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734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附件3:

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7-201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香蕉是仅次于柑桔类的世界第二大水果,鲜果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全球水果之冠。

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地区)种植香蕉,主要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香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民的主要食粮。

香蕉是我国第四大水果,热区的第一大水果,香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热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面积、产量稳步增长。

从1996年以来,香蕉面积、产量均呈增长势头。

2005年(不含台湾)香蕉收获面积28.73万公顷,产量达681.21万吨,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74.66%、135.78%,居世界第六和第三位。

2005年,我国香蕉种植业总产值112.58亿元人民币,占热带、亚热带水果总产值的27.85%。

2、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我国香蕉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云南等华南省区,2005年,上述5省区的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9%和98%,其中广东占45%、48%,广西占22%、20%,海南占13%、13%,福建占10%、12%。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一是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国香蕉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二是种苗生产工厂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组培技术,培育出品种优良,无病毒、生长整齐的香蕉试管苗代替了传统的吸芽苗,使我国香蕉种植材料上进行了一次大革新,种苗生产基本实现了工厂化。

三是供果期延长,实现周年生产。

夏秋蕉,又生产冬春蕉、春夏蕉、秋冬蕉,使我国香蕉实现周年生产。

四是先进的栽培技术广泛使用。

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抗风栽培、抗寒栽培、梳果套袋等先进的栽培技术已经在香蕉主产区广泛使用。

五是采收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施明显改善。

在香蕉产业升级行动的示范带动下,从采收到包装实现流水线作业,香蕉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高。

一是生产规模化。

专业户、企业经营的规模化生产已占全国面积的30%。

二是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三是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高。

2003年以来,在国内市场消费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国产香蕉成功地抵御了进口香蕉的冲击,进口量逐年下降,每年还有部分香蕉出口南韩、日本、俄罗斯,出口量逐年上升(见表1)。

表12000-2005年我国香蕉进出口情况

年度

出口额(万元)

出口量(吨)

进口额(万元)

进口量(吨)

2003

5,645

19,861

77,441

421,246

2004

5,356

23,422

77,463

380,933

2005

6,062

23,550

80,879

355,698

(数据来源:

FAOSTAT)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香蕉产业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香蕉象甲、线虫、烂头病的为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发现的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对香蕉产业构成毁灭性威胁。

同时,随着病虫害为害日益严重,防治过程中必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环境和产品受污染,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2、标准化栽培普及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香蕉生产主体仍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投入不足,设施简陋,掌握标准化栽培技术能力低。

主要表现为防风林建设不重视,灌溉设施建设滞后,采收设施和技术落后,精确施肥和高效病虫害防治技术差。

而我国香蕉主产区地处沿海边锤、热带北缘,每年的寒害、风害、季节性干旱都给香蕉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集成度不高。

一是后备品种缺乏,种质创新不足。

二是技术集成度不高,各单项技术之间的集成配套研究很欠缺,未形成综合生产体系,影响了各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4、产业组织化程度仍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一是我国香蕉产业的总体规模不小,但单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主体仍是分散的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香蕉合作社、合作组、营销协会等的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协会组织。

三是我国香蕉产业还未形成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品牌,与国外香蕉大企业相比,我国香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很弱。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香蕉有99%在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香蕉的良好发展主要靠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

从消费范围来看,由于交通运输、保鲜设施的改善,香蕉由10年前只在大中城市销售的高端产品变为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的大众消费水果。

从消费层次和结构来看,我国香蕉已形成高、中、低档多层次消费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从消费量来看,我国的香蕉消费量在逐年提高,2000年消费量约为573万吨,而2004年增加到了66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香蕉消费群体还将不断扩大,人均消费量也会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年人均香蕉消费量约5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1公斤,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达13.8公斤,因此仍有较大的国内需求潜力。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香蕉是世界贸易量最大的水果,2004年世界香蕉出口量为1593.89万吨,进口量为1487.29万吨,贸易额129.41亿美元,其中出口51.76亿美元,进口77.65亿美元。

