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464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docx

劳动岗位评价复习资料

岗位劳动分析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定额概论

第一节:

劳动定额

一、劳动定额(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二、劳动定额的特征

 法定性;先进合理性;统一性;科学民主性。

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

1.时间定额(或称工时定额)

 是指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

2.产量定额

---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成工作任务量的限额。

看管定额工作定额人员定额服务定额

劳动定额的种类

(一)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

时间定额产量定额看管定额工作定额人员定额服务定额

(二)按劳动定额的用途

现行定额计划定额设计定额不变定额

1.现行定额

 报告期内正在贯彻实施并进行考核的劳动定额。

现行定额的用途:

  确定生产工人的工作量,

  平衡和核算生产能力,

  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计算工人的工资和奖金,

进行生产统计和核算产品成本等。

2.计划定额

 计划期内企业预定实行或可能达到的劳动定额。

 用途:

是企业编制生产、用工、财务等各项计划的基础。

(三)按定额批准权限及实施的范围

统一定额、行业定额、地区定额、企业定额、正式定额、试行定额

一次性定额(临时定额)

(四)按定额制定方法

经验估工定额统计定额技术定额类推比较定额动作预定定额

(五)按定额水平

先进定额平均先进定额先进合理定额落后定额

 

第二节:

生产类型

1.生产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1)产品性质、结构、特点--连续性、间断性

(2)品种--品种的多少、变化程度、产品稳定性

品种少――设备的专业化程度高;

品种多――需装备通用性强的设备。

(3)数量--生产规模、重复程度

(4)劳动要素的投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

2.生产类型的划分

(1)按物流特点:

 连续性生产  间断性生产

(2)按工作地专业化程度

工艺专业化――同类型设备、相同工种工人、同类劳动对象。

对象专业化――为生产某产品所需设备和工种,即以产品为对象来装备车间。

  不同设备、不同工种、同一劳动对象

混合专业化――上述两种形式结合,但以某种形式为主,以另一种形式为辅来组织生产。

3.生产类型

 大量生产型:

品种少,产量大,生产条件稳定,专业化程度高,劳动分工细,操作简单,生产连续性、重复性强;

成批生产型:

品种相对多,产量中等,工作地担负的工序较多,通用性设备,形成批次生产;(大批、中批、小批型)

单件生产型:

品种多,数量少,生产条件不稳定,工作地不固定,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连续性、重复性差。

 

二、生产过程

1.企业的生产过程

――是指从生产准备开始,到产品出产的全部过程,与生产周期不同。

生产周期--从原材料投入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时间

节拍、节奏--前后两批原材料投入或两个产品生产出来的间隔时间

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主体)+自然过程。

2.生产过程的组成

准备生产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

生产过程构成与其专业化、联合化程度有关

专业化程度越高,基本生产过程比重越大

联合化程度越高,除基本生产过程外,其它部分越多,构成越复杂

3.生产过程的构成

生产过程生产阶段作业或工序操作动作

工步

走刀

(1)生产阶段――相对独立的工艺阶段,由若干不可分的作业或工序组成;

(2)作业――是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劳动活动的通称,包含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

(3)工序――是生产工艺程序的简称。

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几个)劳动对象连续进行加工的生产活动。

划分依据:

一道工序其

劳动者

劳动对象不变。

三者变一,形成新的工序

工作地不变

(4)操作――工人为完成某工序加工而进行的一系列独立完整的劳动活动。

(5)动作――构成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对手工操作的进一步分解

三、工时消耗分类

(一)工时消耗分类的目的

工时――工作班的延续时间(工作时间),

工时消耗-----是指在生产作业活动中的时间消耗

工时消耗分类------是指将整个工作班内消耗的劳动时间,按时间消耗的目的、性质、要求进行的区分。

分类目的------掌握工时消耗构成,制定劳动定额

工作班时间分为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

时间利用的衡量

工时长度、工时利用程度。

计算题:

例:

规定一个工人在工作班内应完成20件产品,则单件时间定额T=480/20=24(分/件)若设产量定额增加到每人每班30件,则时间定额为480/30=16(分/件)

产量定额提高率(30/20-1)×100%=50%

即劳动生产率提高50%

而时间定额降低率(1-16/24)×100%=33.3%

可看出:

产量定额增长的幅度,要比时间定额降低的幅度大得多。

计算公式:

