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3099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docx

如何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

 

【规则与自由】说了100遍他还是不听?

2017-08-3120:

00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规则。

自由。

爱。

爱本身,永远不存在过度的问题。

雪老师说,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它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很多父母对这种观点感到困惑,放任发展,那么规则如建立?

我们先思考一下,人类社会为需要规则?

首先要澄清的是:

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

如果要对别人的事情定规则,那就是侵犯别人的自由。

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穿什么衣服,交哪些朋友,几点钟洗澡,这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来规定。

除非孩子洗澡需要大人帮忙,那么大人可以跟他约定,我打算晚上10点睡觉,如果你希望我帮你洗澡的话,就要在十点之前。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维护每个人的感受,简单的说,为什么你不能侵占我的私有财产,因为那样我会感觉很痛苦,绝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有相同的痛苦感受,所以大家达成共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为什么要设立交通信号灯呢?

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全放心的通过路口,交通信号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这些规则大家都明白,可为什么有些人还会违反呢?

被训导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被遵守,这也是父母发愁的地。

有时候规则讲了一百遍,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了,但还是时常违反。

当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家小朋友(7岁)进我的房间不敲门,我会有些不满,于是告诉她:

“进门之前先敲门是基本的礼貌,我说请进,你再进来。

她好像听懂了,但下次还是不敲门,我又讲了一遍,照旧,最后只好直接跟她说,你这样突然闯进来,我的思维被打断,我不高兴。

她恍然大悟以后,每次都很开心的敲门。

我反思了一下,之前,我只是教给她冷冰冰的规则,这个规则和她的感受是割裂的,而当我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她很自然的愿意维护我的感受,轻松自在的遵守规则。

大部分小朋友都具有天然的感受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

如果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那么他们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能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

很多家长担心过度的自由会变成溺爱,导致孩子不断侵犯自己的界限,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

自由,同样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

至于溺爱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没有关系,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更谈爱孩子。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父母溺爱我,才把我惯出很多毛病,比如:

不洗自己的衣服,不收拾房间,乱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感恩等。

仔细回想,每当我想自己洗衣服的时候,妈妈总是打击我:

“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我来帮你洗了吧”。

爸爸生病时,我试图关心他,但得到的回应总是你看书去吧,不要管我。

当我真的去看书了,他又会说我,这姑娘,白养活了。

每当我想要洗碗做饭时,他们会抢下我手中的活,说“不要弄这些,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从我的小学开始到我的高考结束,他们似乎是个圣人,没有自己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感受,只是在为我服务而已。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我如同理他们的感受,感知它们的界限,又如能体会他们的辛苦,生出感恩之心呢?

“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却从来不关心体谅我一下”这句抱怨说明——

第一,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真实感受的能力,只是通过孤独的自我牺牲的游戏来获得价值感,所以孩子也无法发展出关心别人的能力。

第二,父母不清楚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总是表现出无欲无求的样子,孩子也就自然的认为父母没有需求,不需要关心。

父母如果经常感觉自己的界限被孩子侵犯,需要自省,我清楚且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吗?

要是父母经常充耳不闻自己的声音,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又如期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照顾自己心深处的小孩呢?

孩子没有这种能力,也不应该做父母的父母。

有一些人喜欢破坏规则,侵犯别人的界限,看到别人不高兴,自己才觉得来劲,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

可以推测,这种人在童年时期,父母给他制定了一大堆规则,当他一次又一次试图争取自由做自己的时候,都被父母冷冰冰的禁止了。

爱没有流动,所以他的心形成这样的链条:

规则等于痛苦,打破规则才可能有联结。

那么,他当然不愿意遵守规则。

试图训练孩子守规则的父母,如果训练过程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么规则对孩子就意味着痛苦,一旦脱离了惩罚或奖励,他便不会自愿遵守规则。

在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自在的规则,面对孩子没有被层层防御包裹的心,我们要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

 

“如做到温柔而坚定”之一:

什么是温柔?

2017-05-2809:

36家庭教育/经验

作者:

丁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在学习如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叫做“温柔而坚定”【注1】。

对于大多数的母亲而言,温柔绝对不是问题,而坚定往往是个难题,父亲们呢,往往恰恰相反。

于是有不少年轻父母觉得这简直就和“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样,是个悖论,觉得那些主这种态度的专家一定没有遇到过自己家的“小祖宗”——对他(她)温柔了便得寸进尺,一旦自己坚定了则他(她)蛮不讲理。

多法一次有效,但是就好像诸亮的空城计——不可再用。

温柔和坚定,究竟能不能并存?

