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88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docx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

满怀着对和谐高效课堂的憧憬,带着深度变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愿望,2010年4月16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东营市名师名校长上海培训学习。

在培训学习期间,通过聆听主题报告、浸入式学校体验、观摩课堂教学、与专家对话、参加双名沙龙、参观校园等方式,让我对长三角学校如何变革课堂教学,如何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有了很好的了解。

让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扎实精致的学校管理,激情投入的上海教育人精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长三角学校所追寻的教育理想,所探索实践的理想教育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借鉴。

   学习心得一:

课堂旅程中的美丽转身

   课堂是全部教育发生的地方,一个孩子上学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

唯知识和分数的课堂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新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和行动上让课堂找到了回家之路。

   所以,我把课堂当成一次次的旅程,一次次分享风景、创造风景、享受风景的旅程。

旅程中的孩子和老师应该是自由的、愉悦的,于是,课程知识成了一个个平台和载体,孩子们在知识中穿越,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在思考,不仅欣赏到了知识的风景,而且经历和体验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在创造着新的知识和智慧。

   当课堂成了旅程,流淌着孩子的情感和智慧,和每个孩子的生活和经验编织在一起,孩子们感觉到课堂离自己近了,变得生动可亲了,课堂真正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上真正洋溢着温暖的幸福。

   当我把课堂看成是一次次和孩子的旅程,不论上课还是听课,就成了一次次欣赏和享受的事情。

喜欢这样的感觉,正是这样的感受,让自己越来越认同自己的职业和角色,职业生命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听课和课堂研讨之中。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将孩子的生活、生命和文化知识的传承融合在一起?

又是什么样的课堂能唤醒师生的灵感与才智?

我们一轮轮地观察课堂,磨砺课堂,研究课堂,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课堂迈出新的一步。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于是,我们开发了智慧教学框架,有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重视课堂“教什么”的思考,重点落实“以学定教”的思想,向着扎实有效、思维灵动、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方向努力。

   围绕在智慧课堂这个美好愿景的中心,我们一起研读教育名著,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我们一起研讨反思。

我们每天总有思考的问题,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越是投入一件最值得用心的事情,越是发现更多的问题,也产生一些迷惑。

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的,在这条路上我们行走得太久,需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就在我们的智慧课堂研究进入一个高度和深度时,就在我们的阶段研究成果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我同其他十几位市名师名校长在市教育局领导带领下走进上海,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课堂”之旅。

   学习心得二:

教学目标要“顶天立地”

   一位普通的教师,很少思考我们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虽然经常听到也会经常说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奠基的话,但我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最终极的问题。

   李希贵老师说过,要学会站在终点去思考问题。

   教育的终点是什么?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走出学校之后,学生剩下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而奠基的内容,如,学习的兴趣、习惯、思维、智慧、情感,等等。

   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黎家厚教授在讲座中告诉我们,在每一上课前的备课中,都要试着问一问自己,这一节课中借助知识这个载体学生最需要忘记的东西是什么,即每一节课都要站在最终的目的去思考。

这样,我们的每一次上路都会向着教育的最终目标靠近。

   人是目的,课程是通道,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学科的目的。

“清楚学科性质,名师应该教给每个孩子学科最精髓的东西”,王洁博士的话让我想起了《芬兰——全球教育第一的秘密》一书中所阐述的,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科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学数学只知道算题,学语文只知道认字,学品社只知道背诵……学生从来没有真正走到课程中,又如何产生浓厚的学科兴趣?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我喜欢物理,痴迷实验,我眼中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物理公式。

这不正是学科教学的最终追求吗!

