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 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 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 教案表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教案表格式
XXX小学语文科第四册教案设计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
课题:
2、传统节日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教师
XXX
教学
内容
简析
《传统节日》以儿歌的形式逐一列举我国传统节日,丰富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学生
学情
分析
每个孩子都喜欢过节,因为那将意味着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或者是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十分热闹。
在中国,就有很多的节日,这些与众不同的中国节日,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就是在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身为华夏儿女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
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搜集关于儿歌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儿歌内容,知道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名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
“节日”二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节日”的认知:
生:
我知道放寒假过后我们要过的节日叫“春节”。
生:
我知道3月12号是“植树节”,在那一天我们要栽树绿化环境。
师生互动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
我还知道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看龙舟赛。
师:
大家刚才说到了很多节日的名称,但是在这些节日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但外国人从来不过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一个有趣的名称——“传统节日”(板书:
传统)。
2.过渡引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趣味儿歌《传统节日》,了解关于:
“传统节日”的知识。
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读准“传统”,同时简单释题(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独有的节日)。
二、自主学习,了解节日
1.课件播放儿歌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听读并注意儿歌中生字的读音,同时感知儿歌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自主朗读儿歌,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练读几遍。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的情况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适时进行生字的朗读纠正指导,注意提醒读准“巷、郎、饼、赏”几个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闹”字的声母是鼻音“n”,“转”是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第三声。
(2)逐句出示儿歌指名朗读,教师随文再次进行字、词的朗读强调,同时指导他们读好句子的停顿与节奏(大街小巷/人如潮、先人墓前/去祭扫、粽子艾香/满堂飘、十五圆月/当空照······)。
(3)指导学生将儿歌连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再读儿歌,看看儿歌中分别都给我们列举了哪些传统节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同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看看儿歌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这些传统节日串联起来的。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儿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引导他们明确“春节”是农历一年的起始。
师生互动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自主朗读儿歌,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
师生互动
学生将儿歌连起来朗读
学生再读儿歌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课文中双横线内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再次进行朗读强调与指导,特别要提醒他们读准"饼"的后鼻音。
同时,利用识字小游戏再次进行生字认知巩固(教师随机指读生字,引导学生进行抢读,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确),教师针对容易读错的生字及时予以强调。
2.出示课后田字格内本课需要会书写的4个生字“贴、街、舟、艾”,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并按照不同的结构说说各自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根据他们的交流情况适时进行范写指导,强调“贴”字是左右结构且符合“左窄右宽”的书写特点,左边“贝”的点画不要写得过大,右边“占”下面的“口”要写得扁而阔;“街”中间部分两个“土”要注意横画紧凑、等距,最后一笔横画要变成平提;“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艾”下面的撇、捺要写得略微舒展。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写指导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了解他们的书写情况,并及时抓住他们书写有误的地方予以强调与指导。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
孩子们,对于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你们都有多少了解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儿歌,相信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学生朗读
学生进行抢读,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确
师生互动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写指导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师生互动
板
书
设
计
识字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教学
目标
第二课时
1.会写“敬、转、团、热、闹”5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够背诵,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传统节日》这首儿歌中所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名称,你们还能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说它们分别都是哪些传统节日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同时出示连线题(一组是节日名称,另一组是“贴窗花”等对应的节日风俗词),指名学生准确地将节日与对应的节日风俗词连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连线适时进行纠正,并引导他们进行诗歌诵读。
2.质疑引入: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它们到底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从儿歌中了解有趣的传统节日文化吧。
二、精读儿歌,丰富认知
1.出示儿歌,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并看看不同的传统节日里各自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他们分别从儿歌中找到有趣的习俗,并随文理解词语“祭扫”(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2.过渡:
孩子们,课文对传统节日文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课前老师已经布置给你们了解、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的任务,你们顺利完成了吗了那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展一次“传统节日我了解”学习分享活动。
3.引导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深入组词了解他们的交流情况,注意引导他们抓住某二方面进行交流,别人说过的内容就不要再重复,只做适当补充即可。
4.交流对节日文化的认知
(1)指名同学按照节日的顺序依次进行班内分
师生互动
学生准确地将节日与对应的节日风俗词连起来
师生互动
学生认真朗读并看看不同的传统节日里各自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享、补充:
生:
我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表示春天就要到来了。
生:
春节还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到春节的时候,很多人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里跟家人团聚。
生:
我还知道过春节又叫“过年”,我们中国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窗花,还要给亲戚拜年。
师:
看来你们不仅了解了春节的意义,还知道了关于它的有趣习俗。
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
因为一家人在一起过年,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见面了还会说一些问候、祝福的话。
生:
春节的时候,人们穿的都是好看的新衣服,到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感觉到处都是崭新的,所以心情自然都非常开心。
师:
适时出示几幅过春节时人们活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图,进一步感受过春节时特有的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
师:
那你们能把这样开心、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2)出示儿歌第一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儿歌。
(3)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对其他节日的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进行节日起源、意义、习俗等内容的补充介绍:
A.“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简单介绍“介子推”)。
B、“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
这一天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
据说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重要传统节日(简单介绍“屈原”),
C.“七巧”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简单介绍“牛郎织女”)。
师生互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儿歌
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D.“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简单介绍“嫦娥奔月”)。
E.“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时也会说“九九重阳”,“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数中又是最大数,因而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5.拓展交流
(1)补充出示几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白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以及回族的“开斋节”等)。
教师出示一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各类传统节日的不同寓意。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注意提醒他们边渎边在脑海中想象不同节日的场景、画面。
7.指导学生试着进行背诵练习、提醒他们注意根据节日的时间顺序进行理解性背诵。
指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提醒。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剩下的5个生字“敬、转、团、热、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观察,说说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
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
“敬”左边笔画较多,写紧凑,右边要写得左收右放“转”左窄右宽,左边“车”的横画变成平提,右边“专”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折折、点,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团”最后一笔是封口横画,同时内、外两部分之间要做到“围而不堵”;“热”下面四点的方向和间距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第一点为左点,后面三点为右点,中间两点略小;“闹”里面“市”的点画与中间的竖画不能连成一画
师生互动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学生试着进行背诵练习
师生互动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了,且内外两部分同样要做到“围而不堵”。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都有了哪些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单小结:
孩子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实在是有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创立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但不论是哪一个节日,无一不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板书:
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师生互动
板
书
设
计
识字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结存瓦歌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但对孩子来说又印象模糊的特点,重点引入了补充学习的形式,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搜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提到的传统节日出行具象化,不仅了解它们的根源,更懂得蕴含在这些节日中的美好寓意。
另一方面,教师还在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地予以认知补充,并通过归纳讲解让他们进一步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
这样一来,学生所获得的认知就不仅仅只是几个抽象的节日名称,而是蕴藏在这些名称背后历史的、人文的祖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样自然能够有效激发出他们继续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求趣。
1、一知
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