如才能并存?

接下来几天,将带领大家一步步了解:

什么是温柔?

什么是坚定?

如温柔?

怎样坚定?

最终怎样达成“温柔而坚定”?

"温柔"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它至少传递着这样几种信息: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帮助你变得更好;

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能有好的感受;

我理解你,所以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你的愤怒、你的沮丧、你的失望、你的不知所措,你的不能理解……等等负面情绪;

我懂你,所以我会用你喜欢的式来帮助你放松,帮助你从负面情绪中脱离;

我明白,我的标准和你的能力之间有差异,所以我不能力求你一下子做到我期望的、达到我的标准,为此,我愿意和你一起尝试着循序渐进。

所以我们先要认真地审视自己,“我的温柔”,是否传递了这些信息?

我对孩子的了解,是否足以支持我传递这些信息?

我对孩子的爱,是否足够强烈到可以让我放下那些“规则”、“标准”?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帮助你变得更好。

其实,从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了解到这样一个真相:

开始时,会期望对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人,而最后能走在一起的,往往是对成为了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你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心怀喜悦。

而我们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对“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中,其实有一部分是“为你而变”,为你变得更好。

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

变得“更好”的“好”,究竟是谁认同和期望的“好”?

与成人不同,孩子和我们的交流并不总是顺畅和有效的——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缺乏必要的语言能力来与我们沟通,即便是他们牙牙学语之后,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重复你所说的话,重复你述的期望,而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因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有限,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其中真实的意思。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

因为你总是在重复你的愿望,孩子把你所说的作为语言学习的“例句”在学习,学习中的练习,和你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一致,也南辕北辙。

在亲之助公号后台,曾经有一位妈妈发来这样的求助信息:

“我的女儿2岁8个月,快9个月了。

现在不知道该怎么管。

我以前发现最有效的式就是吓吓她,现在这些都不管用了,而且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法不好。

睡觉的问题是她天天要求晚上要跟我一起睡觉。

嘴里也天天都说妈妈不要走,我不停的给她解释我不走,我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在家,她还是不停的说,一有问题就说这句话。

“生完二宝出院第一天,我答应和她睡一晚上,而且她自己说,就一晚上,以后她都跟姥姥睡,我同意了,我觉得她需要安抚。

结果第二天,她又哭着跟我要求当天晚上跟我睡,就一个晚上,以后都跟姥姥睡!

我觉得这不行啊,天天这么要求那不是天天都要跟我睡啊!

我就没同意。

结果她上幼儿园去接的时候老师说她一天都在念叨要跟妈妈睡觉的事儿。

“到了晚上强行不让她跟我睡,哭的那叫一个惨,我听的各种不忍心,后来她勉强答应跟姥姥睡,就是让抱着睡,我妈也同意了,然后又哭,我想了想,我觉得还是应该再跟她说说,因为我觉得她其实还是挺明白的,我就出来找她,结果她一看见我就又不行了,我妈说前功尽弃了。

“后来变成我每天陪她睡着,然后换爸爸陪她睡。

然后每天我陪她睡,她都睡的特别慢,不舍得睡觉一样。

哎,这两天我都不知道该咋办,天天就很纠结,我觉得不能简单粗暴对待她,但是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注2】

对照前面所说的容,在这个案例中,作为3岁不到的孩子,对于亲生弟妹,基本上都是只有喜爱而没有嫉妒——他们只是不习惯妈妈不再一直陪伴著自己而已(我觉得这位妈妈没有把孩子的“黏人”视作与弟(妹)争夺妈妈的行为是很明智的)。

同时他们意识当中的“就一个晚上”就是当下的那个晚上,如果妈妈说:

今晚和妈妈睡,明晚就不跟妈妈睡,那也要等到孩子明白“明晚”是个什么概念才行。

在这个妈妈碰到的困境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妈妈和孩子似乎是两个不同国度的人,在讲着自己的语言,而且还以为对都能听懂。

