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4948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考试二.docx

职业卫生考试二

职业卫生考试

(二)

 

 

————————————————————————————————作者:

————————————————————————————————日期: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试题

(一)

一、简答题

36、职业病危害发生源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

37、传播途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

38、接触者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

39、局部机械排风系统排气罩的设计原则

40、不宜采用循环空气的工作场所

二、填空

26、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对()、()、()三个方面的控制。

27、建设项目的设计应(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艺、技术、材料。

28、原材料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29、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优先采用(),避免()操作。

30、当数种溶剂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应按(

)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通风量按()计算。

31、进风口的风量,应按()的原则计算确定。

32、辅助用室包括()、()、()。

33、生活室包括()、()、();车间卫生用室包括()、()、()和()等。

34、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人数超过1000人的,应()并(),300~1000人的,应()或(),300人以下的,应()或();存在较重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人数在300以上人的,应(),300以下人的,应();存在一般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可()。

35、工业企业选址宜避开(),对于因建设工程需要等原因不能避开的,应设计具体的()。

36、工业企业选址宜避开可能产生或存在危害健康的()和(),以及水、土壤可能()的地区,难以避开的应进行()。

37、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应设在当地()的上风侧,并应符合()要求,避免与周边地区产生()。

38、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时,宜避免不同有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和()。

39、总平面布置应明确功能分区,可分为()()()。

40、分期建设项目宜()规划,行政办公用房应设置在(),生产车间及与生产有关的辅助用室应布置在(    ),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应与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的建筑保持应有的(   )或(   )。

41、生产区宜选在()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     );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相邻车间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非生产区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    );辅助生产区应在()和()之间。

42、宜将可能产生严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设施(   )产生一般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其他设施,将车间按()、()及其()分开,在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宜设一定的(     )。

43、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应设置与相应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   )及(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应(      )。

44、高温车间的()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

45、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的下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应布置在(     )或(     )的外墙侧窗附近。

46、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    ),当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47、(   )与(   )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房内,设计需要将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厂房内时,宜将其安装在(),并采取有效的()和(    )措施。

48、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气的各类管道不宜从()和劳动者经常停留或通过的()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通过,若需通过时,应(     ),并应具备()等性能,以防止有害气体或蒸气逸散至室内。

49、厂房建筑方位应能使室内有良好的()和(),相邻两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的高度。

50、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车间天窗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于()及()的面积之和,热加工厂房应设置(),厂房侧窗下缘距地面不宜(       )。

51、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厂房侧窗上方宜设置遮阳、遮雨的(),避免(),方便()。

52、产生噪声、振动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应采取()和()措施。

53、车间办公室宜靠近厂房布置,但不宜与()、()的场所相邻,车间办公室应满足()、()、()、()等要求。

54、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和()措,对移动的()和()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55、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设置适宜的()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式作业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或其他除尘方式。

56、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高毒物质工作场所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和()应采用()、()、()的材料,必要时加设(),车间地面应(),易于()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并采用(),其()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贮存酸、碱及高危液体物质贮罐区周围应设置()。

57、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或()的下风侧,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施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使用或产生高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与().

58、经常有人来往的通道(地道、通廊),应有()、(),并不宜敷设()。

59、容易()和()的通风管道,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的通风管道,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60、采用热风采暖、空气调节和机械通风装置的车间,其进风口应设置在(

)并低于(),对有()要求的通风系统,其进风口应设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避免()。

61、供给工作场所的空气一般直接送至(),确定密闭罩进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使(),防止();局部排风罩不能采用密闭形式时,应选择适宜的()。

62、输送含尘气体的风管宜()敷设,倾斜敷设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必须设置水平管道时,管道不应(),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方便清除积尘。

63、为便于除尘系统的测试,应在除尘器的进出口处设(),测试孔的位置应选在气流稳定的(),测试孔在不测试时应可以关闭,有爆炸性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系统中,宜设置()。

64、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所排出的尾气以及由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应()排出;直接排入大气的应根据排放气体的()确定引出高度,使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浓度符合要求,且符合环保标准的规定。

65、含有剧毒、高毒物质、难闻气味物质或含有较高浓度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外()和()。

66、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及与其相连锁的()。

67、事故通风宜由经常使用的()和()共同保证,保证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要求计算确定,换气次数应()。

68、事故通风机的控制开关应分别设置在()、()便于操作的地点。

69、事故排风的进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的物质()或()的地点;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

70、事故排风装置排风口的设置应()的影响,设在安全处,远离()、()及()和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排风口不得朝向()和()。

71、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或()系统。

72、在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作场所设计()或()装置。

检测报警点应设在()的工作地点,包括可能(

和可能()的其他有毒气体的工作地点。

73、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工作地点,宜采用(),当不具备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毒物报警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至少设()和(),预报值为MAC或PC-STEL的(),无PC-STEL的化学物质,警报值可设在相应超限倍数值的(),警报值为MAC或PC-STEL值,无PC-STEL的化学物质,警报值可设在相应的(),高报值应综合考虑有毒气体毒性、作业人员情况、事故后果、工艺设备等各种因素后设定。

