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464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x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L[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

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应该是“诗人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

“井”,市井或村落,指的是山城住户,“万井”指千家万户。

结合诗歌的对仗和作者的地理位置分析可知。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6.B [解析]诗句借助“雁声”表达出诗人客居在外,行走在吴松道中时的思乡之情。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答案]《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王诗选用的意象都体现出巴峡当地的特色,平静祥和的村落富于生活气息。

郦诗和杜诗中的意象都带有明显的“冷色调”:

“猿鸣”,猿声凄异哀转,令人备感凄楚;“玉露”“枫树”“气萧森”等渲染出凄凉氛围。

[L][2017·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

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抓住“乾坤迮”“日月遒”“病”“空许国”“画角”(古代军中多用来警昏晓,振士气)等关键点进行概括。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明朝”指第二天早晨,时间还没有到,所以后面的内容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

意象“钓舟”传达出诗人的归隐之意。

14.L[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

答题时先解释“斗”“攒”的意思,“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

阐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

本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

五盘岭以道路曲折难登得名。

诗中写了初夏早晨五盘岭的高山景物,沿途山高路险,江流回旋,山回路转,旅程艰难。

但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

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就不觉得路途艰难。

更为重要的是最后两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意思是说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去看自己的知己好友,因此不觉得“蜀道难”。

14.[L][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首先找出第二联中描写的对象:

日、桥、人、水、树、鸟,再分析这些对象的特点,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三联的意思是清雅游赏使人觉得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间有玄机。

理解诗句的意思,诗人的心境就很好把握了。

(3)从“更待”可以看出是想象,可以从虚实角度进行分析;“秋风斜月钓舟归”是景物描写,又在结尾,可以从以景结情的角度分析;古诗词写景往往与抒情结合在一起,可以从情景结合的角度分析。

[L][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4.B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字词含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衔枚”本指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形如筷子),以防出声。

诗中将考生们比作衔枚的战士,表现他们谨慎、肃然的特点。

E项,七、八句是诗人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

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表达技巧上,采用比喻、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在思想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L[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4.BD [解析]B项,答非所问,运用李揆的典故,不是为了说明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

D项,苏轼使用李揆的典故是要告诉苏辙要是单于询问家世,回复时要小心谨慎,要像李揆那样不说自己是“中朝第一人”。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做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首联”;题干一共有两问,第一问是性格特点,第二问是分析。

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这两问。

首联写的是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这表明了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原味翻译]这些年我寄居他乡总是与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哪里会因为你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

不要怕驿站的骏马傲风斗雪,你尽管快马加鞭吧,要让自诩一代天骄的契丹认识一下天朝的才俊。

身处沙漠之地你定会回望皇宫上方的那轮明月,也定将越过千山万水梦见杭州风光旖旎的春天。

单于要是询问你的家世,回复时可要小心谨慎啊,要像李揆那样不说自己是大宋最杰出之人。

L[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4.C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有误,根据题目中“戏赠”和注释“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可知“短李”是朋友之间的戏谑称谓,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理解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要注意审题,题干要求从“戏赠”入手,并“结合全诗”。

首先要领会“戏赠”的含义,然后从全诗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戏谑”为主旋律,在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的文学成就”。

“世间富贵应无分”是表达对现实的无奈,“身后文章合有名”是表达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肯定,“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是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由上可知,作者的态度是肯定自我,但也流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诗歌鉴赏]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戏谑友人的意思。

全诗八句,首联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作品《长恨歌》《秦中吟》,意在表明自己以诗歌讽喻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颔联表明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谑之辞,由此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颈联是诗人结合自己的命运遭际而发的牢骚。

他说:

世上富贵人人求,但我却命中无缘,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耀自己新编的诗集。

总的来说,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得。

[L][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19.[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诗歌内容的能力。

回答此题需要统摄全篇,读懂诗歌大意。

前八句写农民因灾荒而“采地黄”来换取糇粮,从关键句“田中采地黄”“持以易糇粮”可看出。

后六句写农民采摘了地黄后,再“卖地黄”来“易马残粟”,可从“卖与白面郎”等诗句看出。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叙述和对比手法两个方面来赏析诗歌的特色。

叙述是指记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经历。

分析诗歌的叙述特点,先从人物入手,如本诗是以“采地黄者”的口吻来写的;从事情发展过程入手,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是客观叙述,但事件中饱含情感。

对比手法的赏析,就是回答诗歌中哪几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文中有农家和朱门、采地黄者和白面郎、采地黄者无食与肥马吃地黄等穷富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特点。

诗的开头用倒装形式,“麦死”“禾损”强调农民遭受的灾难严重。

农民颗粒无收,口粮也没了着落,只能“田中采地黄”。

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

农民希望用地黄换取一点粮食。

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到的,早晨天还没亮农民就荷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

农民采了地黄卖给富家白面郎,原来这地黄是给富人家的马做补药用的。

而穷人只想以此换点马吃剩的粮食,以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

[2017·晋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注]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雍陶:

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人迹罕至、缺少生机之特点,情景交融,欲扬先抑,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E.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10.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CD(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5分)

[解析]C项,“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理解有误,主要写的是旧宅内外之荒凉,嗟人事既变,景物亦非;D项,没有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无情感上的一波三折。

10.①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2分)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

诗人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颇表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