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881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灾害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灾害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灾害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灾害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篇.docx

《自然灾害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篇.docx

自然灾害篇

自然灾害篇

 

第五章自然灾害篇

第一讲正确认识台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对比识记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原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御。

2.学会分析当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原因及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对寒潮、台风等正反两方面分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看待问题。

2.通过本节课学习,树立学生“防灾、抗灾”意识,提高应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三、教学难点

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了解到大气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同时通过大气运动,大气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一些影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

[讲授新课]

(投影资料)

据联合国公布,1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在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500亿~60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万~2万人)的40%。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气象灾害的严重性,而且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

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的概念(板书)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二、主要气象灾害(板书)

(一)台风(板书)

(投影材料)

199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报导摘要:

1990年第十二号台风,从8月20日至22日,前后三次登陆福建,使福建全省连降暴雨,沿海一带泛滥成灾。

全省各大小河流都超过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大中小型水库全部溢洪。

造成全省200多万亩农田被淹,9000多处水利工程被洪水冲毁,5000多间民房在暴雨中倒塌,44人在风灾水灾中死亡,受灾人口达4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

福建人民全力抗洪救灾,力争把洪灾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设问)台风为什么会造成灾害?

台风造成的灾害多出现在我国哪些省区?

请大家首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台风的时空分布(板书)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以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也频受台风之灾。

那么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请大家读图4.19。

2.台风的形成和结构(板书)

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很低),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这里的气流运动情况使它成为狂风暴雨包围中的一块静地,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其直径一般在30~50千米左右。

台风眼附近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狂风暴雨。

台风警报中的说法,道理在此。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不同强度分成四级,请大家读表“4.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因此台风能带来危害,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台风的危害。

3.台风的危害(板书)

首先播放台风录像节目,然后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台风的危害性,强调指出,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其具体表现为:

10级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而台风有12级或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

强风会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瞬息之间使农田、村镇变成一片汪洋泽国。

特大风暴潮更会产生毁灭性灾害。

严重的风暴潮,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能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由于受台风灾害的主要是沿海经济发达和人口集中地区,所以台风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对此,世界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对台风进行监测、防御。

4.台风的防御(板书)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一些对台风的监测手段,除常规的气象观测外,还有布设在沿海地区的测台雷达网和卫星探测资料,大大提高了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读图4.20“1990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的第15号台风的卫星图像”。

从中既可看到台风中心的位置(照片上的台风眼清晰可见)、移动的路径和登陆的地点,又能直观地看到卫星云图在台风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读图时,指导学生将卫星云图上的号码与中间台风路线图上的号码对照分析。

(投影材料)

1986年7号台风在登陆广东前三天,中央气象台便发布了准确警报。

广东三防指挥部通知并招回在南海北部和广东沿海作业的上千条渔船,数千渔民避免了覆顶之灾,使海上未死一人。

1989年8号台风,由于在台风登陆前三天,连续发布了警报和紧急警报,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防御措施,海上未死一人,经济损失也明显减轻。

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台风有过也有功。

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

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洪涝和干旱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雨洪涝。

(二)暴雨洪涝(板书)

(出示胶片)

据统计,1950~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灾害的农田面积有800多万公顷,1991年5~7月,江淮地区出现严重的暴雨洪涝。

苏、皖、湘三省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亿元,受灾面积2000万公顷,死亡1100多人。

播放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的录像。

同学们,以上资料和录像中,大家可以看出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它使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那么洪涝灾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暴雨是形成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板书)在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表4.6)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暴雨的形成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板书)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以上条件,教师做适当点拨讲解)。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在抗御和减轻水旱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具体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3.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板书)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

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防洪则需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教师适当举例)。

与暴雨洪涝相反的现象是干旱,干旱也是危害人类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

(三)干旱(板书)

(出示胶片材料)

1968年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非洲严重的干旱,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1988年北美大范围的干旱,使美国粮食减产27%。

根据1960~199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受旱农田面积约为2085万公顷,占全国各种气象灾害面积的62%。

播放有关干旱的录像节目。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可见,干旱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

请学生读课本内容。

课后大家调查一下,当地采取了哪些抗御干旱灾害的措施。

播放2001年春节前后,内蒙古雪灾的录像,指出寒潮是内蒙古雪灾的直接原因,从而引出寒潮这个问题:

(四)寒潮(板书)

1.寒潮的概念(板书)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资料。

(出示胶片)

1983年4月25~30日,受强寒潮影响,我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遭受雪灾、风灾、雹灾、冻灾,造成40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房屋400多万间,死亡15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从以上材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寒潮危害。

2.寒潮的危害(板书)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

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总的来说,寒潮是灾害性天气。

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贡献,每当寒潮侵袭,常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有时暴风雪同时来临,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也十分有利。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防御寒潮。

3.寒潮的防御(板书)

就目前来说,对寒潮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列表比较几种气象灾害的情况:

几种气象灾害的比较

第二讲中学生认识地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3.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二、教学过程:

一、正确认识地震

讲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况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二、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

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

2、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

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

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

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

2、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

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

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三)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三、学生交流了解的防震知识

四、教师小结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

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

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

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

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

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

震中距:

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区: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

(学生汇报)

大地震:

震级M≥7级的地震强震:

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

4.5<M<6有感地震:

3≤M≤4.5

弱震:

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