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403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docx

《社会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研究.docx

社会研究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统计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

2.掌握统计中的总体和样本、变量和变量值、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等基本概念。

3.掌握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方法。

4.了解社会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2007-10-25),截至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

其中,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人数达到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

据了解,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毕业生就业去向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

近年来,党和政府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今年毕业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的达到58万人,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

二是今年高校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

上面资料中,运用了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对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报道。

那么,什么是社会统计学?

它与经济统计学有何不同?

它的研究领域涉及哪些方面?

本章将重点介绍社会统计学的含义、发展过程和研究特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一、统计的由来“统计”大名,起源于英语的statistics,在三百多年前,它首次被使用,指政府部门收集、处理和使用统计数据。

除这一含义外,统计被当成某种形式的数据,例如,引导案例中“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等。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统计还被认为是一门学科--统计学。

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例如,你正在学习统计学的一门课程,或是你认识的一位朋友已获得统计学的硕士学位。

可见“统计”一词源远流长、含义丰富。

第一章概述社会统计学与实务二、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统计的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段漫长的时期,社会统计主要局限于对事物进行原始的调查登记和简单的计算汇总,这是奴隶主或封建王朝为实现征税或服兵役和服劳役的需要而进行的。

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从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社会统计学划分为三个时期:

萌芽期、近代期和现代期。

(一)萌芽期

社会统计学的萌芽期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末叶,当时主要有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派。

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康令(H.Conring)、阿亨瓦尔(G.Achenwall)和斯廖采尔等。

他们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最初叫做“国势学”.我们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称为国势学派。

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因此又被称为记述学派。

这些记录记载着关于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居民职业以及资源财产等事项,几乎完全偏重于质的解释,而忽视了量的分析。

国势学派又可称为记述学派和历史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约翰·格朗特(J.Graunt)和威廉·配第(WilliamPetty)。

约翰·格朗特注意到在非瘟疫时期,一个大城市每年的死亡率有统计规律,而且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为1.08,即每生13个女孩就有14个男孩。

约翰·格朗特估计出了6岁之前儿童的死亡率,并相当合理地估计出了母亲的死亡率为1.5%。

由于他应用过去的记录预测未来事件,因而被认为是统计分析的先驱。

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运用数字、重量、尺度和数量对比分析的方法,为统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还认为需要建立中央统计部来利用人口统计学的知识。

政治算术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统计核算的初创阶段,它只能从简单的、粗略的算术方法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和比较。

(二)近代期

社会统计学的近代期指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这时期的统计学主要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凯特勒(A.Quetelet),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法国的古典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由于把概率论引进统计学,使社会随机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高了准确性。

2.社会统计学派

由德国大学教授克尼斯(K.G.A.Knies)首创,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格尔(C.L.E.Engel)和梅尔(G.V.Magr)。

他们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研究方法为大量观察法。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比利时工人家庭的生活费》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法则”,1857年,恩格尔根据“家庭收入越多,则饮食费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百分比越小;家庭收入越少,则饮食费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百分比越大”这一法则,引申出“恩格尔系数”,以此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

这一标准今天仍被人们广泛使用。

(三)现代期

统计学的现代期为20世纪初到现在。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数理统计学发展的主流从描述统计学转向推断统计学。

如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统计学教科书中主要描述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图示和资料的分析等,后来逐步增加概率论和推断统计的内容。

直到20世纪30年代,费希尔(R.A.Fish)的推断统计学才促使数理统计进入现代范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统计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日益明确。

1900年美国统计学家马约·史密斯发表了《统计学和社会学》,他认为“统计学是使用特殊方法的社会学的一个部门,只有利用特殊方法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他解释说:

“所谓特殊方法,即是用大量观察法解释社会生活问题。

通过大量事例的数量观察,可以概括出有关人类社会的系统知识。

"1920年,另一位美国统计学家史特威·恰平出版了《实地调查与社会研究》,还著有《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提出“统计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科学”的论点。

