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505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docx

东干渠工程测量方案

工程东干渠土建

施工第III标段

(合同编号:

******)

施工测量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1、编制依据

1.《*****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III施工标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2015。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5.《国家基本比列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7.《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2、编制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III标段。

3、工程概况

红岭水利枢纽总库容6.62亿m3,有效库容4.68亿m3,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具有供水、发电功能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则是该枢纽的配套项目,主要任务是农业灌溉、城乡供水和农村人畜供水。

*****工程为红岭水库的配套工程,*****位于海南岛东北部,东面临海,西面、南面与本岛腹地接壤。

西北以南渡江为界,西南以万泉河为界,灌区位于北纬19°18′~20°02′,东经110°00′~110°54′之间,南北长100km,东西长约70km。

灌区范围包括海口市美兰区、琼山区、文昌市、琼海市、定安县、屯昌县等5个市县共58个乡镇和国营农场(含航天发射基地)。

灌区范围内总土地面积5840km2。

灌区工程由总干渠、东干渠系统及西干渠系统组成,包括一条总干渠、两条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三条分干渠(琼海、重兴、文教分干渠)以及34条支渠等;总干渠从渠首电站取水后,沿万泉河左岸布置,后折向西北到达加玉村北侧,分水进入东干渠和西干渠两个灌溉系统。

总干渠起点设计水位为132.66m,渠末设计水位为125.29m;设计灌溉面积为145.48万亩,其中从渠道提水灌溉面积为7.3万亩,自流灌溉面积为138.18万亩。

设计流量为45m3/s,加大流量51.75m3/s。

东干渠渠首设计流量为40.00m³/s,西干渠渠首设计流量为6.00m3/s,琼海分干渠首设计流量为3.13m3/s,重兴分干渠首设计流量为5.53m3/s,文教分干渠首设计流量为8.57m3/s。

总干渠从渠首电站取水后,沿万泉河左岸傍山布置渠道,利用隧洞穿过并桶岭,再经南久村农场跨青梯河后向东北至总干渠末端进入灌区,全长16.313km。

总干渠末端分东、西干渠分别控制东西灌域,西干渠通过良坡、深田、大田、加乐潭等支渠及斗渠向西灌域配水,并向现有水库补水,全长28.027公里;东干178渠全长145.93公里,设琼海、重兴、文教3条分干渠,20条支渠、2条水库补水渠、1个水库补水口及15条干斗等42个分(补)水口。

本工程为东干渠第3标段,施工桩号为63+618~90+558,全长26.94km,施工范围从7#节制闸出口末端至重兴分水闸进口首段,设计流量为29~26m3/s,加大流量33.35~29.9m3/s。

东干渠桩号63+668(7#节制闸及6#泄水闸进口处)至90+558的土建安装及附属设施工程施工,主要建筑物包括渡槽、暗涵及明渠等(具体以施工图及工程量清单为准)。

根据工程量清单主要建筑物如下:

*****工程东干渠起点桩号63+618,起点坐标X=157143.873,Y=205381.516;终点桩号90+558,终点坐标X=167750.682,Y=219146.623,全长26.94km,土石方明挖项目主要包括渠道(长17195m,共19段)、1座倒虹吸、1座暗涵、14座渡槽、2条遂洞、3宗节制闸、3宗泄洪闸、1宗分水闸、10宗补水闸、38座机耕桥、2座公路涵、4座排洪渡槽、80座渠下涵。

三旬补水渠起点桩号0+000,终点桩号1+114,全长1.114km,项目主要包括渠道(长97m)、2座暗涵、1座渠下涵。

高黄补水渠起点桩号0+000,终点桩号0+600,全长0.6km,项目主要包括渠道(长43m)、2座陡坡、3座渠下涵。

4、测量组织机构及测量设备配置

4.1测量组织机构

4.2测量设备配置

仪器名称及型号

标称精度

数量

鉴定机构

鉴定结果

南方GPS灵锐S86

静态平面:

±3mm+1ppm

静态高程:

±5mm+2ppm

2台

海南省国家测绘局

合格

南方GPS灵锐S82

静态平面:

±3mm+1ppm

静态高程:

±5mm+2ppm

2台

海南省国家测绘局

合格

南方DL-201电子水准仪

每公里往返测标准差1mm

1台

贵州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站

合格

莱卡TCR802

2〞级

1台

贵州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站

合格

5、测量方案

施工测量工艺流程图

竣工部位

测量委托

组建测量队

收集资料

现场踏勘

编制施工测量计划

仪器配置

仪器校核

测量基准点检核

施工控制测量(控制点加密等)