   因而,我们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确定教学目标,让课堂目标服务于课程目标。

心中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才会行走更加坚定。

   路要一步步走,我们要走好每一步。

因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合宜贴切,正像上海教研室赵才欣主任所说,教学目标制定的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表述要从学生的立场上,并且做到清清楚楚。

   学习心得三: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

   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强调知识本位,无疑讲解是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

新课程追求三个维度的目标,教授的方式怎能培养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让课堂回归儿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课堂、执行课堂、反思课堂、评价课堂,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努力去做的事情。

   具体到日常教学行动中,首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现在发展区”开始,正像一位教育大家所说的,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其实就是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比如,学生已经会背诵“7的口诀”了,难道你还能把学生放在原先“白板”的基础上教学吗?

既然学生会背诵了,那么我们就要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会背了,你能说出7的每个乘法口诀的意义吗?

”从而直接指向乘法口诀的意义的理解。

就像上海现在使用的不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一样,每篇课文后面没有统一的生字表,不正是基于每个孩子识字现状的考虑吗?

   孩子在课堂上的分量有多重,重要的是看课堂上,谁是学习的主人,是老师亦步亦趋的教呢,还是让学生根据核心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去进行自主的学习,并自觉主动的开展合作学习,就此实现学生“现有发展区”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走向新的“现有发展区”。

教师的有效教正是在这个点上去启发、引领和提升,从而将学生引向学习的高度,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达到“最近发展区”。

   如果没有了每个孩子的参与、思考和体验等学习活动,过程和方法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学生学会学习又如何落实?

正如,幸福是每个人心理的体验一样,没有了参与、思考和体验,情感又怎能靠教和说去实现呢?

   赵才欣主任在报告中说,“上课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果从学生角度来说,说学习目标更为贴切。

我们经常说以学论教,但是课堂目标的达成,我们是否回到学生的表现上去反思课堂,去讨论课堂,去评价课堂,是否通过合适的方式去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目标达成不是凭我们的嘴说的,不是想当然的事情,一堂和谐高效的课堂的评价应该先从学生说起。

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却是在评价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课堂设计……我们的行动反映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谈论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其实,影射着我们的眼光还没有放在学生身上。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习心得四:

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一棵“学科树”

   每位教师是否十分明确的知道本课程的性质和使命,这是专家们在报告中向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还明确地说,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本课程最精髓的东西。

是啊,我所任教的课程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什么?

   当我们真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可能许多老师遭遇尴尬!

   随着我校智慧课堂构建的深入推进,我们也有着同样的认识,所以,我们提出了备课和上课要着眼于课程标准,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应朝向学科课程标准。

   教师头脑中的“学科树”,其树干就是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大的树叉就是学科所分出的基本领域,如数学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每个领域又进行分出一些基本内容,如“数与代数”中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等,以及每个领域及分支在每个学段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等。

我们老师不可能对树叶的内容了然如胸,但是学科树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应该十分清楚,具体到每个学期的实际教学时,应该十分清楚每个领域所要实现的目标。

只有头脑中有一棵明晰的“学科树”,我们才会站在整体去看待每节课,找到每节课的合适位置,无论课堂怎样变化,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朝向其应有的目的。

   所以,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棵完整的“学科树”,最主要的方式,要不断地学习研读标准,每一次的备课都要和课程标准对话。

   学习心得五:

有效备课的“三重境界”

   虽然,备课不能预设课堂中的所有细节,但是,充分的备课决定着课堂的深度和高度。

随着日常听课和学校智慧教研的扎实进行,研讨越是走向深度,我们越发体会到这样的认识。

   我校设计的智慧教学备课框架中,只所以第一个内容是教材解读,重在引导老师们充分理解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

之所以,花这么多的成本为所有的语文、数学老师和教管干部配齐教学参考书,其目的也是服务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当然,备课不仅仅是在备教材和学生身上,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课堂存在的问题正是在“教什么”这个关键内容上。

   因而,配合智慧教学框架的构思,我们开展的“三构两讲”的集体教研,意在通过一轮轮的穿越和研讨中,提升我们每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其起点恰恰在有效备课上。

   在王洁主任和程华校长的报告中,他们都说起了于漪老师“一课三备”的事例。

于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成了每个学生和老师心中的太阳。

   于老师的第一次备课是“不东张西望”,即:

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好一案。

在于一次次的朗读课文中,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预设上课的流程。

游泳是在游泳中学会的,无论是教材解读的能力和课堂设计的能力首先是教师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在备课中失去了自己,我们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她的第二次备课是“要东张西望”,通读大量的教辅资料后,在一案的基础上形成上课教案,就是,当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后,还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理解和做法,看看哪些是自己想到的他们没有想到的,这正是自己的东西,也是继续坚持的;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我们的成长正是由于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更多的可能。

东张西望,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守,善于比较和取舍,更多的时候是给自己打开备课的多个窗口,找到更多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提升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的自信,和随时应对课堂生成的教学机智。

   “边教边改”,课后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方法形成三案,这是于老师的第三次备课。

相当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学反思,只是于老师做到了备课自觉,成了终生坚持的事情,而现实是很多的老师只把教后反思停留在简单的想想上,没有深度的有效地去做,并形成自己的教学自觉,即使写在了备课本的后面,其实,也就是些应景的文字,用来应付学校检查的,大都是些大而话之、雷同的话语。

   现在,我们学校进行的课例教研中的第二次、第三次基于上课后的跟进构想,正是给老师们引领一条走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路子,并将其化为日常教学和随意性集体备课的一种行为自觉。

我们所提倡的“批注式反思”,也让形式化的课后反思,或是于老师所说的第三次备课真正落在了实处。

   一课三备,我们的老师都或多或少的也这样做着,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在第一次备课中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更多的情况下是关注别人;再就是课后再建的层面多数情况下成了一种应景。

   解决问题就是努力的方向,正是朝向有效备课的三个境界,我们才会逐步实现智慧课堂的三个追求,让我们的课堂有效、有趣、有智。

   学习心得六:

坚持走课例研究这条路

   王洁教授关于课例研究的报告,因为扎根课堂,贴近教师,所以,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她的报告没有高深的理论,以小学数学低年级《100以内退位减法》一课三教的例子,向我们全程展示了课例研究的基本路径。

   课例研究首先确立一个真实的主题。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交流,是报告示例中所确定的主题,围绕主题王主任和她的团队走进了课堂,并根据课堂中孩子和教师的实际表现,前后展开了三次研讨,随着第二次、第三次走进课堂,大家逐步达成了“有效交流”的共识,也在课堂中收获了真正的有效交流的场景。

   王主任所开展的课例研究和我校正在进行的“两讲三构”思路差不多,但是她所进行的研究里面包含着两条线,一条线是课堂,但是更加关注主题这一条线。

我们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关注课堂的改进,没有涉及到主题这条线,也就是没有和我们正在开展的小课题研究很好的结合一起。

这样,有时会出现教学教研两张皮的现象。

   也正是在课例研究中,实现课堂的改变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就在聆听报告时,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围绕课堂的所有研究,也只有结合课堂的研究,才真正是贴近我就们实际的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有效的路也只有在课堂中才能真正实现。

   王主任课例研究对于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坚守智慧教研,将小课题研究和“两讲三构”很好的结合一起,同时,结合课堂观察的方法,让课例研究真正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为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学习心得七:

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有分数还要有特色

   不论我们是做教师,还是我们作为家长,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谁也不能不面对分数。

我们可以在日常考试中取消分数,我们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实行等级制,但是分数从来没有与我们远离。

   对分数,有时我们理解太为偏颇,谁说高分数的背后,不能没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孩子的价值观的发展?

我们很多时候思考问题,非此即彼,其实,现实中的问题应当辨证地去看待。

只是,有些学校的教育,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好的学校,不是不关注分数,而是,同时关注高分或高等级取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王洁博士在与我们的对话中质问道:

“如果都是应试了,那么,好学校和差学校还有什么区别呢?

