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简单育儿成语儿童故事.docx
《精选简单育儿成语儿童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简单育儿成语儿童故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简单育儿成语儿童故事
精选简单育儿成语儿童故事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这是邓爷爷改革开放对教育发出的指令,强调了孩童时期受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能够尝试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小孩学习一些简单深蕴的成语!
今天小编就为各位家长们整理了一些儿童成语故事,每一则都是良好的育儿成语,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小孩吸收教育!
(1)【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
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
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
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
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
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
“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不过得病的原因却不同。
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
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
“症”指病症。
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
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能够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
“的”是靶子;“矢”是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
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
亦作“拔山扛鼎”。
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
“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
“啊,啊!
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协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协助,就出来全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协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5)【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不过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6)【精卫填海】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很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
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
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
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
“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
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
“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
竟敢来管我!
”
精卫说:
“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
龙王的儿子说:
“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
”说着动手就打。
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
他游过来,对精卫说:
“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
精卫倔强地说:
“我没错,认什么错。
”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
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
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7)【自坏长城】
自己损坏御敌的长城。
比喻妄自损坏国家力量。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朝廷召檀道济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说:
“世上突出的勋功,是道家所忌讳的。
今日无事召他进朝,祸事就要来了。
”
元嘉十三年春天,檀道济即将受朝廷派遣回到自己镇守的地区,因为水道停聚还没有出发,彭城王刘义康假传诏命,将檀道济召去说要饯行,结果把他逮捕交给了治狱官。
当时人们曾有一首歌谣唱道:
“可怜《白浮鸠》,枉杀檀道济!
”
檀道济被捕后,非常愤怒,眼睛里像要喷出火来,只一会儿,就喝了五斗酒。
他把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说:
“这是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
北魏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
“檀道济已经死了,吴人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
从此以后连年向南方攻伐,大有饮马长江的野心。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打到了东临长江的瓜步镇。
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满面忧虑,慨叹说:
“倘若檀道济在世,怎能弄到这步天地啊!
”
(8)【助桀为虐】
协助暴君桀(jié)做残暴的事。
比喻协助坏人做坏事。
桀,夏朝末年的一个暴君。
也作“助纣(zhòu)为虐”,纣,商朝末年的一个暴君。
虐,残暴。
秦朝末年,刘邦击破秦兵,攻入咸阳。
他进入秦宫,只见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数不胜数,就想留下来住在那里。
从起兵就跟着刘邦的樊哙,劝他住到宫外去。
刘邦不听。
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
“因为秦皇荒淫无道,您率众反抗他,才能到这儿来。
要为天下人*酷虐害民的暴君,应该以俭朴为本。
现在咱们刚入秦,如果就要安享秦皇吃喝玩乐的这些东西,这就像人们所说的帮着恶人夏桀干恶事了!
而且谚语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谏言。
”
于是,刘邦领兵回到了霸上。
(9)【枕戈待旦】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
形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旦,天亮。
晋代刘琨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性格奔放而富有才干,喜欢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又较爱张扬。
他和范阳的祖逖是好朋友,听到祖逖受任用北伐去收复失地,刘琨在给亲友的信里说:
“我现在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时刻盼着去消灭来犯之敌,也时时担心祖逖会跃马扬鞭飞奔在我的前面啊!
”
从他的信里,能够看到他的性格、志趣和期望。
(10)【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
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不过,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
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11)【游刃有余】
宰牛技术十分熟练,刀在牛的骨缝里自由移动碰不到一点防碍。
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
游刃,使用刀子。
余,余地。
有个厨师给文惠君宰牛。
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哗哗有声。
刀插进牛身,也嚯地一声响。
这些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
“啊!
太美妙了,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样的地步呢?
”
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
“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规律,这远远超过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没有不是浑然一体的全牛的;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整个的牛了。
现在,小臣凭心神来领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将心神作用施展出来,就能依顺着牛的天生结构,劈开那自然的缝隙,循着那骨节的空窍,按照它本来具有的情况自如地运刀。
经络、肌腱、连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况大骨头呢!
好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厨师一月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砍。
如今小臣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好几千头了,不过刀刃就像从磨刀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那些骨节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什么厚度,用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一定是大有余地的。
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刚从磨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
虽说这样,每当碰上筋肉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刀,就总是惊恐地戒备起来,目光集中在一点,行动慢慢地缓下来,用刀非常轻,待嚯地一声那关键已经分解开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
这时,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里,向四周环顾,为完成这活儿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文惠君说:
“妙极了!
我听了厨师的话,从中懂得了保养生命的诀窍了。
”
(12)【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巧,巧妙,技巧。
北宋时以前获得朝廷谥号“康肃公”的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
陈尧咨也以此自夸。
以前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离开。
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头儿仅仅微微点头赞许。
陈尧咨问他说:
“你也懂射箭吗?
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吗?
