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328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docx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

说明:

1、复习资料中有些题没有找到答案,为了保证可靠性,又不能随变弄个答案上去,所以有些题没有答案;

2、由于大家知识有限,所以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大家多留意!

3、参与制作的人有:

李庆兴、周应国、张衍林、刘骅标、曹磊、张丽华、申大军、陈兴隆、黄烨、周朝磊、严小亚、余朝贵、姚桃。

绪论:

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

)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10)、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即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工程性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7.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即工程地质问题.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

区域稳定性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与地下渗流相关的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4个方面

8.自然历史分析法:

以地质学和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

9.数学力学分析法:

在自然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运用数学、力学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量评价。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

地质分析为基础——地质模型——数学模型(理论经验公式等))带入有关参数进行计算。

10.模拟实验法:

对于条件复杂,求解困难的问题,按一定比例建立模型,依靠可比拟性推算工程地质作用或问题产生的机制、发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做出真确的评价。

11.工程地质分析法:

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类似的建筑物中的方法。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综合利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方法是基础。

12.工程地质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互制约的一些主要形式和问题。

13.工程地质学的任务: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是基本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是中心任务。

11、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岩土工程性质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1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6.自然历史分析法;2、数学力学方法;3、工程地质分析法;4、模拟实验法。

13、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1.自然历史分析方法:

经济,快速,简单,但是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地质评价的要求(定性研究,没有数量的概念)。

2.数学力学分析法:

可以定量评价。

在解决空间问题、非均匀、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时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只能用于大型或重要的建筑物(耗资巨大)。

3.工程地质分析法: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定性评价。

4.模拟实验法:

可用于光测弹性、塑性模拟实验及地下水渗流的电网络,能定量评价。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综合利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方法是基础。

14、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1、环境工程地质;2、矿山工程地质;3、地震工程地质;4、海洋工程地质

15通过课程学习说明如何才能学好工程地质学?

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个人心得体验是什么?

通过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课和课后认真复习。

通过学习掌握对各种工程地质作用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向老师请教;查看各种相关资料等。

找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自主分析。

第一章: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1、岩体:

通常把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岩石成分和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地应力状态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石。

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

,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呗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2、结构面:

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或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3、岩体结构:

是建造和改造两者综合作用的产物,指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特征。

4、结构面的连通率:

Kl=S1/S2;S1:

表示结构面固有的间距;S2:

表示结构面的平均间距。

5、浅表生作用:

指地质营力对地壳浅部或浅表的岩土体的改造作用。

第二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自重应力及构造应力

自重应力:

岩体在重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应力;构造应力:

地壳(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

2、变异应力:

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具体来说是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可统称为变异应力。

这类应力均是由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等方面发生变化应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

3残余应力:

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此即残余应力。

4、临界应变速率Cu:

岩体单位时间内发生的线应变或剪应变处于临界状态时,岩体中的应力可以达到或超过其长期强度。

岩体的应变速率CR大于临界应变速率C0时(此时CF必然大于C0),地壳岩体整个处于弹性状态,岩体及沿断裂带的应力积累均随形变发展而不断增加。

5、蓆状裂隙:

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6、凯塞尔效应:

受单向拉伸力作用的金属材料,只有当应力达到并超过材料所受过的最大先期应力时才会开始有明显的声发射现象出现,这就是著名的凯塞尔效应。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1、屈服强度:

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

2、残余强度: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

3、蠕变和松弛:

蠕变:

在应力恒定的情况下岩体变形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

松弛:

在变形恒定的情况下岩石内应力随时间而降低的过程。

4、超空隙水压力:

对于饱和土,孔隙中充满水,这些水在稳定状态时有一个平衡的压力,这是孔隙水压力。

当土体受到外力挤压,土中原有水压力也会上升,上升的这部分压力就是超孔隙水压力了。

5、累进性破坏:

岩石的蠕变阶段分为减速蠕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其中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后,岩石就会产生累进性破坏。

第四章: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1、活断层:

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2、活断层的错动速度:

该速度反映活断层的活动强弱,断层所在地区应变速率大小的重要参数,以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错动速率表示。

3、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断层两次突然错断之间的时间间隔。

4、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掌握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错动速率和活动周期,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一性,震源机制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了解活断层区内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基本原则;掌握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方法。

5、什么叫活断层,用什么来表征它的活动强度:

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为活断层;活断层的活动强度主要以其错动速率来判定。

6、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与地震有什么关系?