检测验收

原始地形图复核

数据准备

数据检核

施工放样

点线检查

交样

施工

图纸读审

竣工测量

检查验收

测量资料归档

5.1总体规划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以及结合我标段实际情况制定测量方案分为:

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和竣工、验收测量。

5.2施工控制测量

5.2.1控制测量依据

1.《*****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III施工标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2015。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5.2.2平面控制测量

5.2.2.1基础资料收集

1.广泛搜集测区及附近区域已有的控制(点)网测量成果。

2.查阅当地气候、交通状况、人文风情,熟悉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3.认真审阅查看合同文件、技术文件、以及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下发的有关控制测量的各项技术要求和规定。

4.收集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规范。

5.2.2.2实地踏勘

1.根据已有的控制点的位置,进行实地踏勘,首先了解标石和标志的现状,现有造标埋石的质量、位置,其次结合本标段内工程性质及地形情况初步选定加密点的位置。

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3.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路线和交通工具。

5.2.2.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规模和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规定、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

技术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概述:

说明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规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

2.测区概况:

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说明已有资料的作业单位、施测年代、采用的技术依据和选用的基准;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出利用的可能性。

4.平面控制:

说明控制网采用的平面基准、等级划分以及各网点的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联测方案;初步确定、埋标的类型与埋设要求;观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

5.2.2.4埋设加密点标石

埋建测量标志是把图上设计的点位落实到实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网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

视线要避开障碍物,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点要考虑到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

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要便于放样。

5.2.2.5外业数据采集

GPS数据采集使用2台南方灵锐S86双频GPS接收机(经海南省国家测绘局鉴定合格)、2台南方灵锐S82双频GPS接收机(经海南省国家测绘局鉴定合格)同步观测,每个时段观测时长均大于45min。

同步接收卫星个数最多11颗,最少5颗,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为15°,数据采样率为15s,PDOP值(点位精度信息值)不大于5,接收机与卫星间的图形结构良好。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测量精度等级参照下表: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方法

一级

二级

卫星高度角(°)

相对快速

≥15

≥15

≥15

≥1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相对快速

≥4

≥4

≥5

≥4

≥5

≥4

≥5

≥4

≥5

观测时段数

相对

≥2

≥2

≥2

≥2

≥1

重复设点数

快速

≥2

≥2

≥2

≥2

时段长度(′)

相对

快速

≥90

≥60

≥20

≥45

≥15

≥45

≥15

≥45

≥15

数据采样间隔(″)

相对快速

10-60

10-60

10-60

10-60

10、60

PDOP

相对快速

<6

<6

<8

<8

<8

测量精度分级

等级

平均距离(km)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b(m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9

≤10

≤2

1/12万

5

≤10

≤5

1/8万

2

≤10

≤10

1/4.5万

一级

1

≤10

≤10

1/2万

二级

1

≤15

≤20

1/1万

GPS网采用边连式观测。

外业数据采集期间应选择天气情况良好,均选择每天的最佳观测时间段,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质量。

外业观测时应严格遵循:

1.架设接收机仪器时严格的对中整平,对中误差小于3mm。

2.观测前应设置好卫星截止角、天线高、采样间隔,观测过程中应注意查看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3.数据接收时,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电子设备,作业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尽量让人员、车辆等绕行,避免对卫星信号造成干扰。

4.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天线高。

5.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外业原始记录,以便于后期内业数据处理。

5.2.2.6网平差

GPS控制网的平差包括以下几点:

1.闭合环的处理:

网平差之前,首先要检查环闭合差(同步或异步环),对于闭合差大的环,应该进行处理。

一般按相对精度≤1/20000估算,相对闭合差应小于50ppm。

所以大于50ppm的环应该进行处理。

2.三维无约束平差:

三维无约束平差目的是检查观测值的质量,通过网平差可得出一系列可用于评估GPS网精度的指标,如观测值改正数、观测值验后方差、观测值单位权方差、相邻点距离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等。

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完全取决于GPS网的观测质量和布网形式,因此,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反应了GPS网本身质量的好坏。

结合这些指标还可以找出质量不佳的观测值,对其进行处理,从而进一步优化GPS网。

3.二维约束平差:

在进行完三维无约束平差后,需要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可根据需要在三维空间进行或二维空间中进行。

约束平差的具体步骤是:

a.指定进行平差的基准和坐标系统。

b.指定起算数据。

c.检验约束条件的质量。

d.进行平差解算。

无约束平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控制在3δ之内,若超限则剔除。

无约束平差通过x方差检测后,约束平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X、dV△X)均控制在2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