”
老头儿说:
“没有别的,不过手熟罢了。
”
陈尧咨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
老头儿说:
“是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
”说着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
油从钱孔中流进葫芦,钱却没有沾湿一点。
老头儿于是说:
“我也没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
”
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13)【世外桃源】
世间之外的桃花源。
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宁、民风淳厚、环境优美的地方,也比喻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的地方。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靠捕鱼为生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见两岸几百步以内,没有一棵杂树,遍地芳草鲜美,林中花雨缤纷。
渔人很惊异,便把小船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到了桃林尽处、溪水源头,发现有一座山,山峰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
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走进去。
刚进去,里面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再向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等等。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
人们来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和外界一样。
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
他们看见渔人,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全都告诉了他们。
人们就邀请他回到家中,摆酒杀鸡来款待。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客人,都来问候和打听消息。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于是和外边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到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渔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惊叹感慨。
其余的人也都相继邀请渔人到家中,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一连住了几天,才告辞离开。
这里的人叮嘱他说:
“用不着对外面的人说起。
”
渔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顺着来时的路,一处一处做了标记。
回到郡里,便到太守那里说了这个情况。
太守随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趣高远的人。
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打算去寻访,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14)【玩物丧志】
沉湎于所玩赏的事物,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打通了和四方各个民族的来往。
西戎族来献给他一只獒,武王很喜欢。
太保担心武王溺于玩乐,就写作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
在文章中,太保写道:
“啊!
圣明的君主重视修养德性,四方的民族都来归顺。
远友近邻竞献异玩奇珍,请将这些东西只做日常使用。
且不可奢费耳目身心,万物的安摆都要把正分寸。
欺辱和捉弄人是丧失道德,迷醉于玩好的东西将把志气耗尽。
思想的追求要专注于大道,君主的言语要传达大道的声音。
万勿使无益之事妨害正事,天下的功业才能建成;万勿偏宠稀奇古怪而轻贱温饱日用,百姓的富足才有保证!
”
(15)【刮目相待】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人。
刮目,擦拭眼睛。
当年,吴王孙权以前对手下的将领吕蒙和蒋钦说:
“现在你们都当权掌管政事了,理应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
吕蒙说:
“在军队里常常苦于繁多的事务,怕是不允许再读书了!
”
孙权说:
“我哪里是想让你们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啊?
但是理应要求你们粗学粗知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
你说你们事多,能多过我吗?
我年少的时候,遍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读过。
到统管国家的事务以后,深深思考领悟《诗》《书》《春秋》三史、诸子百家和各类兵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益处。
像你们两人,悟性很好,学必有得,为什么不好好学起来呢?
理应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
孔子说:
‘即使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去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光武帝统帅军队而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己说老了更加爱学习了,你们为什么不自我勉励呢?
”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起来,而且心志专一,不知疲倦。
他所览读的书籍,连一些老文人都比不过。
继任周瑜职务的鲁肃,曾一直看不起吕蒙,后来看到吕蒙的变化,很快改变了态度,他拍着吕蒙的背说:
“我一直以为老弟你只会打仗,现在看来,你学识精通广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东吴地区的阿蒙了!
”吕蒙说:
“士人分别三天,就理应用新眼光来看啊!
”
(16)【两袖清风】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
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着名的民族英雄于谦,以前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作为地方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
)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
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
)(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
(17)【名不副实】
名声和实际不一致。
副,相称,符合。
有个人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二儿子,叫“殴”。
叫“盗”的大儿子拿着衣服在外面除草,他的母亲喊他时,直叫他:
“盗!
”
官衙里的差役听见了,以为这个儿子是盗贼,于是上去把他捆绑了起来。
那个母亲赶紧叫二儿子“殴”去给差役说明白,因为喊得急,嘴里只能蹦出一个字:
“殴!
殴!
”
结果差役死命地打已经抓住的“盗”,几乎被打死。
(18)【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
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
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极大的德行。
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
“你的父亲有何功德?
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
”季方答道:
“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
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
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
”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
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
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
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
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边读边想: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
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
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19)【招摇过市】
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
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
“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
不过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
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
“我一向没有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
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个车,还有宦官陪侍。
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
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走过,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
“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有见过重视德行像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边读边想: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招摇”,是张扬炫耀、故意以引起别人注意。
后来人们就用“招摇过市”,形容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吸引别人注目。
(20)【行尸走肉】
像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
比喻没有思想、无所作为的人。
汉代有个学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岁求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箱,不怕山高路远,四处拜师。
他每每说起,人如果不学习,那末怎么能够成功呢?
平日,他常常依倚在树林下,用茅草编缀成小屋,削荆条为笔,割树取汁当墨,刻苦学习。
到夜晚,他就以星月为光苦读,如果光线太暗,就绑一小捆儿麻蒿点着来给自己照明。
每逢读到书上有特别契合自己思想的内容,就随手写到衣服上,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得。
他的弟子们对他勤学的故事很喜欢了解,轮流拿干净衣服换他那些有题写内容的衣服。
任末还坚持一条,不是圣人的经典不读。
在任末临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弟子们说:
“只要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树仍会长存人间;不学习没追求的人,虽然活着,也只能说是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