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021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docx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马说(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虽有千里之能。

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4)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食之不能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4、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

(4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骈:

两马并驾

(2)虽:

即使

(3)食:

通“饲”,喂(4)策:

用鞭子打道:

正确的方法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2分)我想对韩愈说:

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

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

(言之有理即可)(2分)

二、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

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

①殄瘁:

枯萎、凋谢。

②筐篚:

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帚:

扫帚。

④芟蘙荟:

剪除茂盛的杂草。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此相国之手植者

⑶不终日而毕

⑷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长无寻焉②寻向所志

B.①食不饱,力不足②衣食所安

C.①执策而临之②临表涕零

D.①竹本固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⑶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9.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人才观:

▲▲。

(1分)

5.(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⑴材通“才”,才能⑵栽种,种植⑶结束,完成⑷知道,知晓

7.(3分)C(面对A.①古代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不久B.①吃②吃的东西D.①稳固,牢固②本来)

8.(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⑴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第二天,我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⑶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9.(1分,意思对即可)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三、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4题。

 (15分)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才美不外见(

(4)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笔,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②③段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这两者中主要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文章并没有从反面展开议论,A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4.将“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的标点改变后,请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分)

前一句是原文中的句子,用设问方式加强语气,表达了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讽刺及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仅仅在最后反问,是对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这个事实的疑问,语气、抒发的情感都不如原文强烈。

【解析】分析句子标点符号变化后表达效果的不同,需要联系人物的语言、语境和语气变化。

先用问号反问“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然后肯定回答“真不识马也”,可体会出作者内心蕴含的愤懑、批判之情;而如果将问号换到最后,则是不确定的,是对没有千里马还是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人的怀疑,并没有体现出强烈的批判之情。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

《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

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

执掌。

②柱干:

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③殆:

大概。

④中人:

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

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名

B.足

C.道

D.通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

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语段

(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语段

(二)用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