活断层具有两种基本活动方式,即粘滑或蠕滑,有些断层则兼具两种方式。

粘滑错动是间断性突然性发生的。

在一定时间段内断层的两盘就如同粘在一起(锁固起来),不产生或仅有极其微弱的相互错动,一旦应力达到锁固段的强度极限,较大幅度的相互错动就在瞬时之内突然发生,锁固期间积蓄起来的弹性应变能也就突然释放出来而发生较强地震。

这种瞬间发生的强烈错动间断的,周期性的发生,沿这种断层就有周期性的地震活动蠕稳(蠕)滑的错动是持续、平稳地发生的。

由于断层两盘岩体强度低,或由于断层带内有软弱充填物或有高孔隙水压力,在受力过程中就会持续不断的相互错动而不能锁固以积蓄应变能,这种方式活动的断层仅伴有小震或无地震活动。

实际上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既非绝对蠕滑也非绝对粘滑,而是二者兼而有之,再发震粘滑错动发生之前二者都有震前蠕滑。

7、活断层对建筑物主要有哪些影响?

其一是断层的地面错动及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其邻近的建筑物。

其次是活断层多伴有地震,而强烈地震又会使使建于活断层附近的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到损害。

8、按断层面位移的矢量与水平面关系,活断层分为哪几类?

按断层的主次关系分为哪几类?

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逆断层的断层面走向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水平面夹角一般小于45º,往往为20-40º。

正断层的断层面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呈锐角,与水平面夹角大于45º,一般为60-80º。

按断裂的主次关系又可将活断层分为主断层,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

9、什么叫活断层的错动速率?

如何获取该值?

该速度反映活断层的活动强弱,断层所在地区应变速率大小的重要参数,以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错动速率表示。

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多以地质地貌分析法和沿(跨)断层重复测量或仪器监测来测定。

对蠕滑段,可采用跨断层精密测量或伸缩仪定点仪器观测确定其错动速率。

而对于粘滑段,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利用断层间断发生的突然错动事件,即古地震事件。

通过地质地貌分析其留下地质或地貌的证据,判定古地震的次数、累积错动距、各事件的绝对年龄,求出活断层的错动速率。

10、什么叫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它只取决于哪些因素?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它?

.

断层两次突然错断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影响因素断裂平均错动速度和一次强震产生的位错量。

根据活动层的活动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影响方式。

对于粘滑,影响方式满足式Rs=D/S,其中(R)为地震重复周期,(S)为断裂平均错动速度,(D)为一次强震产生的位错量;如果构造应变的释放是粘滑、蠕滑兼而有之,则Rs=D/(D一C),式中C为平均年蠕滑速率。

其他字母与上式相同。

11、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断层位移往往伴有小地震,密集地震台网可以精确测定小震震中沿断层线分布,是判定断层活动的可靠标志。

有些间断活动的断层,在其非活动期,断层线两侧既无相对位移,沿断层也无小地震产生。

但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在断层线上的某一点会发生较强地震,有时还伴以位移达几米的地表错断。

这类断层可从历史上地震和断层错动记录或从过去的强震震中沿断层分布取得其活动标志。

判定断层活动性主要还是要依靠地质标志,即断层近期活动在最新沉积层中、在断层物质中或在地形地貌上留下来的证据。

12、简述活断层的研究方法

采用与地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来对各断层的新活动性及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

这类数值模拟研究的实质,是将某些区域或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这一地质过程看作为一个力学作用过程,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描述。

它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以深入的地质原型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一些点上的已知信息的反拟合来推求面上的未知信息,包括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和量级,应力—形变场的特征和应力场、形变场和应变能密度分布等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发展演化趋势,取得一些必要的定量关系或数据,为断层新活动性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量化评价提供依据。

13、简述活断层的建筑原则

如果必须在有活断层的强烈地震区修建建筑物,必须在场址选择、建筑物类型选择和结构设计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可取。

对于规划选场,要对几个相互比较的场址进行断层相对活动性评价,其中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时期新的断层,尽可能避开主断层带;建筑物类型选择,若证实场地中有活断层穿过,或场地位于活动的逆、正断层上盘有可能产生分支及次级错断,则应选择在错动下不致破坏的建筑物型式。

建筑物结构设计,以土坝结构设计为例,应注意保证错动后不残存深大开口裂缝、能安全控制大的渗流量。

14、根据活断层的位移矢量和水平面的关系,活断层分为哪些?

