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4361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docx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课堂笔记5.17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

//.cn

福师《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课堂笔记

?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了解城镇空间结构与组织规划;城镇功能结构与组织规划;城镇规模结构与组织规划;空间结构与组织;功能结构与组织;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与城镇规模等级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的发展;均衡型城市体系的发展;中小城市的数量扩张;在人口聚集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大城市;城镇规模组织的有关技术方法。

?

知识点整理

一、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的“三结构”规划,一直是我国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市场化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结构深刻转型的新时期,传统的“三结构”的理论范式与规划的概念模式也面临完善和深化。

“三结构”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主体缺位、管理法定性不明等还缺乏认识,往往过分重视技术因素、忽视政策因素,追求目标理想、忽视阶段可行和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动态性,在表达方式、深度方面不适应管理的需要。

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是将传统的“三结构”规划上升、扩展为包括制定实现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在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功能组织、塘镇规模组织规划,并在具体内容上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相应扩充。

即传统“三结构”规划提出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规划城镇布局;提出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确定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确定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

而结构与组织规划确定城镇发展空间和重点的综合发展空间,提出其对应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中心城市体系和各类、各级城镇应发展的现代功能,提出其对应的功能结构和组织结构(功能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中心镇、一般镇发展布局的原则、标准和中心镇设置方案;确定主要城镇的规划人口指导规模,提出其对应的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规模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等。

(一)城镇空间结构与组织规划

城镇空间是指相对于乡村空间、主要以非农建设用地和二、三产业布局为特征的地域。

城镇空间组织是指按照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空间城市化的基本要求,提出城镇空间规划及其操作方案,包括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往往只强调一个个城镇,而不是整个城镇空间;只重视理想化、终结态的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描述,而不是实现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对策;只规划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而不是通过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规划发挥城镇体系规划应有的作用。

城镇空间组织的作用与意义在于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城镇,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科学界定空间类型,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正确规定空间准入政策,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

即通过突出城镇空间的发展,有效集聚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将城镇、经济发展的散布、无序的状态改变为相对集聚、层次合理的格局;在城镇空间以外调控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以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保证良好的空间环境质量;按经济与环境功能要求,优化交通、通讯条件和行政协调保障能力,争取城乡整体效益,带动和推进规划地区城市化和城镇现代化。

城镇空间组织的重点内容包括城镇布局与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方案及其相应的实施对策;重点空间的划分和乡村空间建设的原则和标准等。

城镇空间组织还应借鉴、研究空间组织新趋势,如:

后工业化背景下准工业国家的城市空间布局演化,信息网、航空网和高速公路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大城市空间扩展与高技术区发展,经济组织变革对城市空间组织体系的影响等,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案应考虑的城镇布局现状、综合交通骨架、城市经济区格局等技术经济条件。

(二)城镇功能结构与组织规划

城镇功能,通俗地讲是指城镇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是城镇的三大基本功能。

社会政治功能体现的是城镇的行政管理作用。

经济功能是城镇主要经济部门在城镇内部和城镇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功能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文化功能指城镇的科学、教育等功能,无形的文化功能指城镇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镇以外空间的影响力。

不同城镇受其发展历史、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组合,形成城镇功能体系。

城镇功能组织是指按照城镇职能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确定合理的中心城市体系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职能组合结构规划偏重对具体城镇的产业职能作“刚性”的规定,一般带有较强的工业化背景和计划经济色彩。

城镇功能组织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建立中心城市体系为核心,按形成现代城镇功能进行规划。

Page1of17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

//.cn

城镇功能组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城市体系规划、确定中心城市的不同等级;提出应发展的现代城镇功能;确定中心镇、一般镇发展布局的原则、标准和中心镇设置方案。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进行城镇功能组织,既是指导各级各类城镇合理发展,又对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性质作出规定。

城镇功能组织要确立培育城镇的高等生产要素、提高城镇的竞争优势、强化城镇的“孵化”能力等现代城镇功能组织观念。

中心城市要规范明确其内涵,它的构成要素、作用、功能、特征、标准都应统一,并应以之作为理论框架,建立规划地区的中心城市体系。

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城镇功能组织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阶段、地区发展战略、城市化政策三方面依据。

(三)城镇规模结构与组织规划

城镇规模,广义而言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产业规模等多层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则主要指人口规模。

在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规模应增加用地规模的内容。

城镇规模组织是指按照城镇规模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城市规模的基本要求,确定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提出相应的引导、控制政策。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往往只注意计算城镇规模,计算方法也过于简单,而且对于影响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经济、社会条件,如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与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关系、特定的城市化政策与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关系等缺乏研究,更忽视了同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空间组织密切关联的城镇用地规模的研究。

因此,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要在城市化总体要求的范畴内统筹规划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城镇规模组织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原则和方案,确定主要城镇的规划人口指导规模,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等。

城镇规模组织要按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与城镇规模等级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的发展、均衡型城市体系的发展、中小城市的数量扩张、在人口聚集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大城市等主要思路进行规划。

