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docx
《秋兴八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兴八首
秋兴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秋兴:
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
玉露:
晶莹的露珠。
凋伤:
使草木衰败零落。
2、萧森:
萧瑟阴森。
3、兼天:
连天。
4、塞上:
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
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
阴:
暗。
5、他日:
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
6、一系:
永系,长系。
故园心:
思念故园的心情。
故园:
指长安。
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
7、刀尺:
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8、白帝城: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砧:
捣衣石。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翻译:
落日变幻着最后的金币,最后一次擦亮孤独的城池以北斗为鱼钩,浑浊的老眼一次次钓起长安。
猿声啼破眼眶,钻石晶莹而易碎,八月浮槎虚幻,天河遥远异乡人没有归程。
冥思者幻想着尚书省的画壁,而疾病而城头清笳总是将美梦吹破!
藤萝拴住石头却拴不住月亮——这巨大的针空牵引着无数银白丝线,在芦苇之上,开始缝缀又一个因忧患和怀念而凄寂的夜晚。
秋兴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2]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秋兴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
[1]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
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2]闻道:
听说。
杜甫[3]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
似弈棋:
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3]百年:
指代一生。
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4]第宅:
府第、住宅。
新主:
新的主人。
[5]异昔时:
指与旧日不同。
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6]直北:
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
金鼓振:
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7]征西:
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羽书:
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驰:
形容紧急。
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8]鱼龙:
泛指水族。
寂寞:
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水经注》:
“鱼龙以秋冬为夜。
”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9]故国:
指长安。
平居:
指平素之所居。
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翻译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
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吐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
“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
“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
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
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
“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
“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吐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
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
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首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4]
蓬莱宫阙:
即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三年改为蓬莱宫。
据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
“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
南山:
即终南山。
山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南北相沓,皆在山上,与蓬莱宫相对,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
即通天台。
汉武帝在建章宫西边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用于承接露水,和玉屑饮用,以求成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汉帝金茎云外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在写这件事。
本诗承接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整首诗写所思的内容,以蓬莱宫阙为所思的开头。
蓬莱宫阙、南山、承露金茎都与道教有关。
蓬莱是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东南海外,与瀛洲、方丈共称为“三神山”,凡人到达山上,求取仙药,就可以长生不死。
终南山也与道教有关,往往是一些道教人物隐居的地方,宋代成为全真教的基地。
承露金茎是汉武帝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立的铜柱,铜柱在曹魏时期为魏明帝曹睿所拆,唐代宫中并没有承露盘,这是借用汉代武帝故事来影射唐玄宗求道好神仙的。
这两句看似描写长安宫殿,其实暗含讽刺之意,讽刺唐玄宗一味地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
《资治通鉴》卷215记载唐玄宗在宫中筑坛炼仙药的事,可为本诗提供佐证。
此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玄宗驾崩不久,所以不可能把讽刺写得比较露骨,像李商隐的“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和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等,只能采用影射的方式。
而唐人诗词多喜欢用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杜甫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所以用的是汉武帝“承露金茎”的典故。
钱谦益《杜诗笺注》说:
“(蓬莱宫)在龙首冈,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瞰函关,极言气象之巍峨轩敞。
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见于言外。
”对本诗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颔联: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瑶池、王母:
王母即西王母,瑶池为西王母居住之所。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瘟疫和寿命的神,在《山海经》、《列子》、《汉武内传》、《穆天子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列子》记载:
“周穆王肆意远游,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触于瑶池之上。
”李商隐有诗说: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讲的就是这件事。
小说《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在元丰元年闲居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见西王母,并相互酬答,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七枚事。
紫气、函关:
本句讲的是老子从洛阳西出函关事。
老子在周朝为柱下史,见周道日衰,于是坐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史记》就保留了这一记载。
另外,据《列仙传》、《关尹内传》记:
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
“应有圣人经过京邑。
”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过。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面两句,都是写唐玄宗尊奉道教、好神仙的事情。
前代注家曾就这四句诗的创作意图争论过,认为前四句是写长安城宫殿的景色,引用多种典故,没有讽刺唐玄宗求神仙之意。
此说未必正确。
古人用典绝对不会滥用,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牵强附会,而是典故与时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取典故的本意或与本意相近的意思。
唐玄宗晚年好道教,曾称老子李耳是其祖先,又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建立太清宫,召集生徒学习道家典籍,致使道教在玄宗朝十分兴盛。
(事见《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王溥《唐会要》又记载:
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自称见老子于尹喜故居,于是玄宗建玄元皇帝庙。
杜甫是一生的最高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让国家海晏河清,人民安居乐业。
他见唐玄宗一味地求道好神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显然是不满的。
唐玄宗崇奉道教,尊崇老子,所以杜甫用“东来紫气满函关”加以讽刺;道教主张求长生不死,玄宗追求长生,而传说中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掌管生死大限,于是用“西望瑶池降王母”暗刺玄宗的求长生。
前代注家中有人认为“西望瑶池降王母”是暗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好女色等事,这是错误的。
因为历代有关西王母的典故大多与长生不死有一定联系,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武帝为西王母赐寿桃等。
李商隐也写过有关西王母的诗: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周穆王的八骏日行三万里,但他为什么不重见西王母呢?
原因就是周穆王已经死了,可见西王母并不能保证长生,本诗中的西王母还是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
再说古人一般很少用神灵来影射女色,以免亵渎神灵,尤其是西王母这样比较尊贵的神。
可见,把西王母的典故和女色扯到一起,这是不确切的。
叶嘉莹比较各家注解之后也说:
“此以通首为瞻望长安、兴不得归之叹,而又以前四句有指玄宗好神仙而暗讽其荒淫失政之意。
颈联: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
崔豹《古今注》记:
“雉尾扇,起于殷世。
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
”王溥《唐会要》:
“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
请各羽扇,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
唯宸仪不欲令人见,故必俟扇开日绕,始得望见圣颜。
”“云移”是形容宫扇移开。
日绕、龙鳞:
“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
“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
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
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
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
“几回青琐点朝班。
”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
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
苏轼说杜甫:
“一饭未尝忘君。
”这是很正确的。
尾联: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沧江、岁晚:
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
“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
“青琐”指宫门。
“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
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
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
仇兆鳌评论说:
“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
”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
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
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
叶嘉莹评价说:
“以‘一卧沧江’概朝班之不再,无限家国身世之慨,尽在言外。
”这是极为恰当的评价。
总起来看这首诗,诗歌的首联描写长安宫殿的景色,既是景物的描写,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隐晦地提出唐玄宗好道教求神仙的荒唐。
颔联则用西王母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一步指出,唐玄宗因为崇奉道教、追求长生而导致国家混乱。
颈联由唐玄宗的荒唐而联系到自身,感慨自己没有能尽力劝止玄宗,于是想到自己在朝为官时的景象,“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充斥着诗人的胸怀。
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
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钱谦益《杜诗笺注》说:
“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庄严,而感伤则见于末句。
”周紫芝说杜甫:
“少陵有句皆忧国。
”这都是中肯之言。
《杜工部诗通》评论说:
“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
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
”“慨往伤今”四字的评价尤为准确。
秋兴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兴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秋兴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5]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作品主旨
诗人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作品简介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作品背景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右仲《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
他说:
“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说明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
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
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
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
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
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
“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
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
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
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
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
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
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
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王船山对此说: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船山遗书·唐诗评选》卷四)
写作手法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
这是两次往复。
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
这是第三次往复。
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
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
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
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
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
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
“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
“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
《秋兴》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
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
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
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
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