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730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

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

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

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

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

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

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

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

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

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

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

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

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⑤代表作家作品有: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

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

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③影响:

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

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6.章回体:

①在宋元长篇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形成与讲史有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②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文体特征:

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

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

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

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

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

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

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

】③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英雄型、世情型。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④评价:

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7.前七子:

①指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代表。

②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守古而尺尺寸寸之”;反对粉饰现实的台阁体。

创作上以模仿古人为能,缺乏个人独创。

题材上除反映时政外,也关注到庶民生活甚至下层的市井人物,反映出其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散发出强烈的庶民化气息。

③评价:

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但是,前七子从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弊端,表现为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影响作品中作家情感的自由充分地表达。

8.后七子:

①指明代中期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②主张“文须西汉,诗须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对法度和格调的讲究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表达出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

③评价:

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

一方面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因而缺乏情感真实。

9.唐宋派:

①指明代嘉靖年间文坛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散文创作流派。

②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从字顺”、“文以明道”,因而其文学作品注重抒情性,多表现作者的真实感受,富于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③评价: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所推崇的“佶屈聱牙”文风,对当时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

10.公安派:

①指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籍贯湖北公安,故名。

②文学主张:

一是反对剿袭,提倡通变;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是推重民歌小说,倡导通俗文学。

③艺术特色:

写诗冲口而出,浅易率直,宁取俚俗,不为陈套,因而呈现清新洒脱的艺术风格。

④影响:

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游记、尺牍、小品颇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但是,有些作品由于过于率直浅俗而丧失了应有的美感,且在一定程度上其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了他们的创作实践。

11.竟陵派:

①指明代末期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其籍贯为湖北竟陵,故名。

②文学主张:

提倡抒写“性灵”,反对格套,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

③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④评价:

在重视自我精神的表现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二者审美趣味不同,竟陵派更注重表现一种内敛的心态,故诗文生涩拗折、色彩阴暗,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强、偏重心理感觉的气息,因而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12.晚明小品文:

①小品,原指节略本佛经,后世所称之小品文多指一种特定文体,体裁、题材多样,可为书信、序跋、铭赞、传记、游记、杂感等等。

晚明小品散文,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

②代表作家作品有:

袁宏道的《高梁桥游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③艺术特色:

一是玲珑剔透,自然清新;二是通俗朴素;三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

④评价: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在晚明文坛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堪称晚明散文的典范。

13.性灵诗派:

①指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因其在文学主张方面提倡“独抒性灵”,故名。

主张和风格相似的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②该派继承了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显示挑战世俗精神和不凡胆识;文学史观上主张文学进化,是对清代以来占据强大权威的道统文学观的挑战,为冲破桐城派一统天下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③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记》、《策秀才文五道》,沈复的《浮生六记》、钱大昕的《弈喻》等。

14.桐城派:

①指清代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因其籍贯皆为安徽桐城,故名。

②代表作家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刘大櫆的《游晋祠记》、姚鼐的《登泰山记》。

③文学主张:

一是为文须有“义法”,即“言有物”、“言有序”;二是为文须内容醇正,文辞凝练“雅洁”。

④评价:

桐城派散文理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根基,以“义法”为创作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因而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极为系统化,遂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影响后世深远。

15.神韵说:

①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

②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③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

16.才子佳人小说:

①是在《金瓶梅》等“人情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风格的古代白话小说,盛行于明末至清代中期,蔚为大宗。

②题材上基本一致,多为青年男女爱情婚恋,情节模式多为:

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并且题目在形式上多为主人公名字的组合。

③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④代表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⑤评价: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求偶择婚的庄语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具有“顺乎情而不悖乎礼”的思想特征。

但是也存在公式化的情节结构、概念化的人物形象的艺术缺陷,故“千部共出一套”实为确评。

总之,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

17.“剪灯系列”:

①明洪武年间,瞿佑编创《剪灯新话》,嗣后有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②内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有歌颂男女自由爱情,也有宣扬封建道德成分;形式上韵散相间、骈散相间。

③它们的出现上使传奇小说重新振兴,也为《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铺垫。

二、论述题

1.试述南戏与杂剧的不同。

1)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如《琵琶记》分四十二出。

2)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旦或正末】独唱;南戏不是一人独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

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不限用同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4)杂剧的题目正名在剧本末;南戏的题目在剧本前面;南戏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明人一般称之为“开场”】,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杂剧没有开场。

杂剧无下场诗,南戏出末有下场诗。

5)杂剧的音乐主要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还吸收了一些宋代流行词体歌曲。

风格上杂剧高亢,表现出威武豪放的气概;南戏轻柔婉转,宜于演唱情意绵绵的故事。

2.试述《董西厢》的贡献。

1)是今存宋金诸宫调中最完整的作品,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

《董西厢》将元稹所著之《莺莺传》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对他们从外貌到内心都作了刻画,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特别是将红娘这一个居于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写得富有光采,尤为难得。

】与情节发展趋于完整,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斗争,凸显了反封建的价值。

2)结构宏伟。

《董西厢》以爱情发展为主线,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在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同时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他人物的活动。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采用了夸张、比喻、烘托、倒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