不过请放心,既然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处一段时间后都能够彼此理解,就更不必担心朝夕相处的父母和孩子不能够真正理解彼此了。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而言,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存在,但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句话: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因此,成人和孩子的交流客观上本来就是不对等的,这也是亲之助一直强调和孩子达成“平等”与“尊重”的原因——我们在经验上不对等,如果在人格上再不平等,那么孩子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要指望能尽快形成独立的人格,“成为最好的自己”了。

孩子和你过去的交流经验以及孩子对父母所天然拥有的爱和服从性,往往也会让他们“有口无心”地回应——注意:

是“回应”而非“答应”,更不是承诺——你那些你提出的要求。

所以,请不要责怪孩子们口是心非,因为他们的经验有限、知识有限,逻辑能力也有限,所以他们无法理解所有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伤害,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看,“爱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要帮助他们变得更好,那就更需要我们作为父母的,去充分借助我们相对更强的经验、能力和知识多做一些。

如做到温柔而坚定”之二:

爱孩子,就让孩子感觉好一点

2017-05-2909:

53家庭教育

作者:

丁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回顾:

01

孩子教会我们去爱

我们总是说我们是爱孩子的,也没有哪位父母肯承认自己不爱孩子。

很可惜,人们不会因为有孩子就一定会爱孩子,很多时候恰恰相反:

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学会爱的时候便有了孩子。

是孩子教会了我们如更好地去爱,是孩子带给我们这一生最有价值的课程——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我们最终真正学会爱,学会如去爱。

我们为什么希望孩子改变?

大都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不够好?

因为孩子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让我们不舒服,我们觉得无法接受?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硬”,很“硌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孩子的解释和述,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且不说做到积极地聆听,就连不带情绪地对待当下的发生我们其实也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也就很难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所看到的“真相”究竟如。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究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还是“我不喜欢你这样,我要用我喜欢的式来给你示”呢?

02

你如对待孩子,孩子便如对待世界

很遗憾,在没有真正理解爱之前,人们往往会采用第一种式。

以对抗来应对对抗,以压制来应对反抗,以“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好受”来收场,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

这里我想举个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例子:

她小学时有个同学被认定有“多动症”,连同学们的家长也都被告知这点。

于是他围的一切环境都围绕着这样的理解和判断而发生了变化,孩子变得很暴力,和同学的交往一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和自己班或者外班的同学打上一架。

四年级的某个五,终于轮到我女儿很无辜地无故被打了哭回家,我检查了她的身体、确认没有重的伤害并安抚了她的情绪之后,我向女儿提了一系列的问题:

—“你觉得他从谁那里学会了打人?

—“他爸爸妈妈。

他妈妈有一次还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打他呢。

—“老师有没有管?

—“老师当时劝了。

不过老师不让我们跟他玩。

—“你是不是觉得他如果跟你好好说话就好了?

—“是的。

—“回想一下,有人这样对待过他吗?

—“有!

你!

—“好吧。

我不确定他一定能从你身上学会,不过你愿不愿意冒险,对他好一点,把他当普通的同学相处,给他做个榜样来学会好好说话呢?

在我承诺了“如果她再被打我要去给她撑腰”之后,女儿最终决定尝试一下。

末过了,到了三,女儿放学回来很高兴地跟我说:

“爸爸,XXX今天中午把他的鸡腿省下来给我吃呢。

一直到现在,这个孩子仍然和女儿同校,而我女儿是他唯一不会侵犯和挑衅的同学。

回想起来,我和女儿都没有想过以德报怨那么高尚的事情,只是觉得可以给他做个榜样就行了。

孩子其实是很容易成为外部世界的镜子,如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学着如对待他人。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听到你说什么,听进你说什么,看到你怎么做,喜欢你的做法并愿意跟随,他们就会学习你这个榜样。

03

帮助孩子,而非嘲笑、讽刺他们

所以,让我们自己能够把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定义以及这些判断定义所依据的标准放在一边,只是了解这样的事实:

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已经因为无助而感觉很痛苦。

让我们做一个平常人在遇到有困难的人所做的那样——帮助他们,而非嘲笑、讽刺他们。

无需因为他们给我们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而责怪他们,只是单纯地爱他们,我们就能带给孩子好的感受,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保持通畅。

所以,爱孩子,请让孩子感觉好一点。

和缓的语气,真心的态度,这些都是爱的表现,也是温柔的表现。

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在你温柔的对待中淡化、消融,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让孩子述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感受孩子的感受,才有机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理解你,所以我能体会到你的痛苦、你的愤怒、你的沮丧、你的失望、你的不知所措,你的不能理解……等等负面情绪和感受”。