这表明,现代社会统计学不但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方法论,而且它同社会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一种狭义上的社会统计学逐步为人们所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统计学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实践意义都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经济发展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犯罪率和离婚率上升、失业和贫困加剧等。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反而带来了政治的不稳定、社会动荡和国内的贫富差距。

这一切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发展,经济高涨不等于社会进步,经济效益好不等于社会效益好。

这就要求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应用社会调查和各种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更全面的事实来描述、分析、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监测社会发展和采取相应措施,达到统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掀起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社会指标运动”.1966年美国的雷蒙-布埃尔提出用社会指标的方法解决社会分析和社会规划的基本理论,他的《社会指标》一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指标运动”是社会学思潮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使社会学和社会统计学在宏观研究方面进了一大步。

三、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统计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有其质和量两方面。

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不能不了解它在数量上的表现,这就决定了存在于社会学和社会统计学之间的内部联系。

社会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一般原理,对社会各种静态结构与动态趋势进行定量描述或推断的一种专门方法与技术。

人们既用它来分析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象,也用它来估计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而言是指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但由于客观需要和具体任务的不同,社会统计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它们的研究对象范围是不同的。

广义的社会统计学,在我国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在中断30多年之后恢复并重建,由此产生了“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独立出来”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独立出来的社会统计学便是狭义的社会统计学。

(二)社会统计学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独立出来,造成了社会统计学与经济统计学相并列的格局。

那么狭义的社会统计学同经济统计学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从理论上讲,社会统计学与经济统计学都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从实际上看,它们所司的领域、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和方法,都各具特点。

就研究对象而言,经济统计主要是从研究和反映生产力关系方面去认识社会;社会统计则主要是从研究和反映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方面去认识社会。

就研究内容而言,经济统计侧重于研究和反映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经常使用度量衡单位、货币单位和劳动时间单位等;社会统计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但在社会研究的许多领域,经常需要对人们的态度、观念、行为进行度量,测量这些社会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尺度,只能以近似估算或词语表达等方式来代替。

就调查方法而言,在经济统计中,由于其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较常用,特别是统计报表这种调查组织形式,可以定期取得系统的资料;在社会统计中,由于其研究对象(如社会行为等)所具有的特征,抽样调查更为常用。

即便是经济统计和社会统计都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前者常常重视抽样推断的方法,以达到从部分到全体的认识,后者则常常是先依据社会研究的目的建立假设,然后再应用抽样法来检证假设是否成立。

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社会统计学最常见的概念包括总体和样本、变量和变量值、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等。

一、总体和样本

(一)总体和总体元素

总体是社会统计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全部被研究的元素或单位。

在社会调查中,总体元素可以是人、户、社区、学校、医院、公司、城市等。

总体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同质性

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元素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

2.大量性

即总体是由许多元素所组成的。

3.差异性

即总体的各个元素之间,除了必须在某一方面有共性之外。

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社会统计研究的基础。

显然,总体是由元素及其范围共同定义的。

进行社会调查必须首先明确总体,也就是要明确总体元素及其范围。

总体范围的确定有时比较容易。

例如,要调查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则全市所有人口就是总体,每一个人就是元素,总体的范围很清楚。

但有些场合总体范围的确定则比较困难,例如,想要了解人们每天的上网时间就比较复杂,因为上网的人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人经常上网,有的人则偶尔上网,年龄上的差别也很大,是否都应列入总体?

