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592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题满分:

100分2017.1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

必修I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

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图片中的甲骨文都是与分封制有关的字,如“戎”代表的是分封制下为保卫王室而进行战争所用的武器,“从”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需要随从周天子作战,“王”、“国”、“侯”是指的分封制下的等级和诸侯国;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血缘有关,故A不选;郡县制下没有王国,故C不选;内外朝制度是中央官职,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及作用: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疆域,扩大了统治基础。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意思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他的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因此前后两个制度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

故此题应选A项。

材料与宗法制和察举制无关,故排除B、C、D。

点睛:

本题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弊端和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就可得出答案。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宗法观念是同姓同宗,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贾母认为宝玉是自己家人,黛玉是外人,而不是黛玉的地位比宝玉低,因此选C。

4.《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说明秦王嬴政为了充分肯定自己统一中国的功劳才使用始皇帝的称号,秦始皇是秦王嬴政完成大一统的产物,答案选A,BCD三项表述不符题意。

考点:

秦代皇帝制度

点评:

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皇权独尊: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称谓皇帝专用,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帝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答案】D

点睛:

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6.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谓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故B正确。

秦朝郡县制和元朝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的统一。

清朝军机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君主专制的加强。

这三项制度都没有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故A、C、D排除。

7.有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废分封,置郡县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建立法律体系是为维护专制政体服务,排除B;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选C;科举制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排除D。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

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9.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代希腊·公民

10.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失职人员的依法惩处都是防止专制、维护民主的制度设计,故选择A项。

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而不是公民大会的具体职权,故排除B项。

题目中仅强调两个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没有提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故排除C。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并没有说明权力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故排除D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

11.“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答案】A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故A项正确;B中万民法是3世纪颁布的;C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成文法还没有出现,D项错误。

点睛: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12.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和人的价值。

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罗马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这一精神。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名师点睛】罗马万民法特点:

①对象上,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即罗马人和外邦人。

②程序上,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侧重私法。

③内容上,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④核心: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3.“层出不穷的诉讼案件使得法律人才辈出,许多职业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技巧的‘民法教授’应运而生,律师成为一种收入颇丰的社会职业。

”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梭伦改革时期

B.罗马城邦时期

C.罗马共和国时期

D.罗马帝国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对人类历史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罗马法,“层出不穷的诉讼案件”说明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罗马城邦和共和国相比,罗马帝国疆域扩大,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所以许多职业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技巧的“民法教授”应运而生,故B、C排除,D项正确。

梭伦改革最突出的贡献是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故排除A项。

14.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文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并非贵族独享民主权利,故排除C、D两项;由题干中的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40万,享有民主的自由民只有16.8万,故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

故选B,雅典民主的基础是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公民。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15.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古代雅典公民自杀前必须提出申请,而未经允许的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充分说明古代雅典对公民个人自由的严格限制,C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雅典的法律体系在当时并不完备,故A项排除;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排除;自然法则强调人的自由是天生的,故根据自然法则,自杀也应该是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故排除D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但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其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6.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

“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

”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陪审团就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说明司法审判有严格程序,故C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7.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国家权力的重心转移到了议会,所以答案选B,排除C;《权利法案》并没有结束国王的权力,而是使国王的权力受到来约束,所以排除A;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逐渐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排除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与国王权力的变化

18.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

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中A项与题干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银行之是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因为英国是议会主权制国家,议会已经批准,不存在银行担心之说;注意时间“1811年”,即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没有国王的印章是不合法的,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故D项符合英国宪政特点。

19.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

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

“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

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

”这说明

A.英国不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B.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

D.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可知1785年美国尚未建立起联邦体制,美国还处于松散的邦联体制中,故而英国人声称美国“应该有十三位大使”,但英国已经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C项此时美国宪法还未形成,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

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

点评: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了邦联体制,这位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而邦联体制是松散的各州联合,中央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不能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它被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联邦体制所取代,制宪会议的成功召开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的出台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基本建立起来,从后美国政体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

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与试题中提供的1845年案例相对应,在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之后,国会先前通过的法案理应自动生效。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B选项错误,不符合流程;C选项错误,一旦复议通过最高法院也无法废除;D选项错误,总统无法再次否决法案。

21.“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

“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国的一票共和,还遭到了阻挠破坏,从根本上体现了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而非根本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共和制才是历史的必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共和制确立适合法国国情但遇到了阻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是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

信息一: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信息二:

行政大权由总统及其内阁掌握。

信息三:

总统由议会选出,并对议会负责。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

从材料“行政大权由总统及其内阁掌握”、“总统由议会选出,并对议会负责”就可以看出这是法国的政治体制,英国和德国没有总统,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故答案选C。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

2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说明议会掌握主要权力,这是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说明君主能组织召开内阁会议,但议会能限制君主的权力,避免其专断,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说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分立,这是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说明上议院主要成员是世袭的王爵,国王掌握国家大权,符合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故D项正确。

2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

结合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联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A项正确。

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D项表述有误。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体制·特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解析】本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可知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可知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可知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可知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可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可从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