最后,指出“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

(共3分。

“首先”“其次”“最后”各1分)

【2013丰台一模】(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2题。

(共7分)

①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

如今,“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

可见,这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②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③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身亡,作为弟弟仍不忘把工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

④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

【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线;【丙】对于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变的底线。

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

⑤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官就会草菅人命……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颠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⑥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21.阅读文章②-⑤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

(3分)

正面论证:

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提出中心论点:

①②

反面论证:

22.请选出第④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

(4分)

不恰当的论据是,(填序号即可)原因

参考答案:

21.答案示例:

①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②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③没有底线会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危害)。

评分标准:

共3分。

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答案示例:

乙(1分)本段的分论点是:

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

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的原因是要保持自身的节操,不向权贵低头,不能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3分)

评分标准:

共4分。

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3石景山一模】(三)阅读《学会摆脱》,完成20-22小题。

(共8分)

学会摆脱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

那里同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