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390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docx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

  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厘米、米的认识

  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

”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

学生:

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几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今天穿得都很漂亮,那么你的衣服是在商场买的

  还是在衣服店里做的?

在以前衣服多数是做的。

(出示阿福的图片)看这位先生

  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轻轻地打开课本75页,按顺序认真地看图。

(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老师在学生看图时给以指导)

  师:

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指生)当这个同学讲的时候,咱比比哪位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师:

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

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

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师傅量师傅做才行

  师:

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

(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生:

(3)用尺子量一量。

师:

哎,这个主意不错。

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

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

小竖线:

师:

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

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

  学生找不到的: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

cm表示厘米,(板书:

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

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猜1厘米长:

  师:

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

比划

  说

  (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

  (4)找直尺上的

  师:

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

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

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

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

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

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想起来了吗?

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

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短、小、又短又小)你用的词真好。

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生活举例:

  

(1)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比如:

(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

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

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

(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

那组有补充?

(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师:

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师小结:

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的更多。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

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2厘米)

  师:

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

从0到4的长度!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有4个大格。

  师:

有不同的找法吗?

  或问:

(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生:

从1到5的长;

  生2:

从2到6的长……

  生:

都有4个大格;都有4个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

  师:

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

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

比比谁的眼力好。

  生:

5厘米、7厘米、……

  师:

到底多长呢?

怎么办?

  生:

用尺子量一量(6厘米)。

  师:

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

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2、小组活动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留作机动题,时间充足就坐此题)

  3、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

你的一拃有多长呢?

用直尺测量一下。

(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生:

13厘米、14厘米、11厘米。

  师:

看来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4、估测、测量老师的一拃:

  师:

估一估老师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师:

到底有多长呢?

谁上来测量一下?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它是怎样测量的。

  师:

告诉大家大拇指指谁?

中指指谁?

告诉大家是几厘米?

谢谢你正确的测量出了老师的一拃。

  师:

看你估计的和测量的结果怎样?

  师:

差不多:

你们的估测本领真强。

  五、总结评价:

  师: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

厘米的认识。

  师:

对,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用其它单位吗?

我们下节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该情境图是“阿福做上衣”故事的发展。

讲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作长袍的情境。

故事大意是:

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长袍长1米,徒弟看到尺子是100厘米,于是产生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

”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

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米是什么?

1米有多长?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

“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

  请大家合作:

量出1米的长度

  2、

  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

  讨论:

1米=100厘米

  3、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并与同伴交流。

  4、

  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

  指名学生估测:

教室的长度

  黑板的长度

  课桌的长度

  凳子的长度

  2、

  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

  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断尺:

“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投沙包并作好标记(测量投沙包的长度)

  2、交流测量方法,汇报结果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补充练习

  、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2、你知道黑板的长吗?

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3、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统计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学构想]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组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性,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自觉想到可以用统计方法加以解决,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注意启发学生对各种收集方法进行比较,加强对画“整”字法的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计划]

  2课时

  信息窗——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

  书81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小组长调查小组每个人的鞋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做一次小小采购员,让你来负责买我们班同学的鞋子,同学们有信心做好吗?

  那么你首先该知道些什么呢?

(鞋号)

  对,鞋号也叫鞋码,课前老师已经让小组长调查了你们每个人的鞋码。

小组长都记好了吗?

  二、新课

  、

  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

你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

  2、生:

把每个鞋号都念一念,在纸上记下来。

  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好吗?

  板书:

我们的鞋码

  3、那怎么来记录呢?

  )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2)想好了吗?

来,小组长把你们组记录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3)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记起来又快又准?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4)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5)小组长把桌子上的记录纸条发给每个人一张。

都准备好了吗?

  老师也来统计,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听的认真,记得仔细,一个鞋号也没记错。

  (师生统计)

  6)记好了吗?

顺便把每种鞋号有多少人穿数一数,写下来。

  7)谁来给大家介绍你是怎么记录的?

(指生答)

  8)大家觉得这种记法怎么样?

  9)他记录的每种鞋号的人数对吗?

不对的赶紧改过来。

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老师把不同的记录方法各选一种贴在黑板上)

  0)老师也有一种好的方法,想知道吗?

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老师统计的方法),“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

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

好在哪?

  1)老师这种记法不但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的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1个的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的看到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

你知道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指生答

  2)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

一个小各代表一个人。

  3)对,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

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填好。

  (学生完成统计图、统计表)

  4)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展示)

  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5、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这就是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作业设置:

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板书设计:

我们的鞋码

  统计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8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会用多种方式统计信息,熟练条形统计图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

  掷硬币50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同学们,你们玩过掷硬币的游戏吗?

你留意过吗?

掷硬币的时候,是正面向上的次数多,还是背面向上的次数多?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你手中的硬币抛掷50次,记录每次抛掷的结果,看看结果如何。

  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

(学生自由回答)

  好,我们有这么多办法,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实验吧。

  学生活动,教试巡视。

  有结果了吗?

  指生汇报实验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掷硬币的结果,有的正面向上的次数多,有的背面向上的次数多,但差别不大。

而且,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多,这种差别越来越小。

  你知道吗,如果继续抛下去,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次数的差别会更小。

  2、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摞方块的游戏,注意一边摞,以便记录下你每一次摞的块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动物园里真热闹,都有什么动物阿?

  快快来统计一下,每种动物都有多少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在书包里,我们的好朋友也很多,你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统计你书包里课本、练习本、文具的数量,并把它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统计结果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谈话引入:

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

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

(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

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

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

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

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

(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

  坐飞天轮的

  坐龙船的

  跳蹦蹦床的

  开电瓶车的

  人数

  23

  6

  5

  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

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

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

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应该怎样列式?

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

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6+15

  23-4

  6+15+4

  23-15-4

  23+15-16

  23-(15+4)

  6+4

  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数的组成:

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

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

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方法——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