74、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设置()、()、()以及(),泄险区应()且有(),泄漏物质和冲洗水应集中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75、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高温的,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并根据具体条件采取()、()、()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工艺技术达不到要求的,应采取()措施和必要的(),如减少(),屏蔽(),加强(),减少(),改善()等,使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的要求;对WBGT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采取有效的()。

76、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高温作业厂房的朝向,使厂房能形成()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高温作业厂房平面布置呈“L”型、“Π”型或“Ш”型的,其开口部分宜位于()。

77、高温作业厂房宜设有(),天窗和侧窗宜便于开关和清扫。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的下端距地面不宜(),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冬季需要自然通风时,应对通风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根据热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进气窗下端一般不宜(),否则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

78、以自然通风为主的高温作业厂房应有足够的(),产生大量热、湿气、有害气体的附属建筑物占用单层厂房外墙的长度不得超过外墙全长的(),且不宜设在厂房的()。

79、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应以其()作为外墙,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四周均为内墙时,应采取()的措施。

80、热源应尽量布置在(),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的();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

81、车间内发热设备设置应按车间气流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的部位。

8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微小气候等条件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如()、()或()等;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

83、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带有水雾的气流风速应为(),雾滴直径应();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不带水雾的气流风速,劳动强度I级的应控制在(),II级的控制在(),III级的控制在()。

84、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热辐射强度在350~700W/m2的,根据作业强度,冬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

85、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热辐射强度在701~1400W/m2的,根据作业强度,冬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

86、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热辐射强度在1401~2100W/m2的,根据作业强度,冬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

87、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热辐射强度在2101~2800W/m2的,根据作业强度,冬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设定在()、风速应设定在()。

88、以湿度为主要要求的空气调节车间,相对湿度<55%的,温度应设定在();相对湿度<65%的,温度应设定在();相对湿度<75%的,温度应设定在();相对湿度<85%的,温度应设定在();相对湿度<95%的,温度应设定在()。

89、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休息室应(),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措施,使温度();设有空气调节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对于可以脱离高温作业点的,可设()。

90、特殊高温作业,如()、()、()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室内气温不应()。

91、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时,应采取()和综合防暑措施,减少()。

92、近十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的月数≥3个月的地区应设()设施;<2个月的地区应设()设施;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

93、冬季体力劳动强度Ⅰ级的,寒冷环境工作地点采暖温度(干球温度)应(),Ⅱ级的应(),Ⅲ级的应(),Ⅳ级的应()。

94、作业地点劳动者人均占用面积50m2~100m2的、劳动强度I级时,其冬季工作地点采暖温度可低至(),II级时可低至(),III级时可低至()。

95、当室内散热量<23W/m3时,风速不宜();当室内散热量≥23W/m3时,风速不宜()。

96、采暖地区冬季办公室、休息室、就餐场所室温宜();采暖地区冬季浴室、更衣室、妇女卫生室室温宜();采暖地区冬季厕所、盥洗室温宜();工业企业辅助建筑,风速不宜()。

97、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地区,为防止车间大门长时间或频繁开放而受冷空气的侵袭,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门斗、外室或热空气幕。

98、设计热风采暖时,应防止强烈气流直接对人产生不良影响,送风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送风宜避免(),室内气流一般应为()。

99、产生较多或大量湿气的车间,应设计必要的()设施。

100、车间围护结构应防止雨水渗透,冬季需要采暖的车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墙体应防止(),特殊潮湿车间工艺上允许的除外。

101、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进行控制,工程措施达不到要求的,应合理设计(),采取适宜的()措施。

102、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

设备选择宜选用()的设备。

103、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并采取相应的()、()、()、()等控制措施。

104、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的要求。

105、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注意增加()措施。

106、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噪声声级应(),工效限值();主控室、精密加工室噪声声级应(),工效限值();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噪声声级应(),工效限值()。

107、工程措施达不到振动强度卫生限值要求的,应合理设计(),采取适宜的()措施。

工业企业宜选用振动较小的设备。

108、产生振动的车间,应在()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振动影响的措施;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应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对振幅、功率大的设备应设计()。

109、受振动(1Hz~80Hz)影响的辅助用室,接触时间在4<t≤8的,其垂直或水平振动强度不应超过()、接触时间在2.5<t≤4的不应超过()、接触时间在1.0<t≤2.5的不应超过()、接触时间在0.5<t≤1.0的不应超过()、接触时间在t≤0.5的不应超过()。

110、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应与()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最高容许接触水平控制在();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111、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采取有效的()等工程技术措施及()或()远距离操作,不能屏蔽的应设计()或()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要求。

112、照明设计宜避免(),充分利用(),选择适合目视工作的背景,光源位置选择宜避免()。

113、照明设计宜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来自(),如工作台方向设计宜使劳动者()窗户,采用百叶窗、窗帘、遮盖布或树木,或半透明窗户等。

114、应减少裸光照射或使用深颜色灯罩,以完全()或确保眩光在(),避免来自灯泡眩光的影响。

115、应采取措施避免反射眩光,如合理设置(),降低(),调整工作场所()。

在流水线从事关键技术工作岗位间的隔板不应()或()。

应使设备和照明配套,避免()的亮光光区,提高能见度及适宜光线方向

116、应根据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灯具,在潮湿的工作场所,宜采用()或()的开敞式灯具;在有腐蚀性气体或蒸气的工作场所,宜采用()灯具,若采用开敞式灯具,各部分应有()或()措施。