它们的构造应力状态、几何特征和运动特征各是什么?

各类活断层与地址的关系如何?

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的构造应力状态为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地表出露线平直,表现为极窄的直线形断崖;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逆断层:

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最小主应力近于垂直;该类断层常由一组产状相近的次级逆断层叠瓦状组合而成,上盘有牵引褶皱、弯曲褶皱等变形;断层面两侧的点之间的距离总是由于位移而缩短。

上盘除上升外还往往伴以多个分支或次级断层的错动。

正断层的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在错动过程中,垂直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

伴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变形(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下降盘。

15、中国活断层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我国的活断层一般均为板块内部断层,活动速率要小得多,且错动速率大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第一:

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个NWW-NW向的长大弧形断裂,主要为逆走滑-走滑断层,其走滑速率由南向北有所减少;第二:

活动逆冲断层主要分布至于我国西部;第三:

现代活动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

16、17、18、19分别与11、12、13、4题一样,不予赘述。

20、试述活断层的基本性质

活断层在全新世期间的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

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活动强度随时间有较大的变化,一时活动强烈一时则活动微弱,因此突然错动事件在某一时间段就显得十分密集而在另一时间段则相对稀疏得多。

似乎是这些事件群集发生在其一时间段内。

在空间上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大地构造区内断层活动强度显著不同;同一断层的不同分支或不同段也有显著差异。

21、试以一类工程为例说明如何避免或减轻活断层对建筑物的危害

本体结合地13题,以土坝等为例展开论述。

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1、地震:

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2、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3、震中: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

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5、体波:

介质内部传播的弹性波。

6、面波:

在两种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弹性波。

7、震源机制:

研究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谱,可以确定地震性的物理过程和震源物理过程,一般称为震源机制。

8、震源参数:

据地震记录图,按照弹性变位理论进行复杂计算,还可以求出限定震源物理过程的多个物理量,通称为震源参数。

9、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10、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的强弱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11、地震设防烈度:

地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

但还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

12、平均震害指数:

震害指数是中国地震烈度表规定用于评定震害的一个数值。

以房屋的“完好”为0,“毁灭”为1,其余介乎于0与1之间,按震害程度分级均震害指数是对所有房屋的震害指数的总平均值而言。

13、地震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用Ib表示,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14、地质场地烈度:

建设地点在工程有效使用期间内,可能遭遇的最高地震烈度。

是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小区域地震烈度异常的影响后确定的。

15、地震效应:

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效应,统称为地震效应。

16、震动破坏效应:

强烈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破坏和倒塌即为振动破坏效应。

17、倾斜破坏效应?

答:

倾斜破坏效应包括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

18、地震系数?

答:

是地震时地面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以K表示,是确定地震烈度的一个定量指标。

可以用于抗震强度验算、抗震试验和工程设计等。

7.动力系数?

(XX)

答:

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或构件,当按静力设计时采用的系数,其值为结构或构件的最大动力效应与相应的静力效应的比值。

20、卓越周期?

答: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21、什么叫地震?

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源深度可分为哪几类?

答:

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按深度可分为:

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

22、简述全球破坏性地震的分布范围及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

(1)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在狭窄条带内震中密度也最大此带的震源深度有自岛弧外线的深海沟向大陆内部逐步加深的规律,为大陆与大洋之间的一条倾向大陆的大断裂面。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此带震中分布较前者为分散,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

以浅源震为主,中源震在帕米尔、喜马拉雅有所分布,深源震主要分布于印尼岛弧。

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几乎所有深源、中源和大的浅源地震均发生于此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海岭地震带主要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接近中部。

这一带的所有地震均产生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km,震级除少数例外均不超过5级。

2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哪些内容?

答:

对各地区地震危险性或地震烈度作出科学评定,按地震危险程度划分为若干区域,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或将工程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

24、试述地震产生的条件?

25、根据介质断裂特征和构造应力状态的不同可将地震分为几类?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6、地震波分为哪几类?

