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60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前诊断的实践研究

摘要:

课前诊断是从以学定教的角度提出的,有助于改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照着既定的教案进行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等现状。

它是一项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教学过程。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专业的学习,提出运用课前诊断调查学生的学情,解析课前诊断的适用范围,实施课前诊断——分别运用整体诊断法、分层抽样诊断法和随机信息收集诊断法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

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前诊断实践研究

一、课前诊断的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即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

学习起点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文本、《上海市课程标准》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

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点拨等。

总之,要以学定教,找准课堂教学起点。

诊断英文名为“diagnosis”最早用于医学上,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课前诊断即教学之前采取多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的测试,它是一项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

平时我们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习惯从教材编排的知识起点出发,通过复习铺垫展现学习过程,教师只需要按照教案的预设执行即可。

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冲击,如今的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还像以前那样,按统一标准教教材,灌知识,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

因此,针对一堂数学课,学生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面对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课前诊断,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准备工作,成为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前诊断的范围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以及所学知识点,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的。

教师既要认真地分析教材又要分析学生。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无任何效果可言。

因此,采取课前诊断的手段进行前测是尤为重要的。

那么如何选定课前诊断的适用范围呢?

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前诊断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选择课前诊断内容的时候,首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

例如:

一年级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

这一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人民币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无论是平时在超市或购物的时候都要应用到人民币。

因而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前诊断能够更准确的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而更好的设计本堂课进行有效教学。

(二)选择与学生知识基础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前诊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

何至于此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除了教师组织的教学素材零乱、教学结构散乱、教学主线模糊外还有没有找着学生的知识起点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于新知的认识是从旧知转换成新知的过程。

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知识基础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前诊断。

例如:

四年级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课的内容因为之前已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铺垫,即a+b=b+a,a+(b+c)=(a+b)+c。

因而,针对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理解制定课前诊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进而找准教学起点即学习起点。

(三)选择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关的内容进行诊断

建构主义刻画了儿童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谓对新知识的理解,是指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与经验建立起适当的联系。

这也取决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选择课前诊断内容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

如:

四年级“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等,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选取这样的内容有利于教师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课前诊断,如“数射线上做加减法”,对学生而言既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也没有生活经验可谈,因而对于此类课题没有必要进行课前诊断。

三、课前诊断的方法

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课前诊断。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个人区级重点课题《基于课前诊断的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诊断的方法。

(一)整体诊断法

整体诊断法是对研究对象(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整个知识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该诊断方法面向全体学生,适合运用于教材的起始单元或概念课的教学。

应用实例:

“几时与几时半”教学诊断

1、方法:

教学一年级“几时与几时半”的时候,由于钟表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他们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

哪些认识或经验对教学有积极意义?

面对诸多问题和全班学生,采用整体诊断法:

即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附表如下:

类型

题型

根据钟面读时间

一、读整时

()()()

二、读几时半

()()()

根据时间读钟面

一、画整时

5时6时

二、画几时半

3时半6时半

2、结果及分析:

项目

内容

正确人数

百分比

根据钟面读时间

读整时

6时

16人

54%

9时

30人

65%

12时

25人

54%

读几时半

5时半

15人

32%

10时半

12人

26%

12时半

16人

45%

根据时间来画钟面

画整时

5时

14人

30%

6时

24人

34%

画几时半

3时半

12人

26%

6时半

24人

29%

例如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

学生读时间比画时间的正确率要高;读整时要比读几时半的正确率要高;画整时要比画几时半的正确率要高。

分析其原因,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1)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差异

“几时与几时半”这一课中涉及了画与读整时和几时半的知识点,通过课前诊断我发现知识点本身存在难易的差别,不管是在画时间还是在读时间中几时半的掌握程度总是比几时的掌握程度要差。

可能是学生对于钟面上的复杂图形没有真正的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小数比整数复杂,再现比识记复杂等原因所照成的。

(2)学生个体认知程度差异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不管是认知程度还是空间观念、知觉和思维的思考等都有着不同。

那么不同的孩子经历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别也决定了学生对于新知认识程度的不同。