117、在高温工作场所,宜采用()好、耐()的灯具,在粉尘工作场所,应按粉尘性质选择()、()、()、()的灯具。

118、在装有锻锤、大型吊车等振动较大工作场所的灯具应有()和()措施;在需防止紫外线照射的工作场所,应采用()或(),在含有可燃易爆气体及粉尘的工作场所,应采用()和()。

119、工作场所的新风应来自(),新风口应设置在(),非空调工作场所人均占用容积<20m3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如所占容积>20m3时,应保证人均新风量();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

120、封闭式车间人均新风量宜设计为(),封闭式车间冬季微小气候应设计为:

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封闭式车间夏季微小气候应设计为:

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封闭式车间冬夏过渡季节微小气候计算参数取()。

121、辅助用室应避开有害物质、病原体、高温等()的影响,建筑物内部构造应(),卫生设备()。

122、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一般按()人数进行设计,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计算。

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用辅助用室的,应统筹考虑园区内各企业的特点。

123、车间卫生特征1级、2级的车间应设(),3级的车间宜在车间附近或厂区设置(),4级的车间可在()设置集中浴室,浴室可由更衣间、洗浴间和管理间组成。

124、浴室内一般按()设一具盥洗器,车间卫生特征1级,每()设一个淋浴器,2级每()设一个淋浴器,3级每()设一个淋浴器,4级每()设一个淋浴器。

125、()和卫生特征()的车间浴室不得设浴池。

体力劳动强度()者可设部分浴池,浴池面积一般可按1个淋浴器相当于()面积进行换算,但浴池面积不宜()。

126、车间卫生特征1级的更/存衣室应分()和(),工作服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车间卫生特征2级的更/存衣室,便服室、工作服室可按()的原则设计,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车间卫生特征3级的更/存衣室,便服室、工作服室可按()的原则设计,更衣室与休息室可();车间卫生特征4级的更/存衣柜可设在()或()适当地点。

127、车间内应设()或(),接触油污的车间,应供给();车间卫生特征1、2级,每()一个水龙头;车间卫生特征3、4级,每()人一个水龙头。

盥洗设施宜分区();厂房内的盥洗室应做好(),厂房外的盥洗设施还宜设置()并应防冻。

128、应根据职业接触特征,对易沾染病原体或易经皮肤吸收的剧毒或高毒物质的特殊工种和污染严重的工作场所设置()、()及专用()等,低温高湿的重负荷作业如()和()等,应设工作服干燥室。

129、生活用室的配置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间隔开,尽量布置在生产劳动者()、()、()的地方。

130、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或(),休息室内应设置()设施,女工较多的应在车间附近清洁安静处设置()或休息区。

131、就餐场所的位置不能与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应根据就餐人数设置足够数量的(),就餐场所及所提供的食品应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132、厕所不宜距工作地点过远,应有排臭、防蝇措施,车间内的厕所,一般应为(),同时应设()、(),寒冷地区宜设在()。

133、劳动定员男职工人数<100人的工作场所可()设1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所每增()增设1个蹲位,小便器的数量与蹲位的数量相同;劳动定员女职工人数<100人的工作场所可按()设1个~2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所,每增(),增设1个蹲位。

134、人数最多班组女工>100人的企业,应设();妇女卫生室由()和()组成,等候间应设()及(),处理间内应设()及();人数最多班组女工人数为100~200人时,应设()冲洗器,>200人时,每增加()增设1个;人数最多班组女工人数为40人~100人的工业企业,可设置简易的()及()。

135、生产或使用有毒物质的、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的劳动定员应包括()和();应急救援机构可设在厂区内的医务所内,设在厂区外的应考虑应急救援机构的()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急救人员的人数宜根据工作场所的规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劳动者人数,按照()的比例配备,对急救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每个工作班宜至少安排()急救人员。

136、生产或使用剧毒或高毒物质的企业应设置()或();职工人数<3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职工人数300~10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职工人数1001~20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职工人数2001~35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职工人数3501~100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职工人数>10000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面积应不小于();有毒气体防护站应根据()、企业规模和()确定装备。

137、应根据车间(岗位)毒害情况配备防毒器具,设置(),防毒器具应在专用存放柜内(),设置(),并定期(),确保应急使用需要。

138、有可能发生()及()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地点或车间,应在工作地点就近设置现场应急处理设施;急救设施应包括:

不断水的()设施;()柜;个人防护用品;急救包或急救箱以及();转运病人的()和装置;急救处理的设施以及()等。

139、应急救援设施应有(),并按照相关规定定期保养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冲淋、洗眼设施应靠近可能发生相应事故的();急救箱应当设置在便于劳动者取用的地点,并由专人负责()。

140、工业园区内设置的应急救援机构(站)应统筹考虑(),满足各企业应急救援的需要;对于生产或使用有毒物质的、且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的应制定应对突发职业中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