事实上,总体范围的确定十分复杂。

(二)目标总体和调查总体

理想的总体是无一遗漏地包括总体的所有元素,称为目标总体。

这种理想的总体在现实中只是概念性的。

实际调查最终界定的总体称为调查总体。

现实中,我们总是希望调查总体等于或非常接近目标总体,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二者的差异总是存在的。

例如,在某些边远山区收集数据很困难而且费用很高,这导致目标总体中的某些元素不能进入调查总体。

定义总体的一种有益做法是,先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定义一个理想的总体,即目标总体。

然后,这种定义常常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限制而加以修订,形成调查总体。

【例1-1】目标总体和调查总体之间的差别。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调查。

目标总体:

中国2007年12月31日的非农业城镇人口。

调查总体:

2007年12月31日户籍在城市或者在县政府所在的城关镇家庭户中非农业常住人口,包括单身家庭,但是不包括登记在集体户的单身人员,也不包括流动人口以及在非县政府所在镇居住的个人或家庭。

将这些人员排除在外的理由是:

所调查问题并不适合调查那些住在集体户中的人员;流动人口由于其没有常住家庭登记证明,因而很难识别;调查非县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家庭(它们的数目相对少)费用很高。

(三)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是总体的一个被选中的部分,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元素作为样本,目的是要根据样本提供的有关信息去推断总体的特征。

例如,我们从全市随机抽取了20个社区,这20个社区就构成了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为20。

根据这20个社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去推断全市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

样本是社会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样本既然是从总体中以某种方式抽取的,它们就具有与总体同质的数量特征。

但对于目标总体来说,由于每次抽取样本时的客观条件有所不同,因此得到的样本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样本具有随机性。

随机样本是指一个合适的、能够估计总体的样本,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样本,那么对于总体的判断困难导致错误的结论。

某一项政策出台前的民意测验表明,有53%的人赞成。

如果样本选择正确,这个赞成比例将和整个居民中的比例大致相同。

如果调查者只对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提问,那么将可能产生有偏的样本。

无论对于总体还是样本,社会统计中通常使用平均数和标准差等这样一些量进行描述。

它们被用于描述总体特征时,称为总体参数;用于描述样本特征时,称为样本统计量。

例如,我们从全市共抽取了20个社区,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2平方米(),全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X是未知的。

这里,是这个容量为20的社区样本的特征,是样本统计量;X为该市所有社区组成的总体的特征,是总体参数。

二、变量和变量值

变量是说明事物某种特征的概念,是我们给事物所起的名字。

例如,“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湿地面积”、“国土面积”等都是变量。

变量可以取两个或更多个可能值,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观察值或统计数据。

例如,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可以是604.1万人、679.5万人等,这些数字就是变量值。

一些变量和变量值的例子,如表1-1所示。

表1-1变量与变量值变量变量值性别男,女宗教信仰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其他态度反对、弃权、赞成失业率0.0,…,3.2%子女数0,1,2,3,…贫困程度绝对贫困,温饱,小康,富裕,最富裕比赛名次第一,第二,第三,……变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变量按照所表现事物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变量。

(一)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是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如“性别”就是一个分类变量,其变量值表现为“男”或“女”;“宗教信仰”也是一个分类变量,其变量值表现为“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

分类变量的变量值用文字表示,任意两个变量值或者相同,或者不同,变量值不能够被排序,一个变量值并不比另一个多什么。

(二)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次序变量)是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如“社会地位”就是个顺序变量,其变量值可以表现为“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下层阶级”;“受教育程度”也是一个顺序变量,其变量值可以表现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是一个顺序变量,其变量值可以表现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等。

顺序变量的值是有序的。

不仅人们的看法可以被认为不同,而且某些个体或组比其他个体或组的满意度更强烈。

顺序变量的变量值也用文字表示,但它比分类变量复杂,对于顺序变量,我们对变量的值进行排序,即不仅仅是一个值和另一个值不同,而且一个值比另一个值是多还是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顺序变量我们并不知道一个值比另一个值多多少或者少多少。

例如,对于态度变量,我们不知道持赞成观点的人与弃权观点的人的差异是否和持反对观点的人与弃权观点的人的差异相同。

(三)数值变量

数值变量是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如“家庭子女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年龄”、“时间”等都是数值变量。

数值变量有测量单位,我们可以说出一个值比另一个值大多少或小多少。

数值变量按照取值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离散变量的变量值可以一一列举,两个取值之间不能无限分割,一般只能取整数,如家庭子女数、设备数、影剧院数等。