3、教学建议:

首先,降低难度找准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作为参考“标准”,如12时、3时、6时和9时。

刚好是把一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四分。

再将3时均分成三份也就是每一份是5刚好对应钟面上的一个数字就是5分钟这一概念。

最后,让学生在体会时针与分针的顺时针运转中,去体会几时半的难点。

(二)分层抽样诊断法

所谓分层抽样诊断法就是对研究的对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抽查进行的课前诊断的方法。

分层抽样诊断法的特点是:

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

该方法适用于总体情况复杂,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

应用实例:

四年级“角的度量”教学诊断

1、方法:

运用分层抽样诊断法:

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谈话,了解他们新知识生长点的掌握情况。

即按照平时学习成绩以及课堂表现,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各3名进行访谈。

调查学生对于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和量角的使用程度。

访谈如下:

量角器的使用情况附表如下:

题号

题型

百分比

1

2

3

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访谈:

师:

你会量这个表格中的三个角吗?

第一组(成绩优异的学生)

生1:

(用语言描述)拿着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边对准角的一条边。

能读出三种类型角的读数。

生2:

能量角基本能读出三种类型角的读数(有点误差)

生3:

能量角,但是不能准确读出读数。

第二组(中等生)

生1:

我知道第一个是锐角、第二个是平角所以他是180°,最后一个是钝角。

师:

那么你会量吗?

生1:

不会

师:

你试试,量错也没有关系的。

生1:

尝试量,首先也能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但是不会看哪个刻度。

(尝试失败告终)

生2:

一眼说出第二个角是180°的平角,另外两个能测量出是几度的角。

生3:

能说出第二个角是平角读数为180°,会量另外两个角,但是不会读数。

第三组(学困生)三位学生都只知道平角是180°,三人都不会使用量角器。

2、原因分析:

(1)测量角的困难:

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

“角”作为新的测量对象,需要借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而量角器上面又有着许多复杂的“图形”。

中心点以及密密麻麻的刻度线和内圈和外圈,在没有进行任何新授的情况下,对学生而言要找准量角器上的角,也是有着一定的困难。

学生“看不见”量角器上众多的“角”,也就不能将待测角与量角器上的角重合,更不能读出量角器上角的读数。

是不是“角”太多而使学生视而不见呢?

或者很多量角器上的中部是“镂空”的找不到角呢?

可能是不清楚量角器中1度的标准角和10度角缺少经验。

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已有经验很快得知哪个是锐角、哪个是钝角。

但是由于没有找到量角器上面的“角”,导致学习很被动,束手无措的现象也随之而来。

(2)学生个体差异呈现不同的“困难”

第一组优秀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尝试,摸索着自己去探索新知。

通过凭借对量角器的理解,能够较准确的读出度数。

第二组学生是成绩中等生,刚开始面对新知学生就有一种想退缩的感觉。

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找到度数并且量角。

最后一组学生是学困生,对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如平角他们能够很快的说出几度,而面对陌生的量角器显得的毫无对策。

面对以上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测量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对于优等生而言,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难点的突破口。

而中等生需要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索,面对困难生他们只知道以往学过的平角是180°,而对于量角器的使用几乎是零。

3、教学建议:

基于课前访谈的现状分析,建议以量角器上一个学生熟知的角即直角作为量角的标准,降低学生的难度。

然后通过对90度角的不断“二分”得到更小的度量单位,从而体现出度量的单位越小度量的结果就越精确,可使用的范围就越广。

其次,要重点介绍量角的方法,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完全重合,最后从0刻度线看起。

要让学生明白量角器上的一条刻度就是1度,以及5度和10度这三个重要的度量刻度。

(三)随机信息收集诊断法

随机信息收集诊断法是对研究对象(学生)采取的一种随机的抽查方式,也就是研究对象即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已经有知识经验积累的抽查诊断。

随机信息收集诊断法的特点:

较快的找准学生尚未理解的知识点。

适用于复习课的教学。

应用实例:

“四年级计算复习”教学诊断

1、方法

在复习四年级计算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