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7471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docx

春秋繁露研读会第十二次研读会

春秋繁露研讀會第十二次研讀會

《春秋繁露‧郊語第六十五~天道施第八十二》導讀倪瑋均

《春秋繁露‧郊語第六十五》

◎由〈郊語〉至〈郊事對〉一系列的篇章,指出郊祭的重要性與意義,並說明如何郊祭的方法。

1、天命、大人以及聖人之言可畏之處。

Ø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彼豈無傷害於人,如孔子徒畏之哉!

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天殃与主罰所以別者,闇与顯耳,不然其來逮人,殆無以異,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

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敗之真,固莫之能見也,唯聖人能見之,聖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故聖人之言亦可畏也,

2、郊禮是聖人所最重視之禮,不可輕易廢之,應該遵循聖人之言而行郊禮。

Ø郊禮者,人所最甚重也,廢聖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於冥冥不可得見之中,雖已多受其病,何從知之!

故曰:

問聖人者,問其所為,而無問其所以為也,問其所以為,終弗能見,不如勿問,問為而為之,所不為而勿為,是與聖人同實也,何過之有!

Ø今郊事天之義,此聖人故,故古之聖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從重粟精奉之,以事上天,至於秦,而獨闕然廢之,一何不率由舊章之大甚也。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

…故未見秦國致天福如周國也。

3、舉例說明

1.(不)祭(天神)而(祭)地神者,春秋譏之,孔子曰: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是其法也。

《公羊傳》僖公卅一年:

經: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傳:

…卜郊,非禮也。

卜郊何以非禮﹖魯郊,非禮也。

魯郊何以非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譏不郊而望祭也。

2.詩云:

“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允懷多福。

”多福者,非謂人也,事功也,謂天之所福也。

4、結論:

要像周朝一樣行郊祭,則天必善待之。

Ø堯(應作舜)謂舜(應作禹)曰:

“天之歷數在爾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庸不欲其有子禮也!

聖人正名,名不虛生,天子者,則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獨何為不欲其子之有子禮也!

今為其天子,而闕然無祭於天,天何必善之!

…王者有明著之德行於世,則四方莫不響應風化,善于彼矣。

故曰:

悅於慶賞,嚴於刑罰,疾於法令。

《春秋繁露‧郊義第六十六》

1、郊祭由於尊天之故,是以必須一年之初祭祀。

Ø郊義:

春秋之法,王者歲一祭天於郊,四祭於宗廟,宗廟因於四時之易,郊因於新歲之初,聖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親也。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歲更紀,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首一歲之事,每更紀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貴之義,尊天之道也。

《春秋繁露‧郊祭第六十七》

一、本章強調郊祭的重要性,是以天子不可不祭天。

Ø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

父母之喪,至哀痛悲苦也,尚不敢廢郊也,孰足以廢郊者,故其在禮亦曰:

喪者不祭,唯祭天為越喪而行事。

Ø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如此甚也,今群臣學士不探察曰:

“萬民多貧,或頗饑寒,足郊乎!

”是何言之誤,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孫畜萬民,民未遍飽,無用祭天者,是猶子孫未得食,無用食父母也,言莫逆於是,是其去禮遠也。

…天子不可不祭天也,無異人之不可以不食父…。

2、除了歲首郊祭之外,在興兵征伐的國家大事上,一樣要祭天。

Ø是故天子每至歲首,必先郊祭以享天,乃敢為地,行子禮也;每將興師,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

文王受命而王天下,先郊乃敢行事,…文王受命則郊,郊乃伐崇,伐崇之時,民何處央乎!

Ø(四祭第六十八P.380)已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文王之伐崇是也,…文王受命則郊,郊乃伐崇,崇國之民方困於暴亂之君,未得被聖人德澤,而文王已郊矣,安在德澤未洽者不可以郊乎!

《春秋繁露‧四祭第六十八》

一、本章談四季對先祖父母之祭祀。

Ø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

…孝子孝婦不使時過已,處之以愛敬,行之以恭讓,亦殆免於罪矣。

《春秋繁露‧郊祀第六十九》

1、天下為天賜予天子的,是以天子須祭天以與天接。

Ø立為天子者,天予是家,天予是家者,天使是家,天使是家者,是家天之所予也,天之所使也,天已予之,天已使之,其間不可以接天,何哉?