 

“如做到温柔而坚定”之三:

爱孩子,请理解孩子

2017-06-0109:

26

文/丁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关于“理解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都觉得有困难,甚至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你理解错了就别白费劲儿了”(源自实际案例对话)。

这并不奇怪:

首先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做孩子很久了,我们的童心早就在成人的世故、商场的策略和职场的权谋中被消磨得千疮百;

其次是因为这很耗时间费精力,从一颗心穿越到另一颗心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要经过放空、代入、了解、觉察、体会、生发和接纳等一系列的过程。

其实孩子很简单,即便你其实并没有了解一切,单是轻轻的拥抱、默默地陪伴、微笑鼓励的眼神或者认真地问一句:

“你还好吗?

”就会让孩子觉得是否被理解或者父母是否真正理解自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孤单,有人在意(care),自己的身后有人在支持。

父母完全可以在心中认真地问一遍自己:

这是我的孩子,我爱他(她)吗?

只要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然后你可以什么都不想,让自己“随心而动”地去面对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曾经有个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无可救药”,发现我们的“自主学习训练”很有效,非常想把孩子送来。

观察了她跟孩子的相处,又跟孩子聊过以后,我提出了一项条件,就是她带孩子来正式报名的时候,必须提交一写了孩子20个优点的清单。

然后隔了两个星期,她才带着“作业”来。

我们所有之前接触过他们母子的同事都觉得他们的关系有很大的改变。

她自己坦如果“不是被逼到这个份儿上,根本就不会发现孩子还真是个好孩子——尽管还是有很多地让自己不满意”,对孩子的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变。

所以,如果你发现在各种压力之下,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已经似乎被“消耗殆尽”了(必须提醒一下,这样的情况确实有而且还不少,每个家庭的状况不一样,所以请不要问“怎么会”),不妨也花上一点时间来找找自己孩子的优点吧。

“我懂你”和“我理解你”似乎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是“我懂你”传递了我对你与众不同的关注,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为要懂一个人,是需要额外多一些主动的努力的——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朋友,而懂你的人是你的知己。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因为《傅雷家书》当中一句“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是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而深深感动,并且为父亲和我也一直有着同样的“友谊”而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知道,把有隔阂的亲子关系成长为“朋友”关系,有时候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不妨从“不懂装懂”开始,“装”的时候麻烦你“敬业一点”,不要装都装不像。

我们的实践结果是:

很多父母装啊装的就装习惯了,最后“弄假成真”了。

孩子能够一眼看穿你的“装”,然而孩子也会假装没有看穿,因为他们对父母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他们天生会接纳和容忍我们学习为人父母过程中的笨拙,会体谅和理解我们的努力。

然而,正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知道的,每个人的耐心在没有进一步的成长之前,都会有个限度,请不要挑战孩子的极限,让他们失望地关上沟通的大门。

本文在提示各位父母如做到温柔的过程中,也尽量贯彻着我们希望传递的同样的规则:

“我明白我的期望和你的能力之间有差异,所以我不能力求你一下子做到我期望的、达到我的标准,为此,我愿意和你一起尝试着循序渐进。

因为我们知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相同的、标准化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所以,无论原来你的亲子关系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学习,我们开始行动,我们开始尝试融化曾经因为我们“坚持原则”、“高标准、要求”而忽视了与孩子感情的连接所造成的冰霜。

仔细想想,很多亲子关系(也包括其他关系)的问题,不正是我们对没有达成“我们的”目标、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而产生的吗?

那么究竟是那个标准重要,还是“达到标准”重要?

即便我们说那个标准是真理,是必须的,那么“达到标准”是不是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生而知之,不是我们自己所期待的那个样子,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耐心地等待我们的孩子成长?

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支持他们的成长呢?

我愿意再一次提醒各位父母——“不要扮演超人”——不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说自己当年是如轻松应对的,也不要讲述太多自己当年是如努力的。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孩子很容易就会看到和接触到很多比你更强大的人,比较极端的一个实例是:

有个事业很成功的爸爸给儿子讲了自己若干成功的事例后,儿子的理解是“你当年那么努力也不过如此,那我还像你一样努力干嘛?

