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890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doc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一、大国兴衰的历史启示:

人力资本先导

(一)中国兴衰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从公元元年到1800年,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

近代产业革命以来,中国多次丧失了历史机遇,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第一次机遇的丧失是在19世纪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启动工业化,进入经济迅速增长阶段,中国则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未能赶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浪潮。

1820年到19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同世界差距拉大的时期。

欧洲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倍数,由1820年的2.1倍扩大到1950年的10.5倍;美国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倍数,由1820年的2.5倍扩大到1950年的15.6倍。

第二次机遇的丧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战后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黄金期出现的时候,日本抓住了这一次机遇,由穷国转变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而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发展机遇,总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也进入了起飞阶段,到2000年初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1990—2002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但是,我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报告2001》,2000年,在47个参评的国家中,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第31位,比1999年下降两位。

其中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均为弱项,如文盲率第44位,熟练劳动力易获得性第44位,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第42位,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易获得性第47位。

可见,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势将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世界现代化史上三次成功的追赶

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了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代表范例。

1.美国对英国的追赶。

从19世纪开始直到1913年,英国的生产力水平都居于世界所有国家水平之上,而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高于其他国家。

但到1913年,英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则让位于美国。

1871年到1913年是美国迅速超过英国的重要时期。

根据麦迪森提供的数据,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3.3%,1870年为75.3%。

此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1870—1913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同期英国为1.9%。

190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89.2%,到1913年,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1870年到1913年,也是美国人力资本对英国加速追赶的时期。

美国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870年提高到88.3%,1913年则进一步提高到91.2%。

此后,美国的经济与人力资本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2.日本对美国的追赶。

1950年,日本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9.6%。

而1953年日本GDP增长指数超过了二战期间的最高水平,开始经济起飞。

1953—1992年,日本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5%,同期美国为3.0%。

1992年,日本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90.1%。

因此,日本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它创造了从1820年到1992年,人均GDP提高28倍的世界记录。

与此同时,日本也成功地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上的追赶。

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美国的68.2%,1950年达到美国的80.8%,随后大致保持着这一水平,1973年为82.9%,1992年为82.4%。

3.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

1965—1992年,韩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8%。

1973年,韩国人均GDP相当于西欧国家(12个国家)人均GDP的24.3%,1992年上升到57.5%。

韩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增长,加速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0年,韩国实现了普及全民小学教育。

1975—198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提高到30%,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985—199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又从30%提高到50%。

韩国中等教育入学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大约用了15年(1980—1995)的时间(世界银行,1998)。

到1995年,韩国中等教育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5%,达到了其他OECD国家教育发展水平。

(三)历史的启示:

人力资本积累的先导作用

近代史上几次历史机遇期的成功追赶,都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证明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

1.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

在早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学家普遍强调的是物质资本的作用,认为物质资本存量的规模尤其是积累的快慢,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而舒尔茨等人的理论,则别具一格地从劳动力要素的角度,探讨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富裕的根本所在。

近代历史上的三次追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经验,一再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人力资本的积累先于经济发展。

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

早期工业化国家是经济发展先于教育发展,而现代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则是教育先于经济发展。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随着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3.教育的加速发展来源于制度创新。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只有在教育能够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世界的需要时才能实现;而教育只有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才能发挥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制度的创新包含诸多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国家对教育管理的制度安排;一个是以学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系统的制度安排。

二、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前20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中国如果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中,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加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历史挑战。

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机遇,正视现实,直面挑战,全面开发人力资源,2001—2020年,也可能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上的失落期、滞后期,整个中国现代化也将经历一个危机孕育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会落空!

(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1.经济起飞:

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支撑和巨大需求。

2001—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飞的中后期,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型。

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转变,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巨大需求。

2.利用人口红利,再创人力资本红利。

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10‰,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

突出地反映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提供了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学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抚养系数降低,教育数量扩展的压力下降。

这是持续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红利”。

3.家庭结构转型,家庭教育需求转型。

家庭支出结构转型,突出的表现是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教育消费支出持续上升,教育支出能力提高;家庭人口年龄结构转型,学龄人口减少,教育投资对象集中。

教育支出成为家庭的理性投资行为,人力资源开发将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推动型,而是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政府应当促进家庭这种教育需求的转型,推动教育供给的多元化,保障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接受教育的选择权。

4.城镇化:

人口转移与人力资本提升。

到2020年将有约2.2亿—2.3亿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过程。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幅度提升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过程。

如果到2020年,近3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受教育水平并实现就业的话,这将使中国有效利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一倍。

也就是说,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之转移到城镇并实现就业,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

5.知识经济:

以教育和培训为原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普遍应用,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传递更加快捷、成本更加降低,终身教育、灵活教育有了更加丰富的实现形式。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体系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这使中国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能够而且应该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并且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还要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创新的经济增长轨道上来。

因此,中国不仅需要大量的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更需要造就创新人才,乃至领导中国技术创新的帅才。

如果能够探索出有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来,这将提升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技术竞争力。

6.全球化:

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背景。

全球化条件下资金、技术和商品的跨国流动,使当前国际上正经历一次重大的基于比较优势的结构调整。

欧、美、日的定位是世界的技术创新中心,劳动密集型甚至低端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都要逐步转移出去。

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其吸纳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中国投资的政策环境的好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发挥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消除一些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保护性屏障,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国配置也将带来范围更大和频率更高的人才全球流动,竞争与合作将对我国教育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产生新的影响:

(1)全球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人才的争夺。

(2)我国加入WTO,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与之匹配。

(3)国内非义务教育将面临国际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4)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对维护国家教育主权提出新要求。

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如何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分享国际教育经验的同时,抵制外来不良文化影响,捍卫国家教育主权等,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把我国优秀文化、特色学科的知识化作我国教育资源输出的优势,也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7.市场化改革:

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据研究,中国市场指数已经由1978年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