各种波的速度如何?

哪几种波的危害最大?

答:

地震波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和两种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勒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传播速度(Vp)和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限于在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

瑞利波速(VP)近似为横波波速的,夫波在层状介质界面传播,其波速在介于上下两层介质横波速度之间。

深源地震面波往往是很微弱的,一般情况下横波和面波到达时振动最强烈。

建筑物破坏通常是由于横波和面波造成的。

27、这题与36题一样。

28、试述震源机制?

答:

研究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谱,可以确定地震性的物理过程和震源物理过程,一般称为震源机制。

3、简述中国地震分布的基本特征?

答:

我国大于6级的强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致以东经105°为界。

西部地震广泛分布,东部地震相对稀少,震级均未达到8级。

在上述两地震区域内强震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东部域分布于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而西部分布面积大,但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则地震分布较为零星。

30、地震成因主要有哪些假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1、什么叫地震震级,地震烈度?

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无论在任何地方测定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是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随震中距加大发生的变化,和距震中距一定距离的点的震动强烈程度。

一次地震尽管震级是固定的,但随距震中距的加大,地震所引起地表震动的强烈程度却是递减的,因之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递减的。

32、断层学说的地震机制有哪些?

主要内容是什么?

33、论述全球地震分布特征?

34、试述强烈地震发生的条件?

答:

1.强震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

(1)不同方向的断裂的交汇部位

(2)活动性深大断裂的转折部位

(3)活动性深大断裂的端部或其它锁闭段

2.强震与断陷盆地的关系

(1)倾斜断陷盆地的较深、较陡一侧活动断裂的最大断距段上;

(2)两盆地间或盆地内部由横向断裂控制的横向隆起带两侧;

(3)断陷盆地的锐角尖端,或断陷盆地带内多组断裂交汇部位;

(4)受不同方向多组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又比较强烈的复合盆地的次级凹陷带上,如1966年邢台地震。

3.强震产生的深部构造条件

我国大陆板内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内10-25km深处,在我国西部还发生在地壳内31-37km。

由此可见,地壳深部构造活动和受力状态,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不同级别的断裂如盖层断裂、基底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层间断裂在深部的活动往往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35、这题与28题一样。

36、什么叫震源参数,包括哪些参数,如何获取这些参数?

答:

根据地震记录图,按照弹性变位理论进行复杂计算,还可以求出限定震源物理过程的多个物理量,通称为震源参数。

包括

(1)断层面长度(L);

(2)断层宽度(W);(3)断层走向;(4)断层倾向和倾角;(5)断层错动方向;(6)断层错距(D);(7)断层破裂的扩展速度。

震源参数是以许多台站的地震波记录的波形和振幅为基本数据,根据弹性位错理论进行计算,求出的适合与波形的各参数。

37、这题与29题一样。

38、这题与32题一样。

39、试诉对震源有重大影响工程地质条件

40、试述在高烈度区如何进行建筑场地的选择?

答:

(1)尽可能避开产生强烈地基失效及其它加重震害地面效应的场地或地基,用于这类场地或地基的主要有:

活断层带、可能产生地震液化的砂层或强烈沉降的淤泥层,厚填土层,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

(2)考虑到地基土石的卓越周期和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尽可能避免结构与地基土石之间产生共振。

也就是自振周期长的建筑物尽可能不建在深厚松软沉积之上,而刚性建筑物则不建于卓越周期短的地基上。

岩溶地区地下不深处有大溶洞,地震时可能塌陷的地区不宜作为场地。

41、这题与30题一样。

42、什么叫地震破坏效应,分为哪几个方面?

42、什么叫振动破坏效应,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43、场地工程地区条件对客观现象的影响是什么?

答:

1.查明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析;?

  3.选择能满足要求的较优越的工程场地和环境;选择能满足要求的较优越的工程场地和环境;选择能满足要求的较优越的工程场地和环境?

  4.对选择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后,对照建筑物的适对选择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后,对选择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后宜性对场地进行分区,宜性对场地进行分区,提出各区段所适宜的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物类型、结构、规模、基础及地基处理的合理意见;?

  5.预测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6.提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及改善不良地质提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及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44、在高烈度地区如何进行建筑场地的选择?

45、在基础抗震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求

1高度超限时地基基础的抗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