2、天是最崇高的,因此祭祀時需先祭天然後才可祭其他神祇。

Ø故春秋凡譏郊,未嘗譏君德不成於郊也,乃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敘,逆於禮,故必譏之,以此觀之,不祭天者,乃不可祭小神也。

郊因先卜,不吉,不敢郊;百神之祭不卜,而郊獨卜,郊祭最大也。

春秋譏喪祭,不譏喪郊,郊不辟喪,喪尚不辟,況他物。

3、郊祭祝詞的內容。

Ø郊祝曰:

“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降甘風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維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

”夫不自為言,而為庶物群生言,以人心庶天無尤焉,天無尤焉,而辭恭順,宜可喜也。

右郊祀九句,九句者,陽數也。

《春秋繁露‧順命第七十》

一、強調順天與遵從人倫之間的關係。

Ø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號稱天子;其次有五等之爵以尊之,皆以國邑為號…其尊至德,巍巍乎不可以加矣,其卑至賤,冥冥其無下矣。

二、舉例說明順人倫之禮即奉順於天。

1.春秋列序位,尊卑之陳,累累乎可得而觀也,雖闇至愚,莫不昭然,公子慶父罪亦不當系于國,以親之故,為之諱,而謂之齊仲孫,去其公子之親也,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皆棄其天倫。

《公羊傳》閔公元年

經:

冬,齊仲孫來。

傳:

齊仲孫者何﹖公子慶父也。

公子慶父,則曷為謂之齊仲孫﹖繫之齊也。

曷為繫之齊﹖外之也。

曷為外之﹖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2.人於天也,以道受命,其於人,以言受命;不若於道者,天絕之,不若於言者,人絕之;臣子大受命於君,辭而出疆,唯有社稷國家之危,猶得發辭而專安之盟是也。

《公羊傳》莊公十九年

經: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傳:

…媵不書,此何以書﹖為其有遂事書。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

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

3.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

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則廢而稱公,王者之後是也…曰不奉順於天者,其罪如此。

(1)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絕而不得就位,衛侯朔是也

《公羊傳》桓公十六年

經:

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傳:

衛侯朔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得罪於天子也。

其得罪於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而不能使衛小眾,越在岱陰齊。

屬負茲舍,不即罪爾。

(2)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衛世子蒯聵是也。

《公羊傳》哀公三年

經:

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傳:

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伯討也。

此其為伯討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輒,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

輒者曷為者也﹖蒯瞶之子也。

然則曷為不立蒯瞶而立輒﹖蒯瞶為無道,靈公逐蒯瞶而立輒。

然則輒之義可以立乎﹖曰:

可。

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辭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3)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是也。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

經:

晉趙鞅歸於晉。

傳:

此叛也,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

其以地正國奈何﹖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

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

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4)妾不奉君之命,則媵女先至者是也。

《公羊傳》僖公八年

經:

秋,七月,禘於太廟,用致夫人。

傳:

…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

曷為貶﹖譏以妾為妻也。

其言以妾為妻奈何﹖蓋脅於齊媵女之先至者也。

(5)妻不奉夫之命,則絕夫不言及是也。

《公羊傳》桓公十八年

經:

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

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傳:

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

夫人外者何﹖內辭也,其實夫人外公也。

三、結論:

呼應〈郊語第六十五〉,指出天命、大人、聖人之言的可畏。

Ø孔子曰: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過有深淺薄厚,而災有簡甚,不可不察也;…專誅絕者,其唯天乎!

…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

…魯宣違聖人之言,變古易常,而災立至,聖人之言可不慎!