”。

我们确实也不是超人。

说实话,做到“温柔”可能比做到“坚定”还需要更大的力量,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坚定是“常态”,顺着这种惯性就好了(其实也不完全如此,我们在后面将会讲到),而面对矛盾和冲突还能“温柔”,是一种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具备的能力。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需要消耗不少的能量,而之后的改变,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能量。

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在你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这样的练习,勉强去做的结果不会很好。

现实中我们的孩子不会因为我们累,就不发生任事情,怎么办呢?

比较推荐的做法是把自己的休息和与孩子的初步沟通结合在一起。

要知道,我们在放松休息的时候,是柔软的。

所以不妨安安静静地抱着孩子(适宜低龄)或者握着孩子的手(适合10岁或更大一些的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地坐上那么5~10分钟,让孩子和你一起放松下来。

有些负面情绪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和缓,双的“气场”也变得协调和一致起来,之后再进行沟通,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对于情绪很激烈的孩子,你可以告诉他(她):

妈妈(爸爸)有点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请你和我一起坐(躺)下来,这样我可以更清楚地更认真地听你说。

这样的处理式也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

我在很坦然地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劳累困乏),我也会坦然和真实地面对你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关于“温柔”的讨论也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稍稍做个回顾总结:

1.温柔需要真实坦诚地面对自己;

2.温柔的结果是情绪被缓解,关系得到缓和或提升;

3.温柔需要力量;如果温柔不是你的常态,则改变需要更大的力量;

4.温柔不是软弱,恰恰相反,温柔有强大的力量,在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中都是如此;

5.温柔不是母亲的专利,父亲在阳刚当中带有的温柔会使得父亲更加完整;

6.温柔地对待变得温柔的过程,因为改变需要时间。

 

“如做到温柔而坚定”之四:

什么是坚定?

2017-06-0213:

37经验

作者:

丁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XX百科对“坚定”的解释是“意志坚强,不动摇”。

那么“意志”又是什么?

继续借用百科的说法:

1.决定达到某种目的产生的心理状态。

2.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所以,延展开来看,坚定和“目的(目标)”以及“心理状态”有关,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是否不为所动地坚持目标、维护原则并同时有稳定的心态。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成长得快一点,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能够更强一点,不管是否意识到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去独立生活,这样的期望总是为了将来的分离在做准备。

所以在讨论“坚定”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可能是立场问题,也就是——你所“绝不动摇的目标”究竟是谁的目标?

关于“意志”,辞典的解释: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注意到了没有,是“自己行为”而不是“别人的行为”、“孩子的行为”。

父母努力想要影响、调节甚至支配孩子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因为在孩子力不能及的事务当中,父母总是孩子行为结果的承担者。

所以父母想要通过影响行为来影响最终的结果,从人的本性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情。

既不反常,也不邪恶。

问题是:

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受到干涉的结果是他们不能从被干扰的行为中获得完全的反馈。

“学不会”是被干涉的孩子承担的最差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好好的一个“坚定”是怎么成为亲子矛盾起因的吧。

“坚定”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当意志不一致的时候,最终的目标会倾向于符合谁的原则和谁的标准?

在向我们求助的家庭中,常见的现象是父母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己很难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坚定”,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父母所需要“坚定”的领域,逐渐从生活习惯、物质供给转移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并且不断扩散。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往往觉得不适应。

如果认真地去分析这种不适应,我想其中的主要成分一定有“不确定”、“失控”、“恐慌”。

不确定是因为缺乏应对的经验,因为孩子似乎突然不仅仅满足于“父母是这样说的,所以我听从”,或者“不管你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因为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听你(们)的”,他们开始在接受一个指令之前,会问为什么,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父母由于缺乏应对的经验,很容易显得措手不及。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而父母的经验是要通过和孩子之间的对待来积累和提升。

如果没有额外的学习,最好的状况也会是父母的经验比孩子的成长只落后一点点。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请不要紧,更不要生气,你应该感到高兴的是:

孩子长大了。

那么,怎么办?

对于我们原来所坚持的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原来所相信的知识、规律、准则和逻辑被现实中不少活生生的例子证明未必正确;这样的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好解决。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

世界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增加,而我们的学习能力下降了,学习机会减少了,我们原来所拥有的知识和帮助我们巩固信念的东西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的时候明显会慢慢趋于弱势。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80年代,父母们对于孩子使用电脑持怀疑、防和否定的态度,因为他们对于电脑可能造成的影响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到了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