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
《重庆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
春秋战国时期,文
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
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
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
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
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
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
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
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
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
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
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
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
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
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
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
B.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
C.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渊源。
D.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D.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
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
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
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6分)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
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
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
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
古今中
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
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
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
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
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
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
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一眼便知的数字有:
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
清乾
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
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
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
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
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
“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
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
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
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之一,工尺谱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由“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是用工尺谱来记录
民歌的唯一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的出版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采用工尺谱记录,这说明民间器乐的
记录形式是工尺谱。
B.20世纪,五线谱与简谱在我国成为音乐传播是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其名称
也不被大部分人所记忆,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21世纪,曾经被现代学堂明令禁用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
和文化的品牌。
D.如果没有工尺谱,那么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就无法传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13分)
扎满鲜花的吊桥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
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
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
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3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
于是,便有了那“座”
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
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
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
那时姑姑已经20
岁了。
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
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
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
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
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
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
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
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
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
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
达子香。
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
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
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
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
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
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
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
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
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
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4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
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
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
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
道理:
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8.作品以“我”的视角叙述姑姑的故事,并与情景描写相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9.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6分)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
生三日,遭天下乱,弃之荆刺;数日兵解,母往视,犹尚气息,遂收养之。
及长,好经学,博通书传,以《尚书》教授。
举孝廉。
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
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
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
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
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
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
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
帝乃召朗入,问曰:
“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
”朗对曰:
“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
“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
竟而久系至今邪?
”郎对曰:
“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
”帝怒骂曰:
“吏
持两端,促提下。
”左右方引去,朗曰:
“愿一言而死。
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
”帝问曰:
“谁与共为章?
”对曰:
“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
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
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
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
皆长跪言。
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
臣今所陈,诚死无悔。
”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后平忠死狱中朗乃自系。
会赦,免官。
复举孝廉。
建初中,肃宗大会群臣,朗前谢恩,诏以朗纳忠先帝,拜为易长。
岁余,迁济阳令,以母丧去官,百姓追
思之。
章和元年,上行东巡狩,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朗前政治状。
帝至梁,召见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徒府。
永元中,再迁清河太守,坐法免。
永初三年,太尉张禹荐朗为博士,征诣公车,会卒,时
年八十四。
(选自《后汉书·寒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何故引.之引:
延请
B.冀.以自明冀:
希望
C.臣子所宜同疾.疾:
痛恨
D.无敢牾.陛下者牾:
忤逆
5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后平/忠死狱中/朗乃自系/
B.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后平/忠死狱中/朗乃自系/
C.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后平/忠死/狱中朗乃自系/
D.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后平/忠死/狱中朗乃自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寒朗为人正直,其他官吏因显宗大怒而害怕,寒朗却同情颜忠等人的冤屈,敢于向皇帝进言为他们辩护。
B.寒朗明辨是非,因耿建等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向忠、平询问四人的形貌,发现了他们
实为诬告。
C.寒朗直言进谏,指出受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最终皇帝
的情绪有所缓和。
D.寒朗深得民心,在济阳离任后,还为百姓怀念,在皇帝出巡路过济阳时,还有三位老吏上书陈述寒朗
的政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6分)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
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
大将军。
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
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
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
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
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
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
“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
”及酒酣,赵王欲生变,
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胄进曰:
“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诃之曰:
“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
”叱之使却。
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
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
赵王曰:
“汝非昔事齐王者乎?
诚壮士也!
”因赐之酒,曰:
“吾岂有不善之意邪?
卿何猜警如是!
”赵王伪吐,将入后閤,胄恐其为变,
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
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
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
高祖耳语曰:
“事势大异,可速去。
”高祖犹不悟,谓曰:
“彼无兵马,复何能为?
”胄曰:
“兵马悉他
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高祖复入坐。
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
“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
”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
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
高祖及门,胄自后
而至。
赵王恨不时发.,弹指出血。
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
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选自《隋书·列传第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
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
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
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
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6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迁:
变更,变易
B.乃要.高祖就第要:
要求
C.赵王恨不时发.发:
生,出
D.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啖:
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元胄年少时英勇果敢,练就多种武艺,美髯虎须,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
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等到元胄当了丞相后,掌管宫廷中的禁卫军,又招引弟弟元威进入宫中担任侍卫。
后来赵王将高祖引
进卧室时,高祖的随从不得跟从,只有元胄兄弟坐在门边。
C.赵王让两个儿子向高祖献瓜,想趁机刺杀高祖。
元胄警惕性很高,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三次提醒高祖
离开是非之地。
D.元胄在高祖杀了赵王之后,得到的赏赐数也数不清。
他还凭借一向的威名,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的职
务,让当时多次骚扰边境的突厥非常害怕。
16.把两篇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5分,共15分)
(1)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
(2)因赐之酒,曰:
“吾岂有不善之意邪?
卿何猜警如是!
”
(3)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
“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
”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7~18题(11分)
游赏心亭①
[北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
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②玉树:
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中“空”字写出“六代豪繁春去也”,含有无限感慨。
B.“城压沧波到海门”中“压”写出了沧波压制着城墙,突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到海门”则写
出了江水一泻千里。
C..颔联写景很有气势,“万里”从空间角度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笔法相
似;“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
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深沉感,又很有现实意义。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
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
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7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用互文的手法写自己与堂弟们在花前月下开怀痛饮的两个句子是:
“,。
”
(2)《论语》中提到“,”这一可以终身奉行的可贵品质,孔子用一
“恕”字加以概括,认为这种品质总的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就是“能近取譬”。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在为先帝效命之前苟且偷生、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与齐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境类比,进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指的是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他们表面上皮里阳.
..
秋.,实际上却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
②整部电影像一篇散文,零碎,缓缓抒情,没有一般故事片的激烈冲突和批判,只是安安静静地捕捉
着往事的吉光片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