定额时间------工人在工作班内为完成生产任务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工时消耗

工序时间=工序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宽放时间+休息宽放时间。

工序作业时间Tz=Tj+Tf

作业宽放时间Tzk=组织性宽放时间Tzzk+技术性宽放时间Tjk

个人需要宽放时间Tgk

=工序作业时间TZ×个人需要宽放率Kgk

休息宽放时间Txk

  =手动作业时间Tsz×休息宽放率

单件核算时间

=工序单件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批量。

第二章: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一、影响劳动定额水平的因素

1、设备、工装;2、原材料及生产类型;3、操作规程

4、生产组织;5、工作地布置;6、制度

二、影响劳动定额水平的因素

1.企业内部条件;

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组织条件、职工素质条件

2.自然条件;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3.劳动定额自身工作。

劳动定额所依据的标准资料,定额人员的素质

三、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

技术规程、写实测时资料、有关技术文件、工人技术等级、岗位业务规范等。

2.政策依据

国家的政策和法令。

如工作时间制定、劳动强度、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保护身心健康等。

3.经济依据

制定工作本身的经济性。

简便、易行、费用少、时间短、人力省。

定额在贯彻执行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4.心理生理依据

四、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要求

1.及时性---在时间上要求定额的制定迅速及时,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及时性取决于定额的:

综合程度、制定方法、制定手段

2.准确性---定额质的要求,即要准确可靠,与生产水平相适应,与实耗时间相一致,误差小。

误差=(T定-T实)/T实×100%

3.全面性—指范围和系统上要求制定的定额完整齐备,有系统性、形成体系。

凡是需要和可能制定定额的工序、工种和岗位都要有定额 

第二节、劳动定额水平

1.劳动定额水平

——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国家、行业或企业对职工完成规定工作应消耗的劳动量要求的高低、松紧程度。

体现了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

2、保持定额先进合理水平的原则

1)着眼于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是劳动强度的增强;

2)要体现产品质量与产品数量的同步提高;

3)要处理好定额水平的稳定与变化的关系;

4)要不断加强综合平衡工作,以提高定额水平的可比性。

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类推比较法预定动作时间法

经验估工法: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有关参考资料(工艺规程、技术要求等)按照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直接估算定额的方法。

采用经验估工法要求:

定额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影响定额水平的各种因素,充分占有资料。

经验估工的形式:

粗估工—以工序为对象;

细估工—将工序细分为操作或操作组来估工

概率估算模型

概率估算法—运用概率论的原理提高经验估工质量的重要措施。

完成一道工序作业消耗的时间服从正态分布

基本参数:

M---样本均值

σ---标准偏差

当σ↑曲线矮胖,当σ↓曲线高瘦

曲线包围面积M±σP=68.27%

M±2σP=95.45%

M±3σP=99.73%

经验估工法特点、优缺点比较

特点:

凭经验,可参考零碎的工时消耗统计资料,可与一些同类型产品的现有定额对比。

优点:

简便,工作量少,易于掌握,定额能及时制定和修改,满足“快”、“全”的要求。

缺点:

粗糙,受主观局限,准确性差,潜力不易挖掘,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适用范围: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试制和一次性生产任务的情况。

计算题:

设对某一项目的作业时间进行概率估工,估出乐观的工时a=4小时,最有可能工时m=6小时,保守工时b=11小时。

试用估工法确定其定额,并进行定额完成概率的测算。

(1)计算均值M=(a+4m+b)/6

    =(4+4×6+11)/6=6.5(小时)

(2)计算标准偏差σ=∣b-a∣/6

         =11-4/6=1.167

统计分析法:

利用以往积累的实际消耗工时或产量的统计资料,经过分析整理,结合当前生产技术组织的变化因素,制定出同类型产品、工序或作业的劳动定额的方法。

求出积累资料(工时或产量)平均数,然后求出平均先进的数值,并以此为基础,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考虑今后条件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按先进合理的原则确定劳动定额。

统计法特点、优缺点比较

优点:

简单易行,工作量少,有数据资料,不需专门测定,有一定说服力;

缺点:

资料只反映过去,要求有完整、准确、详实的统计资料,准确性欠佳;

适用:

生产条件正常,产品固定,原始记录、统计工作健全,统计资料真实。

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先进平均值-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数(不含平均数)

步骤:

第一步:

先求一次平均值

第二步:

再求出先进值的二次平均

上例:

一次平均值 x=11.5(分/件)

先进平均值 x=(11+10+9)/3=10(分/件)

类推比较法:

是以现有的定额资料(定额或定额标准)为依据,经过对比分析,推算出另一种同类型的产品,工序或岗位的劳动定额的方法。

类推比较的特点比较

优点:

工作量不大,简便易行,依据若恰当、分析细致,可提高其准确性;

缺点:

受同类型作业可比性的限制,不能普遍采用;

适用:

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或工序;

工作步骤:

1)选择相同(相似)类型的对比项目;

2)分析两项目之间的主要差异;

3)差异对定额影响的程度、方向;

4)确定新项目的定额水平。

 

第三章:

时间测定技术

技术测定法又称时间测定技术、时间研究,它与作业方法研究构成劳动定额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领域。

一、时间研究分类

1、按方法可分为:

工作日写实、 工作抽样、 测时

2、按研究角度、手段及对象分为:

整体时间研究和单元时间研究、测时和非测时、工人和设备。

工作日写实—-就是对工人整个工作日内的工时利用情况,按其时间消耗的顺序,如实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工作日写实的种类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工作日写实可分为:

1.个人工作日写实。

对一名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的全部工时消耗,进行观察、记录和整理分析。

2.工组工作日写实。

观察、记录一组工人在一个或几个工作地点(流水线上数个工位)上共同进行工作,在整个工作日的工时消耗。

3.多机床看管工作日写实。

对一名工人或一组工人实行多机床看管的工作日写实。

主要研究机器设备的运转、负荷情况,提高设备的工时利用率。

4.自我工作日写实。

作业者对自己在整个工作日中的工时消耗情况,如实进行记录的方法。

工作日写实的程序,通常可分为

(一)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二)实地观察记录

(三)整理与分析写实资料

1) 非生产时间损失率。

即工人做了本职以外或不必要工作消耗时间占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非生产时间损失率=

2) 停工时间损失率。

即由组织管理或工人原因引起的停工时间占工作日时间的百分比。

停工时间损失率=

3) 总工时损失率。

为以上两项相加。

4)可能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

工作抽样

一、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也叫工时抽样或瞬间观察法,就是依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对工时消耗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二、特点。

与工作日写实比较,工作抽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间断性不是连续观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延续若干天完成;

2.非记时性不是记时的,不需要用记时器不记录观察对象的工时消耗,而是按照预定的项目,记录瞬间出现的次数;

3.取样本不是获取现场的完整数据资料,而是取样本。

三、优点:

1)节约时间、节约费用。

2)所得数据真实可靠。

与写实、测时相比能消除被观察者心理上的影响,保持正常的生产状态。

3)随机性强,可灵活掌握运用。

4)适用范围广

四、缺点:

1)以点代面;2)不够全面;3)对测定人员要求高

工作抽样的用途

1.测定工时利用率和设备开动率;工作班内开工和中断时间的比率,以提供分析工时利用情况的资料。

2.测定操作者在工作班内,各类工时消耗的结构比例,

3.测定各类非定额人员的工作负荷为合理定员提供依据;

4.用于评定现行劳动定额水平,为修订劳动定额提供依据;

5.在一定条件下,用于测定工人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零件加工所需的时间,为制定工序作业定额提供依据。

工作抽样的原理

样本是随机抽取的少量事件,总体是大量事件,从总体中只抽取和分析其中的一部分,便叫抽样分析。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偶然性规律的学科。

它证明了:

从大量事件中,随机地抽取样本,则样本的结果与事件总体(即大量事件)具有相同的分布状态。

如果抽取的样本的数量足够的多,则样本的特性便会接近总体的特征,其数量越多,两者的差别就越小。

1、抽样观察时刻的确定

确定随机抽样时刻的方法有:

、等距时刻;不等距时刻

(1)不等间隔观察时刻的确定

①乱数表确定观察时刻

②卡片抽签法确定观察时刻

(2)等间隔观察时刻的确定

所谓等间隔观察,就是相邻两次观察的时间间隔相等,只是观察开始时点要按上述方法随机确定,有了首次观察时点,然后根据相等时间间隔,推算出全部观察时点。

2.观察次数的确定

工作抽样的精确程度主要取决于观察次数的多少

精确度

信度--多次重复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程度

效度--测定结果对总体反映的真实(有效)程度

精确度与次数的关系--精确度可用误差表示

观察次数的确定方法:

限定可靠性为95%(即绝对精度)很困难,因而允许把这一点放宽,确定一个上下限,也就是给E确定一个合理的相对误差S

第三节:

测时

测时是直接在工作地上,以工序、操作或某一工作事项的作业时间为对象,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反复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测时目的

1、为制定工时定额或编制劳动定额标准,提供数据资料。

2、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经验,使操作方法合理化,不断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

3、研究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逐步降低工时消耗。

4、合理确定劳动量,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测时方法分类

1.详细测时。

把工序细分为若干操作和动作,对每一操作(或动作)的起止时间作详细的记录。

主要适用于以循环形式不断重复工作的标准时间,即适用于大量生产、成批生产的作业。

2.粗略测时。

只分工序不分操作,测定时间只记录工序起止时间。

这种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但它不能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资料也比较粗糙。

3.写实测时。

是将工作日写实与测时相结合进行工时测定的方法。

它适用于非循环重复作业、不定期循环作业过程。

测时步骤:

(一)测时的准备工作

1、选择测定对象。

按测时的目的而定。

如果是为了制定定额,选较先进工人,工作地良好(正常)状态;

如果是为了总结经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工人;

如果是为了发现问题,选较差的工人。

2、了解情况。

测定对象确定后,要进一步收集操作者、被加工对象,以及工作地所使用的设备、工位器具、布置图、原材料供应等情况。

3、工序细分。

划分工序操作项目,在测时前,应将操作分成适当的单元。

如在车床上加工某轴承零件的工序,可以划分为如下操作:

毛坯准备、装零件、选择进刀量、开车、走刀切削、停车、测量、卸零件、整理、准备下一毛坯

划分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要满足测时的要求,能够记录时间值。

(2)划分手动操作与机动操作。

(3)划分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

4、确定定时点。

定时点----前一个操作结束、后一个操作开始的分界点。

5、规定观察次数

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手动)、延续时间长短、作业稳定性等影响因素来定。

6、测时工具的准备与使用。

测时的主要工具是秒表、观察板、表格。

(二)观察与记录

利用准备好的表格,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操作顺序和定时点边观察边记录,观察时要集中精力,注意工人的每个操作,按照定时点记录好时间。

具体测定时,可采用如下几种测时法。

1、整体测时法。

对整道工序进行测定

2、连续测时法。

这种方法是按操作顺序,从第一个观察周期第一个操作单元开始,秒表不停连续进行登记记录。

在登记时只记录各单元终止时间,各单元的延续时间等于前后相邻的两个单元终止时间之差。

(有归零法和不归零法)

3.反复测时法。

对循环作业中,某几个操作反复测时,不逐个对全部操作测时,可适用测定延续时间短,对读表误差程度有高要求的情况。

4.循环测时法。

(差值测时法)对来不及读表和记录的短暂操作适宜此法,将几个操作组合在一起测时。

(三)资料的整理分析

1.检查核实全部测时记录数据,计算每一操作的延续时间。

平均延续时间的计算式如下:

平均延续时间=同一操作各延续时间之和/同一操作测定次数

如果在计算中发现有异常数据,应预剔除,异常值可能是测时误差(如读数错误或记录错误),也可能是作业中的异常。

2.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平均值的准确可靠程度。

稳定系数是指在同一操作反复多次测时结果的时间数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其公式为: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值/测时数列中最小值。

反映的是数据的波动性。

稳定系数是检验所取资料的质量标准,总是大于1,接近1好。

用规定的稳定系数与实际稳定系数进行比较

实际<规定--资料可行;实际>规定--分析、找原因

超过20%--重测

影响稳定系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生产类型;

(2)操作性质,机动小于手动

(3)作业延续时间的长短;(4)工人技术熟练程度

(5)工序操作数目,操作数目多不易稳定。

3.分析整理记录。

 

第四节:

工时评定

1.工时评定——按照一定的评定标准,将实测时间修正为正常生产条件下,以正常的操作速度完成某项作业所必需的正常作业时间的一种时间研究技术。

工时评定是对工人作业时间消耗的评定,其实质是对工人工作本身的评定,因此也称“工作评定”,既起到“量”的调整作用,又起到“质”的评价作用。

2.正常作业时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一名合格工人以正常工作速度完成符合工作要求的作业所需的时间。