此三畏者,異恉而同致,故聖人同之,俱言其可畏也。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經:

初稅畝。

傳:

初者何﹖始也。

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初稅畝,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

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

古者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經:

冬,蝝生。

傳:

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

幸之者何﹖猶曰受之云爾。

受之云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

《春秋繁露‧郊事對第七十一》

一、郊祭重於宗廟之祭。

Ø所聞古者天子之禮,莫重於郊,郊常以正月上辛者,所以先百神而最居前,禮三年喪,不祭其先而不敢廢郊,郊重於宗廟,天尊於人也。

二、魯祀周公用白牡,為成王報德之禮。

Ø周公繼文武之業,成二聖之功,德漸天地,澤被四海,故成王賢而貴之,詩云:

‘無德不報。

’故成王使祭周公以白牡,上不得與天子同色,下有異於諸侯。

臣仲舒愚以為報德之禮。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經:

世室屋壞。

傳:

…魯祭周公,何以為牲﹖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騂犅,群公不毛。

三、魯之所以可行郊祭之因,在於周公傅成王及聖,是故可以騂祭天。

Ø周公傅成王,成王遂及聖,功莫大於此,周公,聖人也,有祭於天道,故成王令魯郊也。

四、天子躬親敬謹的祭祀,祭祀之物應該名實相應,以承太廟。

Ø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慎之至也。

陛下祭躬親,齋戒沐浴,以承宗廟,甚敬謹,奈何以鳧當鶩,鶩當鳧,名實不相應,以承太廟,不亦不稱乎!

《春秋繁露‧執摯第七十二》

一、不同身份執摯所使用之禮品。

Ø凡執贄:

天子用暢,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

二、暢、玉、羔、雁所代表的意義。

1.雁:

雁乃有類於長者,長者在民上,必施然有先後之隨,必俶然有行列之治,故大夫以為贄。

2.羔:

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

3.玉:

玉有似君子。

…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穢,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取之玉也。

君子比之玉,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廉而不殺,是義而不害也;堅而不硻,過而不濡,視之如庸,展之如石,狀如石,搔而不可從繞,潔白如素而不受污,玉類備者,故公侯以為贄。

4.暢:

暢有似於聖人者,純仁淳粹,而有知之貴也,擇於身者,盡為德音,發於事者,盡為潤澤,積美陽芳香以通之天,暢亦取百香之心獨末之,合之為一,而達其臭氣暢於天,其淳粹無擇,與聖人一也,故天子以為贄,而各以事上也。

《春秋繁露‧山川頌第七十三》

一、本章以山川的物理特性比附君子之德,也以各種君子的德行來稱頌山水。

Ø山則巃嵷□崔,嶊嵬嶵巍,久不崩□,似仁人志士。

孔子曰:

“山川…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

且積土成山,無損也;成其高,無害也;成其大,無虧也;小其上,泰其下,久長安後世,無有去就,儼然獨處,惟山之意。

詩云:

‘節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此之謂也。

Ø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淨,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之謂也。

《春秋繁露‧求雨第七十四》

◎第七十四、七十五章分別談求雨和止雨的方法。

1、春旱求雨:

無伐木,禱社稷山川,八日後於東門外植蒼繒八,服青衣,為八丈大蒼龍一、八丈小龍七,皆東向。

2、夏旱求雨:

無舉土功,祀竈神,七日後於南門外植赤繒七,服赤衣,為七丈大赤龍一、三丈五尺小龍六,皆南向。

3、季夏求雨:

無舉土功,禱山陵,五日後於中央植黃繒五,服黃衣,為五丈大黃龍一、二丈五尺小龍四,皆南向。

4、秋旱求雨:

無舉火事,家人祠門,於西門外植白繒九,服白衣,為九丈大白龍一、四丈五尺小龍八,皆西向。

5、冬旱求雨:

舞龍六日,禱於名山,家人祠井,於北門外植黑繒六,服黑衣,為六丈大黑龍一、三丈小龍五,皆北向。

6、結論

Ø四時皆以水日,為龍必取潔土為之,結蓋,龍成而發之。

四時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婦皆偶處。

凡求雨之大體,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樂。

《春秋繁露‧止雨第七十五》

Ø凡止雨之大體,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樂也,開陽而閉陰,闔水而開大,以朱絲縈社十周,衣赤衣赤幘,三日罷。

《春秋繁露‧祭義第七十六》

◎本章說明宗廟祭祀之義。

一、四時收成為天賜,故宗廟應一歲四祭。

Ø五穀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為人賜也,宗廟上四時之所成,受賜而薦之宗廟,敬之性也,於祭之而宜矣。

Ø宗廟之祭物之厚無上也,春上豆實,夏上尊實,秋上朹實,冬上敦實。

…奉四時所受於天者而上之,為上祭,貴天賜且尊宗廟也,孔子受君賜則以祭,況受天賜乎!

