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638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学案第十二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二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 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全析考点一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经纬度位置:

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

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1.(2014·浙江高考)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

(1)~

(2)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可知,资源压力指数越大,该区域资源人均占有量越少,压力越大。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D

———————————————————————————————————————

2.(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解析:

(1)BC 

(2)CD 第

(1)题,甲地位于东北平原,丙地位于西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与西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区相比,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地形平坦、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

(2)题,乙地位于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旱涝、盐碱、风沙。

要提高华北地区的粮食单产,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另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

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的是总产量。

提高机械化水平,能提高生产效率,但不能有效提高单产。

全析考点二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3.(2013·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

4.(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1)A 

(2)C 第

(1)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高考常考的24

图示之(二十)

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如图1)。

另外,还有能够体现区域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如图3)等。

图1 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

图2 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

图3 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

在判读这一类示意图时,一般把握以下几点:

1.定区域

首先要根据题干、图名和区域定位法确定具体的区域,如由图名可知:

图1中所示区域为某流域,图2为我国西南地区,图3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

2.析变化

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及过程。

如图1中的明显变化是:

流域内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图2中的显著变化为:

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图3中的明显变化是:

林地变化率最高,且为正值,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很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草地减少的多。

3.推原因

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如图1中,随着流域的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兴建居民点。

图2中由于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前后的变化。

图3中由于林地的显著增加,后期该地生态环境会明显改善。

1.(2009·山东高考)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应用五步法读图]

—————————————————————————————————————

1.由图例可知,三个时间段艾丁湖区的范围明显缩小,进而可推断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及原因。

2.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答案:

(1)A 

(2)D

———————————————————————————————————————

2.(2015·盐城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

(1)~

(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解析:

(1)A 

(2)D 第

(1)题,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然后到大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2)题,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主观题常考的11

题型之(七)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 (2014·南通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应用流程] 

[答案] 

(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

中部高,四周低;新疆:

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

图中河流的流向。

(4)海南:

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地区图。

材料二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均温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均降水量

杭州

16.2℃

28.6℃

3.8℃

1435mm

布宜诺斯艾利斯

16.6℃

23.6℃

10.8℃

970mm

(1)根据材料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并分析原因。

(2)列表比较甲乙两图区域内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的区位条件。

解析:

(1)题,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应结合材料二从气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平均降水量)两大方面分析。

原因可结合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从海陆位置、洋流等要素分析即可。

(2)题,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展开比较,同时分开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案:

(1)杭州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低,最热月平均气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高,气温年较差大;杭州年平均降水量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多。

原因:

杭州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冬季受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影响强,气温更低;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湿润气流影响大,气温更高、降水更丰富。

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季风环流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少,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

农业地

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

分析

有利

条件

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制约

因素

水旱灾害频繁,易受台风影响

水源缺乏,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

解析:

1.C 2.D 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由图知,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有相似性;与非农垦区是相互联系的。

第2题,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一般是:

农业区呈面状,城市和工业区呈点状。

(2012·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3~4题。

3.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4.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3.D 4.B 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3题,安徽地处内陆,没有海鲜,①错误;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牛羊喂养较少,②错误。

第4题,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解析:

5.D 6.D 第5题,由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迅速下降,但产值可能上升,B项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C项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为主要拉动因素,A项错误。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时,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第6题,由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读下图,完成7~8题。

7.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8.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解析:

7.B 8.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

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

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

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

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

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

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

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

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

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9.B 10.C 第9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第10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2015·青岛期末测试)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11~12题。

注:

①2000年指数为100;②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

11.影响区域公路运输发展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规模 ②城市人口规模 ③产业结构 

④工业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日本经济恢复阶段,公路运输开始发展,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增速维持在高水平

C.在日本经济稳定发展阶段,客运规模变化不大,货运持续增长

D.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货运持续增长

解析:

11.D 12.D 第11题,经济发展规模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规模是公路线路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公路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工业基础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起辅助作用。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被动发展阶段,客运出现下降,货运持续增长。

二、综合题(共52分)

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

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