”因而,她为好学校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好学校既要关注应试,为每个孩子的高考负责,还要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是啊,如果说教育要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话,谁能跳出高考的门槛。

对待高考,改革的是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无疑高考是最理想的方案。

只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分数上,还要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引导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

   “名校长的责任就是在做好应试的基础上,办出学校的特色。

”这是,王洁教授对我们在坐的几位名校长提出的建议。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学校特色要通过课程去落实,脱离了课程和课堂的特色,只能是应景的“花瓶”。

因而,校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学习心得八:

校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无论是在听专家的报告中,还是在培训的学校,两周来,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一直是自己关注的话题。

   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首先是,校长要十分清楚地知道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并且,特色要落实在学校课程中,反映在学校的“主题轴”中,如学校课堂、学校管理、学校活动等。

还有,就是日常工作也要渗透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

   如,卢湾第一中心小学程校长和老师们研究的核心课题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其中,有一个关于“情感教育”课的子项目。

边研究边学习,边行动边思考,情感教育课从雏形形成了体系,成了学校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老师们也对这个课程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当又一次申报国家课题时,程校长和团队没有“另立门户”,而是在原来课题研究基础上,将情感教育课放大,从情感教育思想的高度去设计课题,将情感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情感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情感管理的实践,情感活动的开展,和情感教育专题课的深入推进,几个大的层面开始研究和行动。

情感教育从此成了学校发展的主心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尝试渗透情感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当朱小蔓等高层专家的思想和学校情感教育的理念对话时,卢湾第一中心小学跨入快速发展轨道。

情感教育进入了每位老师的心灵,指导着每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老师们从此有了研讨的共同话题。

情感教育在课程、课堂、管理和活动中全面开花,情满校园的角角落落。

   接任的吴校长,年轻充满激情和活力,是实践情感教育课的第一位教师,因而,她说她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正是情感教育课让当时的吴老师成了学校有影响的人物。

心怀对情感教育的情结,在接任新校长的同时,吴校长又和她的团队在思考,如何将情感教育提升到更高层次。

她提出了“以听班制来推进情感教育在学校的深入落实”的新课题,将课题回到课程和课堂的主渠道,期望通过这个核心课题,让办学思想深度影响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真正将办学思想转化和提升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情感教育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时,更是程校长以及学校老师的发展和成长史。

沿着情感教育的路径,从一个小项目发展为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情感教育的开展,全面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给这个学校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学校依托这一特色创建,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已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

   学习心得九:

每个人的生命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4月21日,全国哀悼日,一个阴郁的日子,上海一连几天飘着小雨,仿佛在为玉树的遇难同胞在流泪。

   今天,我将和四年级八班的师生一起为遇难的同胞志哀和祈福。

虽然广播里已经下过哀悼的通知,但是,教室里依然还是唧唧喳喳的,孩子们的心还没有和这样的日子联系在一起。

   就在集体志哀前,广播里德育主任开始讲话,沉重的但是很柔美的声音,主要的意思向全校师生进行志哀相关知识的说明。

说实在的,虽然参加过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集体志哀,但是,对志哀的有关礼仪还真得不是很了解。

在合适的环境下,这样的礼仪知识来得似乎是那样得及时。

渐渐的,每个孩子的心平静了下来,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礼仪知识说明,但是此刻,每一字每一词都进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与我息息相关的,虽然我们不能亲手为他们做什么,但是我们的心应当与他们一直在一起,他们仿佛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此刻,我们还沉浸自己的愉悦中,说说笑笑,似乎人性的东西在远离自己。

   未成曲调先有情。

随着紧张的铃声,三分钟的集体志哀开始,每个孩子的头都低得那样的真诚,我同他们的心此刻仿佛飞到了玉树,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祷,我们的心此时离得那么近。