一年之中,天賜四至,至則上之,此宗廟所以歲四祭也。

故君子未嘗不食新,新天賜至,必先薦之,乃敢食之,尊天敬宗廟之心也,尊天,美義也,敬宗廟,大禮也,聖人之所謹也,不多而欲潔清,不貪數而欲恭敬。

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Ø君子之祭也,躬親之,致其中心之誠,盡敬潔之道,以接至尊,故鬼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謂之能祭。

…祭之為言際也與,祭然後能見不見,見不見之見者,然後知天命鬼神,知天命鬼神,然後明祭之意,明祭之意,乃知重祭事,孔子曰:

“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神如神在。

”重祭事如事生,故聖人於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獨任,事之而不專恃,恃其公,報有德也,幸其不私與人福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一、指出中和為天地之道,是以君主以中和理天下而德盛,常人以中和養其身而命壽。

Ø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

天有兩和,以成二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

“不剛不柔,布政優優。

”此非中和之謂與!

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

Ø先法之內矣,養身以全,使男子不堅牡,不家室,陰不極盛,不相接,是故身精明難衰而堅固,壽考無忒,此天地之道也

Ø故天地之化,春氣生,而百物皆出,夏氣養,而百物皆長,秋氣殺,而百物皆死,冬氣收,而百物皆藏。

是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實之至也。

君子法乎其所貴,…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

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為不失。

二、從天地有中和之氣講到治身,由於養身應法天,是以要貴氣,而貴氣重在養心。

Ø…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

天地之制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

…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Ø…君子養而和之,節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眾和,高台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聖人弗為,適中而已矣。

…所以常自漸於天地之道,其道同類,一氣之辨也,法天者,乃法人之辨。

Ø天地之氣,不致盛滿,不交陰陽;是故君子甚愛氣而游於房,以體天也。

氣不傷於以盛通,而傷於不時天并;不與陰陽俱往來,謂之不時;恣其欲而不顧天數,謂之天并。

君子治身不敢違天,…然而其要皆期於不極盛不相遇,…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故君子閒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

三、結論:

養生重於氣精,應順應天地之中和養身,則可得天地之壽。

Ø凡養生者,莫精於氣,…凡天地之物,乘於其泰而生,厭於其勝而死,四時之變是也。

…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

…凡擇美之大體,各因其時之所美,而違天不遠矣。

Ø是故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煖無失適,饑飽無過平,欲惡度理,動靜順性,喜怒止於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是故天長之,而人傷之者,其長損;天短之,而人養之者,其短益;夫損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繼歟!

出其質而人弗繼,豈獨立哉!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一、人君之道當法天剛氣且堅政。

Ø為人君者,其法取象於天,…是故天執其道,為萬物主,君執其常,為一國主;天不可以不剛,主不可以不堅;天不剛,則列星亂其行,主不堅,則邪臣亂其官;星亂則亡其天,臣亂則亡其君;故為天者,務剛其氣,為君者,務堅其政,剛堅然後陽道制命。

二、人臣之道當法地暴形而著情,受死而獻生,成事而歸功。

Ø地卑其位而上其氣,暴其形而著其情,受其死而獻其生,成其事而歸其功。

…為人臣者,其法取象於地,…故為地者,務暴其形;為臣者,務著其情。

三、將國君與臣子比附成心與身體。

Ø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君明,臣蒙其功,若心之神,體得以全;臣賢,君蒙其恩,若形體之靜,而心得以安;上亂,下被其患,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為傷也;臣不忠,而君滅亡,若形體妄動,而心為之喪。

