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6989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回归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回归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回归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回归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归生活.docx

《回归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生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归生活.docx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具体而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

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

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

我应该怎么做?

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

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具体体现?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

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热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教学,可以将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

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

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环保局,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

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热爱动物的意义。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

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如上《团结友爱》一课,数学课正好上到“几加几等于7”,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①、小朋友做游戏,5个做小鸡,1个做老母鸡,1个做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

  ②、学习小组原来有5个文明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有两个后进生被评为文明学生,现在这个小组有几个文明学生?

  ③、星期天上午,有4个少先队员在红领巾小区花坛清除杂草,后来又来了3个,一共有少先队员在清除杂草?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

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团结力量大》一课,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也是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成果。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

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

水果不够了怎么办?

有人不会做怎么办?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涵义和意义。

  三、回归生活:

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

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如: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

  2、教学目标设计:

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

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

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如学习《神州巨变》一课,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等各方面的事例,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

  4、教师角色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

如:

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

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

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

对不对?

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谁还需要改正?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

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

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

“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

”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研究中的热门的话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所以,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把真实性与烦恼性,童趣性与教育性自悟性与启发性的统一,视为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

一、真实性与仿造性的统一

儿童生活化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的真实性。

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的生活天天在进行,时时在进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所以品德教学应该从儿童生活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用于引导儿童的再生活。

例如:

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认识你真好”首先引导学生体验小学生生活的愉快,应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我像小树苗”寄托着老师,父母共同的祝愿,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仿造性的途径主要有:

自仿性,即师生根据教学的需要重视自己以往的真实生活图景。

这种仿造的主要人物没变,但生活的时空,事件的缘由等都发生了变化。

仿造性,即师生效仿或演练的是他人的真实生活,使学生进入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得到一种间接性的直接体验。

二、童趣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童趣性是儿童生活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凡具有童趣性的活动,他们就倾之爱之,否则就会避而远之。

儿童生活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扑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从童趣出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自悟性与启发性的统一

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方面要靠他们的生活实践中自悟。

自悟是儿童道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悟来自于体验,但又高于体验。

体验是从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性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的类加,而是儿童大脑发生着的生活阅历,生活物景和未来的希翼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的转换活动。

领悟到人类如此丰富的语言。

随着这种感悟的不断明晰化,系统化,他们便会使用一些恰当或非恰当的短语、词句等来表示自己的顿悟和心得。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学习品德最本质的方式。

所以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自悟加上他人(包括老师)的启发,两者相互融合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每个人的内心感悟的过程。

传统道德教育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经历、感受、情绪与体验,“灌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这实质是忘却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把学生当成“小摆设”、“小容器”,教师成了道德的权威者、真理的化身,这样做必然构成教育的失效、对人的发展也构成阻碍与制约。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

改革的切入点是:

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

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

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

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尤其通过“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

“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

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

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

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

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

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

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

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

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

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

即:

自我定标、自我操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

“自我操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

“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

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

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

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

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

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

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

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

”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

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

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

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

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

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

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参与者、情感的陶冶者、情绪的“被激动者”、活动的主人。

“感悟----导行”的学习策略也是丰富多彩的。

其表现为:

①主动体验。

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

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③学会挑战。

善于挑战教师和挑战自我,提出不同意见。

培养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敢讲真话,吐真言。

④乐于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的创造性活动,使个体的自主性需求得到满足,独立活动能力与个性得到有效的培养。

并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自由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灵活组合小组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活动。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

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

”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

“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

“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

“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

“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

”,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

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