离散变量的取值一般只能用计数的方法得到。

连续变量的变量值无法一一列举,两个取值之间可以无限分割,即可以取一定区间内的任意实数,如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

连续变量的取值要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

我们可以把数值变量转换成分类变量或顺序变量,但反过来却不行。

例如,收入水平可以转换成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的顺序变量。

但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却不能变成数值型的收入水平,除非有精确的收入信息作为转换的基础。

三、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由于社会现象总体是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整体,社会统计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全面衡量社会发展状况,反映总体的特征,就只能依赖于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以反映其全貌,说明社会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因果关系、平衡关系等。

(一)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在国外

从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曾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实践证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了不协调,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由此人们深刻地认识到:

“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文明进步。

”为寻求协调发展之路,必须建立一种能反映协调发展的社会指标体系。

例如,英格尔斯提出的社会现代化指标就很有代表性,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识字人口的比重、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个方面。

此外,国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如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埃恩蒂斯选择36个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联合国开发署用平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3个指标组成“人文发展指数”;美国海外开发署莫里斯博士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人识字率3个指标组成“生活质量指数”等。

世界银行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国家财富新标准,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

再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每年公布一次的《洛桑报告》,在衡量国际竞争力方面非常有影响。

从1980-2000年,该指标体系将决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分解为八个方面:

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从2001年度起,《洛桑报告》对沿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改动,将原来的八大要素归并成四大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

(二)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在中国

1.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

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一年一度联合发布中国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选择了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6类指标包括社会结构指数、人口素质指数、经济效益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秩序指数和社会稳定指数。

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

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北京的和谐指数全国第一。

2.城市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4月29日,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发布文明指数的城市。

深圳的“城市文明指数评指标体系”包括关爱指数、幸福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7个一级指标和绿化覆盖率等75个二级指标。

其中的“幸福指数”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寿命等9个指数。

第一章概述社会统计学与实务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指数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

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概念的是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组成的“国民幸福指数”。

追求该指数最大化是不丹政府最高的发展目标。

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高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却很幸福。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3.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2005年,北京市统计局进行了和谐社会指数课题的研究,探索建立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展情况,目的主要是反映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主导作用,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指数编制依据党和政府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论述,同时,借鉴社会学的“社会安全阀”理念,以此指导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设。

“社会安全阀理论”强调政府及社会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上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保持开放、有序、灵活、包容的状态。

以问卷调查取得数据。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三个大类:

一是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二是反映社会主体主观诉求的指标;三是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的指标。

其中第一、三大类均为客观指标,共包括8个亚类20个指标;第二类是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数据。

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每个亚类又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指标。

在社会冲突客观现状大类中分为贫富差距、社会安定和环境资源三个亚类。

其中贫富差距又细化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和城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三个指标。

社会安定细化为刑事案件立案数、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生产安全死亡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四个指标。

环境资源细化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万元GDP能耗和环保投资指数三个指标。

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大类中,设有社会保障、舆情反映、民主法治、社会应急、社区控制共五个亚类。

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享受低保人群占社会救济对象比重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本市借读人数四个指标。

舆情反映则是信访部门接待集体访批次指标。

民主法治细分为村委会选举选民参选率和万人拥有警察数。

社会应急细分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和交通拥堵报警数量。

社区控制具体为万人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

主观感受调查作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观指标,北京受到以往年度调查空缺的影响,尚未参与最终指数的计算。

作为最终验证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结果的客观性,民意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北京市统计局开展了以“国民主观幸福感”为主题的民意调查,旨在考察市民对北京市和谐社会的认可度。

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和谐社会的认同感比较客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大多数市民对北京有较强的归属感。

社会主体的主观诉求大类细分为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相对剥夺感、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幸福感、社区归属感六个指标。

在2006年发布的指数中,有46.9%的被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