世界香蕉进出口贸易量1995-2004年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89%和1.75%。

未来世界香蕉贸易将保持低速增长。

我国香蕉起步较晚,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将是我国香蕉近几年的目标市场。

(二)竞争力分析

1、品质优势。

我国香蕉产区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蕉果实的品质发育,因此我国香蕉风味浓郁,糖度高,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消费者对果品内在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香蕉的品质优势将更加明显。

世界香蕉主要出口国是菲律宾和南美国家,这些地区常年气温较高,虽有利于香蕉生长,外观也好,但香蕉生长周期短,不利于香蕉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所以内在品质和风味较差。

随着采收和包装贮运技术的改进,香蕉外观改善,品质优良的我国香蕉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将会有所提高。

2、区位优势。

我国香蕉产地多位于华南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水陆交通发达,由于背靠国内大市场,与进口香蕉相比,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且距离新兴市场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港澳较近,有利于开拓周边国家市场。

3、成本价格分析。

我国香蕉的生产成本较低,平均生产成本约600-1000元/吨,目前出园价在1000-4000元/吨,平均为1600-3200元/吨,在国内市场有可观的利润空间。

我国进口香蕉的平均到岸价为245美元/吨,与我国平均出园价(折合成美元为200-400美元/吨)基本相当,我国香蕉抵卸进口能力较弱,香蕉淡季将给进口蕉提供机会。

我国香蕉平均出口离岸价为405美元/吨,世界市场进口香蕉的平均到岸价是522美元/吨,差价不多,如果加上关税、运输、保险等费用,我国香蕉出口欧美不具优势,但出口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4、产业基础好。

香蕉是华南四大名果之一,适宜栽种区域广,产业效益高。

热区农民种香蕉积极性高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位居世界第三的产量规模,产业组织化程度也是我国南方水果中最高的,栽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单产达26.14吨/公顷,远远超过16吨/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香蕉已成为我国南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基础良好。

5、政府重视。

国家农业部把香蕉产业升级作为“十五”、“十一五”重点工作。

在两年多时间,就实施10多个香蕉示范点,提升香蕉产业水平。

在几乎所有的香蕉主产区,当地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都把香蕉作为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来抓。

从副省长、农业厅长、县长、乡镇长等各级领导非常重视香蕉的生产与发展,积极带领群众跑市场、引品种、抓技术,形成良好的香蕉生产氛围。

(三)主导产口与市场定位

1、主导产品。

我国香蕉鲜果价格较高,利润空间较大,优势区域以鲜食香蕉为主导产品,适当发展香蕉加工业。

解决旺季的生产过剩和残次果的出路,以减轻鲜果市场压力,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2、市场定位。

我国香蕉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优势区域内企业规模生产的香蕉要争取占领国内的高档香蕉市场,以减少香蕉进口数量。

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香港等周边国家市场。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我国香蕉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通过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使品种、产期分布更加合理;通过标准化技术集成与推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与外观,提高商品率;通过产业组织化建设,提升整个香蕉产业水平,力争在5-10年内,使我国香蕉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发展目标

通过5-10年的建设,使我国香蕉生产大部分向优势区域集中,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公顷,总产量达到820万吨;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34万公顷,总产量达到965万吨。

国产香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95%以上,特别要争取占领国内的高档香蕉市场,使进口香蕉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5%;扩大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港澳等市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香蕉协会、合作社、企业联盟等产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大多数蕉农都与某一组织建立联系,在优势区域内香蕉产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经济基础。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1、温度条件:

影响香蕉生长的生态因子主要有温、光、水、风、地力、坡度、病虫害等,其中,温度是香蕉区域布局的决定因素,因此,本规划把温度作为主要依据。

香蕉优势区域必须达到的温度指标为年均温≥20℃,≥10℃年积温≥6500小时,最低月平均温≥12.5℃,极端最低温≥0℃。

2、产业发展基础:

优势区域内香蕉产业应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包括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技术水平、健全的运销体系,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潜力:

近几年优势区域内香蕉种植面积、单产水平、销售价格、市场占有率、农民种植香蕉积极性均呈增长趋势。

土地资源丰富。

(二)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以上确定香蕉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海南全省、广东的粤西、珠三角、粤东、福建的闽南、广西的桂南、桂西南、云南的滇南可列为我国香蕉优势区域。

结合各香蕉产区的温度因素、台风影响、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可划分为四个香蕉优势区域:

海南-雷州半岛、粤西-桂南、珠三角-粤东-闽南和桂西南-滇南优势区域(见图6)。

图6我国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图

1、海南-雷州半岛香蕉优势区

(1)区域范围及基本情况:

该区包括海南全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

区域年均温23.1-25.5℃,≥10℃年积温≥7600℃,一月均温15.6-20.9℃,极端最低温≥2℃,2005年香蕉实有面积5.91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5.34万公顷,总产量156.56万吨,单产29.32吨/公顷。

(2)综合评价:

本区域发展香蕉生产气候条件优越,热量充足,光照好,降雨量丰富,冬春气温高,几无霜冻,土地平整,易成片开发,是生产香蕉的最佳区域。

企业的规模种植比例高,标准化生产和无伤采收技术示范起步较早,单产与质量水平高;率先成立省级香蕉协会及农民合作社,产业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离北方国内大市场较远,运费成本较高,易受台风影响,季节性干旱严重,香蕉枯萎病有加重趋势。

(3)主攻方向:

以生产春夏蕉(3-6月)为主,以巴西、威廉斯、巴贝多等高产优质品种种植为主,适当发展抗病品种宝岛蕉;加快节水灌溉、抗风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无伤采收(悬挂式运送索道)、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推广,适当增加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鲜果单产与质量,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知名品牌,主攻国内高端市场,扩大出口。

(4)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万公顷,单产31吨/公顷,鲜果总产达217万吨;2015年种植面积不再增加,单产32吨/公顷,鲜果总产达224万吨。

2010年和2015年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80%。

2、粤西-桂南香蕉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基本情况:

该区包括广东云浮、肇庆、阳江、茂名、湛江(除雷州半岛外),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

区域年均温21.6-22.3℃,≥10℃年积温≥6500-8000℃,一月均温12.8-14.4℃,极端最低温≥0-3℃,2005年香蕉实有面积9.30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8.48万公顷,总产量223.59万吨,单产26.37吨/公顷。

(2)综合评价:

该区发展香蕉生产气候条件较优越,热量与光照条件好,无霜期长;种植历史悠久,单产与质量水平较高;交通便利,运销体系较健全,标准化生产和无伤采收技术生产示范起步较早,产业基础较好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本区越冬条件较差,部分地区也易受台风影响。

(3)主攻方向:

以生产夏秋香蕉(8-11月)为主,推广巴西、威廉斯等高产优质品种种植。

加快节水灌溉、抗风栽培、抗寒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无伤采收(悬挂式运送索道)、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推广。

适当增加生产面积,进一步提高鲜果单产与质量,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知名品牌,主攻国内高端市场,扩大出口。

(4)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本香蕉带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单产28吨/公顷,鲜果总产达280万吨;2015年发展面积达到12万公顷,单产提高到30吨/公顷,鲜果总产达360万吨;2010年和2015年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70%。

3、珠三角-粤东-闽南香蕉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基本情况:

该区主要包括广东珠三角的广州、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粤东的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梅州;福建的漳州。

区域年均温20.8-21.3℃,≥10℃年积温≥6500~8000℃,一月均温12.7-13.2℃,极端最低温≥0-4℃,2005年香蕉实有面积8.38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7.96万公顷,总产量220.53万吨,单产27.70吨/公顷。

(2)综合评价:

本种植带热量与光照条件较好,无霜期较长,种植历史悠久,单产水平较高;交通便利,靠近北方市场。

但本种植带内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香蕉生产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工业污染愈来愈严重,大部分地区易受台风影响,且越冬条件较差。

(3)主攻方向:

以生产冬春香蕉(12-3月)为主,选择巴西、威廉斯、漳蕉8号等高产优质品种种植,适当发展抗病品种宝岛蕉;加强采收车、移动式采后商品化处理、节水灌溉、抗寒、抗风栽培等设施和技术的普及推广;调整巩固现有种植面积,以提高鲜果单产与外观质量为重点,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知名品牌,主攻国内中、高端市场,扩大出口。

(4)发展目标:

到2010年和2015年,种植面积调整巩固为8万公顷,单产分别达到29吨/公顷、30吨/公顷,鲜果产量分别达到232万吨、240万吨;2010年和2015年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分别占40%和60%。

4、桂西南-滇南香蕉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基本情况:

该区主要包括广西百色、崇左、右江河谷,云南的红河流域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金平、河口、景洪、勐腊等县(市)及思茅的孟连,临沧的勐定坝,保山的潞江坝。

区域年均温20.1-22.1℃,≥10℃年积温≥6500-7700℃,一月均温12.6-16.7℃,极端最低温≥0-5℃,2005年香蕉实有面积3.70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3.36万公顷,总产量48.49万吨,单产14.43吨/公顷。

(2)综合评价:

热量充足,光照好,降雨量丰富,不受台风影响,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

但标准化生产起步晚,单产与质量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利,生产成本高,社会经济条件较差。

正因为起步晚,危险性病害少,再加上由企业或农场种植经营的比例较大,因此增产与发展潜力较大。

(3)主攻方向:

以生产秋冬香蕉(11-2月份)为主。

选择巴西、威廉斯等高产优质品种种植,加强山地香蕉发展。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栽培与培训,加强采收车、移动式采后商品化处理、节水灌溉、抗寒栽培技术普及推广;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快速提高单产与质量,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知名品牌,主攻国内中、高端市场,扩大出口。

(4)发展目标:

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单产18吨/公顷,鲜果总产达90万吨;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7万公顷,单产20吨/公顷,鲜果总产达140万吨;2010年和2015年香蕉采后经商品化处理率分别占40%和60%。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

加大科技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一是加强后备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明确以矮杆、果皮厚、果指长、梳形好、单产高、抗性强的品种为引进和选育目标,特别是加强抗香蕉枯萎病种质的引进和培育;二是加强节水灌溉、精确施肥、抗风栽培、抗寒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技术综合集成研究及推广;三是加强无伤采收、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与推广。

(二)培植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大出口。

我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各省都培育了一些龙头企业。

如广西的大热门、金穗,海南的万钟、元合等,这些企业生产规模大,资金雄厚,其产品已具有抗衡进口香蕉的实力。

但可以看到,我国的龙头企业仍是以内销为主,出口量少。

要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

鼓励经济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走出国门,加强与南美、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探索建立境外香蕉生产经营基地,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通过资金扶持,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等手段,充分发挥省香蕉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户、农场职工、小企业主等联合、合股、合伙等多种合作形式,创新经营机制,发展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鼓励和引导这些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关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通过引导香蕉协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联盟,在自产自销、代购代销等销售的基础上,组建专业营销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

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等多种经济组织,通过担保贷款、分散经营、统一管理与销售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然后通过这些经济组织作为经营主体,通过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起利益与共的联合体,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设立香蕉产业风险基金,有效防范和抵御灾害。

香蕉最大的自然灾害是热带气旋。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香蕉保险新路子。

建立灵活多样、多险种、多结构的保险新机制,规避和化解香蕉生产风险,保障香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结合香蕉种植过程中遭遇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宜设立多种险种,供果农选择,建立化解香蕉种植风险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