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879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docx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

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部分重点内容,并不全面,仅供参考;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管理者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答:

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

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

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

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

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

(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

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

(1)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①个体水平指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

②群体水平指群体受别人期望的影响程度、群体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群体受政治以及冲突水平的影响程度等。

③组织系统水平指组织选到复杂性和成熟性的水平。

(2)这三种基本的分析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同建筑上用的砖块,每一种水平都建立在前一种水平之上。

个体-群体-组织系统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态度实在决定行为吗?

为什么?

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

(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是:

认知、情感和意向。

但态度并不实在决定行为。

(2)认知失调的效用,即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他们将会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行为决定态度;

(3)调节变量,(人们发现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是:

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

那些被个体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具体的态度易于预测具体的行为,然而,一般的态度倾向于最好地预示一般的行为。

当社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强大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

2、哪些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薪酬和工作本身哪个更重要?

答:

如下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

工作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薪酬等。

对于贫穷的人或者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来说,薪酬更重要,但是,一旦到了富裕的生活水平,工作本身以及工作满意度更重要。

3、工作满意度是独特的美国概念吗?

工作满意度是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答:

工作满意度不是独特的美国概念。

工作满意度会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且确实形成了对工作满意度的判断。

有证据表明,西方文化中的员工与东方文化中的员工相比其工作满意度更高。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往往强调正面情绪和个人快乐,与他们相比,东方文化中的个体对负面情绪的厌恶感更少。

人格与价值观【2~】

1、大五人格特质如何预测工作行为?

答:

(1)大五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别为:

①倾性: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外倾者倾向于喜欢群居、善于社交和自我决断。

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和安静少语。

②随和性: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

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

③责任心:

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高度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

在该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很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④情绪稳定性:

这一维度刻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积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

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消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是紧张的、焦虑的、失望的和缺乏安全感的。

⑤经验的开放性:

最后一个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开放性非常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凡事好奇、具有艺术的敏感性;处于开放性维度另一个极端的人很保守,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

(2)责任心这一项因素在预测行为方面最有价值。

原因:

责任心也可称为责任感,即个体对责任的感知和感受。

它是社会个体从责任赋予者那里接受责任之后,内化于本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履行责任行为的精神内驱力。

高责任心的个体有高组织性和自律性。

在许多组织环境中,责任心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大多数组织的大多数工作中,责任心可以预示较高的绩效。

2、价值观因文化而不同吗?

为什么?

答:

价值观因文化而不同。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

“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在我们早年生活中就已经形成。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各文化维度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调查数据表明价值观因文化不同。

知觉与个体决策

1、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它们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有什么意义?

答:

(1)归因理论指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当观察某一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该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归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②一致性,指个体面对相似情境是否都有相同的反应;③一贯性,指个体是否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2)归因理论对组织行为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对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和持续行为;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行为的持续性。

②对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组织活动中,各级领导者要注意树立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的工作方针,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的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因素。

对于成功者而言,不能将成功完全或主要归因于他们智力水平高、能力强,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的内因和外因,如他们最近的工作努力、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工作任务容易完成、个人情绪状态良好等。

对失败者来说,要防止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他们太笨、能力太差、水平太低,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的内因和外因,如他们最近精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没有和各方面协调配合好、领导指导不力等等。

这样,使成功者不骄不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利于以后的工作;使失败者有继续工作的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争取成功的可能。

2、人们在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有哪些?

答:

判断他人时使用的捷径主要有:

(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晕轮效应,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理、外貌),从而形成总体印象;(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地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4)投射作用,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5)刻板印象,指根据某人所在的团队知觉为基础判断某人。

使用捷径带来的积极结果:

(1)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为预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3、常见的决策偏见和错误有哪些?

答:

决策偏见:

(1)过度自信的偏见。

多数人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对自己给出的答案过于乐观,那些智力和人际能力最弱的人最有可能高估自己的绩效和能力。

部分企业家存在对自己的想法过度自信的倾向,这可能会阻碍他们制定计划以避免问题出现;

(2)锚定偏见。

指把信息固定在初始阶段。

一旦固定,我们就无法对接下来的信息做出全面的判断。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偏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给予最先接收到的信息过多的关注。

只要有谈判就会有锚定。

(3)验证偏见。

理性决策过程中假设我们会客观地收集信息,但实际上我们是有选择地收集信息。

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一般会偏重于支持我们己有的观点,过多关注支持性信息而忽略相反的信息;(4)易获性偏见。

指人们倾向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