(注意区分定额标准时间与正常作业时间的不同)

3.合格工人——是指在某一工种、某一等级的工作中具有代表性(平均性)的工人,他具有从事这一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体力,并具有一定经验。

能够根据技术和组织要求完成规定的操作,而不需专门指导或只需指点就可胜任。

4.正常(标准)作业速度——是指合格工人在正常作业状态下,积极努力工作的速度。

受适当的纪律组织约束而无奖金刺激下,其工作速度能终日保持,操作者每个工作日的体力消耗和疲劳不超过有关部门规定的范围。

工时评定的意义

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各项基础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定额水平的高低。

由于写实和测时对象在体力、技能以及作业条件和劳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工人,作为观察对象,其测定的结果,也未必具有代表性。

按照实测的时间制定出新定额,也未必能达到先进合理的要求。

工时评定的目的在于剔除测定对象的个性,经过全面的综合分析,使实测时间变成具有一般适用意义的时间定额。

工时评定的方法

1.速度评定法

测速与测时同时进行。

速度评定法是以操作者的工作速度来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

根据测定人员的主观判断,将操作者的实际操作速度与标准操作速度进行对比,然后采用百分数评分。

速度评定以100%为正常。

如果评定为110%,说明比正常速度快10%;如果评定为90%,则表明比正常速度慢10%。

速度评定系数=实际作业速度(判断分)/100

正常作业时间=实测时间×评定系数

系数评定法,亦称西屋评定法。

(1)技巧性(熟练程度)

(2)努力程度

(3)均匀一致性

(4)劳动条件  等四个基本要素,作为评定的内容。

每一要素区分为最优、优秀、良好、正常、较差、差等若干等级,并以正常为基础规定了不同的评定系数。

(1)技巧性。

指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包括:

运用专门技能改善操作方法;实行小改小革提高功效和加工质量等

(2)努力程度。

指操作者在工作中的劳动态度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应付。

它主要测定操作者的心理状态,检查劳动情绪和工作意识的实际情况。

(3)均匀一致性。

指在每个工作循环中前后的操作水平是否相同,是忽慢忽快还是比较协调、平衡。

(4)工作环境。

也就是劳动条件,指工作地的温湿度、照明、通风、噪声、振动等项工作环境。

评定系数=1+(技巧性得分+努力程度得分+均匀一致性得分+工作环境得分)

 

第五节、工时宽放

一、工时宽放的意义和宽放种类

“宽放”即放宽之意,指对作业考虑必要的因素后给予适量的延长。

(一种非工作时间)

宽放时间的种类:

按劳动性质不同(体力劳动、感知劳动、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宽放时间分为体力劳动宽放时间和静作业紧张度宽放时间。

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粉尘、噪声、高温、有害有毒物等因素),分为不同有害因素的宽放时间,

将非工作时间采用宽放时间加以描述,如作业宽放、管理宽放、生理宽放、疲劳宽放等等

工时宽放的种类

作业宽放:

指布置工作地时间。

如交接班、领送工具、清扫、看图纸、产品检查等。

生理宽放:

指工人洗手、上厕所、饮水、抽烟等。

疲劳宽放:

指工人在操作状态持续时产生疲劳,在恶劣的作业条件下更易产生疲劳或过度疲劳。

为使其疲劳得以恢复,提高工作效率而规定的一定休息时间为疲劳宽放。

管理宽放:

由于生产中时而发生的过程中断,或某一局部环节生产中断所引起的,那么在劳动管理中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所规定的时间余量为管理宽放。

二、工时宽放标准及其制定

工时宽放标准是劳动定额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时宽放标准的表现形式:

工时宽放率、工时宽放时间。

两者关系:

某种宽放时间=正常作业时间×某种宽放率(%)

对于宽放时间和宽放率,应该是先制定宽放率,然后再以此计算工时宽放时间。

制定宽放率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工作日写实法。

2.工作抽样法。

3.能量代谢率法。

根据能量代谢率确定劳动强度,以劳动强度及作业环境等因素决定不同条件下的疲劳宽放率(休息宽放率)

 

第四章时间定额标准的制定

1、劳动定额标准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是对劳动定额制定、实施、统计分析、考核和修订等各环节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

(2)特点

(1)劳动定额标准的对象--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

(2)标准的统一性

(3)标准的科学性

(4)具有一定的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