是故君臣之禮,若心之與體;心不可以不堅,君不可以不賢;體不可以不順,臣不可以不忠;心所以全者,體之力也;君所以安者,臣之功也。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一、君主之賞罰應與天之和平相同。

Ø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

…天之序,必先和然後發德,必先平然後發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刑罰之威,又可見德生於和,威生於平也,不和無德,不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矣。

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當,然後發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政,然後發刑罰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天德者,謂之聖人。

二、喜怒有時,要能直處而發,不可以隱忍之。

Ø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殺生之勢,以變化民,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應四時也,…喜怒之有時而當發,寒暑亦有時而當出,其理一也。

…喜怒威德之不可以不直處而發也,如寒暑冬夏之不可不當其時而出也,…喜怒之發,威德之處,無不皆中,其應可以參寒暑冬夏之不失其時已,故曰聖人配天。

《春秋繁露‧如天之為第八十》

一、天與人皆有陰陽之氣,是以人應效法天之所為,好惡喜怒當發則發。

Ø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

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應亦天應也,与暖清寒暑之至其時而欲發無異,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順四時之名,實逆於天地之經,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氣,使之郁滯,不得以其正周行也。

二、人事之宜行者應該順志意之行,不可鬱滯。

Ø…天之生有大經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殺殛者,行急皆不待時也,天之志也。

…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立行,方致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致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是故志意隨天地,緩急仿陰陽,然而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郁滯,且恕於人,順於天,天人之道兼舉,此謂執其中。

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殺人也,當生者曰生,當死者曰死,非殺物之義待四時也,…喜怒哀樂之至其時而欲發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時而欲出也,皆天氣之然也,其宜直行而無郁滯一也,…除穢不待時,況穢人乎!

《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人超然於萬物之上,為天下最貴者。

Ø聖人何其貴者,起於天,至於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其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

二、人主應順應天地之化不擾民,然後國家可太平。

Ø夫物愈淖而愈易變動搖蕩也。

今氣化之淖,非直水也,而人主以眾動之無已時,是故常以治亂之氣,與天地之化相殽而不治也。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僻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

是故治世之德潤草木,澤流四海,功過神明;亂世之所起,亦博若是;皆因天地之化,以成敗物,乘陰陽之資,以任其所為,故為惡愆人力,而功傷名自過也。

三、人氣調和則天地之化美,反之則天地之化惡。

Ø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於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故人氣調和,而天地之化美,殽於惡而味敗,此易之物也,推物之類,以易見難者,其情可得,治亂之氣,邪正之風,是殽天地之化者也…。

四、王者知天、法天、配天。

Ø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知天,詩人之所難也,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是故明陽陰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順逆、小大、廣狹,所以觀天道也。

天志仁,其道也義,…天者,其道長萬物,而王者長人;人主之大,天地之參也;…治則以正氣殽天地之化,亂則以邪氣殽天地之化,同者相益,異者相損之數也,無可疑者矣。

 

《春秋繁露‧天道施第八十二》

一、聖人見端知本,其心不為外物所動,是以可治萬物。

Ø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聖人見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應萬類之治也。

動其本者,不知靜其末,受其始者,不能辭其終,利者,盜之本也,妄者,亂之始也,夫受亂之始,動盜之本,而欲民之靜,不可得也。

二、禮可以體情而防亂。

Ø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禮,目視正色,耳聽正聲,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奪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

變謂之情,雖持異物,性亦然者,故曰內也,變變之變,謂之外,故雖以情,然不為性說,故曰外物之動性,若神之不守也,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習忘乃為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

…與萬物遷徙而不自失者,聖人之心也。

三、禮義、名號的制定都是源自天道,因此要遵從之。

Ø名者,所以別物也,親者重,疏者輕,尊者文,卑者質,近者詳,遠者略,文辭不隱情,明情不遺文,人心從之而不逆,古今通貫而不亂,名之義也。

男女猶道也,人生別言禮義,名號之由,人事起也,不順天道,謂之不義,察天人之分,觀道命之異,可以知禮之說矣。

見善者不能無好,見不善者不能無惡,好惡不能堅守,故有人道,人道者,人之所由、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

萬物載名而生,聖人因其象而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義從也,故正名以名義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