就在这样的志哀中,我的心穿越时空,回到了汶川、智利、海地、古巴、印度尼西亚,仅仅几年的时间,地震一次次的袭击我们,几十万同胞瞬间永远地离我们远去。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应当和我们一样幸福的活着,谁也从来没有想到灾难会访问自己,就在我们的同胞飞往天堂的路上,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这样的悼念,我们不希望举行,但是仅仅时隔两年,我们就参加了两次,每一次参加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软化。

这样的仪式,一直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应该永远在一起。

   集体默哀后,副校长要结合玉树灾情进行了简单的教育,班主任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以实际的行动来悼念玉树遇难同胞。

就在那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他们的身子坐得更挺直了。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

   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中

   因此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而敲响

   学习心得十:

有品位的有追求的真实

   在学习期间,有幸随培训学校的老师乘地铁一个多小时,到松江区外国语小学参加了“上海市作文教学过程化研讨会”。

在上午的活动中,先是观摩了两节作文课,然后听取了上海写作学会徐会长对课堂的点评。

   徐会长说,“作文应该是孩子对生活的回忆,更是是思考的结晶。

”现实中,多数孩子看了不少,尤其是现在的家长,尽量地给孩子提供更多见识社会的机会,但是在作文时仅仅写了看到的,但是没有多少想象的东西。

是啊,当作文仅仅是记录了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内容,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这样的作文只能是一杯白开水。

因而,我们的教学不仅是让孩子去看见去体验,还要引发去思考去联想。

   下午的活动在几位实验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论坛发言后,让大家一直期待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周宏老师,用他那充满磁性和情感的语言开始了今天的报告。

   如果说作文是情感的表达,那么,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话语一定会吸引学生。

   周教授首先讲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想写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因而,小学生作文应该是原生态的,首先要真实,真正用我的手写我的心,而不是发出成人、或是一些高大的声音,远离自己。

如果让孩子们在作文中说真话,那么,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氛围,最主要的是,给说真话的作文一个基本的不低的基础分,然后,在引导学生在说真话的基础上,说品位格调高一些的话。

   周教授特别指出,小学生的作文,即使是低境界的作文也可以给高分,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境界高低之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高中学生的作文就要有品位、有境界,还要有辨证思考。

当然,只写美好为必是好文章,因为孩子的生存环境并非全是美好,重要的看你是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跳着镣铐跳舞,我们的作文也要给孩子一个生存的发展空间。

   作文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折射,周教授指出,大学教授阅读高考作文选得首先是人,然后是才。

他还说,人可以不做好事,但是绝对不能无耻,比如樊跑跑。

   作文要讲究文风,反对华而不实、语言优美、内容空洞、思想苍白的作文。

好语言要流动着思想的、生活的元素。

   所以,好作文的标准应该是,说真话,说思考的话,再加上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

   学习心得十一:

向着明亮那方

   此次上海教育之旅还有很多的感受,但所有的感受总结一条,就是上海教育人——他们拥有着执着的教育理想,想好的事情精细做、坚决做、坚持做,在坚持中创造奇迹,在行动中收获成功。

当前,我们也在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也在思考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要想创造我们的教育奇迹,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想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推进我校智慧课堂的行动研究。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许多老师舍不得把课堂给学生,总以为学生的能力差,讲不好,教师自己讲总比学生讲得透彻、讲得好、讲得到位。

长三角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充满着巨大的潜力,相信学生行学生就行。

让教育回到原点,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认定的课堂教学理念。

学校将继续推行“智慧课堂”,全面推进“先学后教”模式实践,着重预习作业布置、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点拨、达标检测评价等环节的推行和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变过来,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将阅读坚持到底,将学校办成一所真正的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只要有足够的供师生读的书,不管多么简陋,都是一所好学校。

如果缺少了书籍,即使学校建设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为此,作为学校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要努力营造书香阅读的氛围,要培育师生“向着明亮那方”的阅读情结。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晨颂午读暮省机制,进一步推进教师、家长、学生共读书籍行动。

   三是以提升校长自身的课程领导力为基点,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思想的实践,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无论是深度变革课堂,还是我校智慧课堂构建都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