在确定城镇人口规模及其等级结构时,采用非农人口统计与人口普查口径的互补法、历史阶段城镇人口规模的纵横比较法、不同规模等级城镇发展的综合分析法、典型城镇跟踪分析法等予以定量分析。

二、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一)空间结构与组织

城镇空间组织的传统理论有中心地学说、核心与边缘理论等,它们在城镇体系规划中仍发挥着基础理论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和受全球化影响下的城镇空间组织有许多探讨,对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具指导意义。

一)新空间现象

新空间现象是新经济环境作用的结果,新经济的作用必然在全球和各区域内产生新的空间现象。

新空间理象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是:

1.空间集聚――扩散过程的异化

地理要素的空间扩散一般有三种方式: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与非等级扩散,前两种扩散方式部属于均衡扩散的范畴,而第三种则属于非均衡扩散。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济行为的广泛性分布,以及在此过程中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有力支撑。

使得地理要素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非等级扩散(非均衡扩散)的特征,虽然这些要素的扩散仍然有一定的大区域集聚特征,但比之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则要广泛、随机得多。

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地分离,发达国家、地区拥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殖民地”:

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不断形成,因此表现在全球范围的增长区域及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和不连续性,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为许多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遇。

集聚与扩散是经济和入口在其空间分布动态过程中所呈现的对立统一过程,这一过程相当复杂,往往在集聚过程中有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倾向因地因时而异,并随一定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而且集聚或扩散过程中的要素组成及其所引起的相应效果也呈现出多样化。

要准确地对一个区域集聚与扩散状态进行描述,必须从其所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层面进行考察。

在城市化的早期,社会经济要素总体表现为大区域的分散和微观区域(城镇)的集中;而到了城市化的晚期,在经济发达的城镇群体空间中(如大城市带)则表现出大区域的集中,小区域的分散,从宏观上看,当产业向少数几个“点”集聚时,而从微观上看则为产业围绕增长中心向外围的扩散过程;反之,当产业由一个集聚区向周围中心城市扩散时,也就是产业在各个中小城市的集聚过程。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有集聚与扩散双向过程的存在,但要素的组成并不一样。

在落后地区资源、资本、劳力及简单技术要素的集聚是其主要内容,扩散的主要要素是简单产品;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则成为其主要内容(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地区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为24.2%,而非城市化地区只有12.9%,表现出人才的集聚差异),而扩散的主要要素是人口、资本及成熟技术,带动地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并进而向区外推进。

这种现象同样可以推及到全球范围的不同国家、地区之间。

2.“核心一边缘”效应的变化

Page2of17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

//.cn

在新经济下,传统的“核心一边缘”效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二元经济”的继续强化

廖尔达尔曾经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来试图说明“地理上二元经济”如何消除的问题,认为发达的核心地区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随着外部经济效应的逐渐变小而对“边缘”产生扩散效应,并且由于横心区增长的减速会使其对边缘地区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边缘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别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平衡。

这种观点在传统发展理论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事实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对传统产业的“过滤”以后(而不是简单的“扩散”),在关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众多新兴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其在发展的层次与水平(甚至在速度)上都远远超出落后地区,从而导致核心一边缘效应的进一步加剧。

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穷国家的30倍.30年之后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0.8%下降到0.4%(世界银行,1996)。

最近20年来.世界城镇体系发展的趋势是明显的首位城市发展。

(2)“核心一边缘”空间地域分布的变化

最初的“核心”、“边缘”阐释的是一个地区内部或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极化发展现象,但是随着跨国公司作用广域度的不断加强,“核心一边缘”效应正在一个新的空间层次内得以表现:

在发达国家、地区的区域内部,其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由核心一边缘的二元结构演化为整体优势的“核心区域”,而“核心一边缘”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区域之间。

沃尔斯汀将世界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外围国家,即“核心”愈来愈由一个“点”的概念演化成地区、国家等“面”的概念,并且核心与其所拥有的边缘也表现出非临接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核心一边缘”效应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种种变化给传统的发展理论带来难以解答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对每个国家、区域、城镇来讲,挑战与机遇并存,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后进地区发展经验表明,不发达地区如果能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的转移,但又不要使自己的产业结构成为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附庸,不是简单遵循“原路赶超”的战略,而是着力培育创新环境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就可以缩小与’核心”地区的发展差距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枢轴区域的加速成长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地理的空间枢轴都在加速成长。

对发达国家而言,这些枢轴区域作为创新的“孵化器”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成为更大空间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的“集聚区域”。

有关高技术工业与空间结构的关系显示高新技术产业亦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都市区都适宜高科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玛库森等的回归分析解释了最适宜高技术区成长的基本因素为:

(1)舒适的环境(好的气候条件,好的教育选择和水平,好的住房条件);

(2)可达性(航空可达,高速公路可达);

(3)集聚经济(商务服务中心,跨国公司总部);

(4)社会政治因素(国防预算,科技投资,居民社会构成);

(5)其它因素(工资比率,合作水平,主要大学等)。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历史上一些经济发达、区位优越的地区(往往是城镇密集的地区)正在成为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集中注入的地区,其枢轴地位也得到继续的强化。

1991-1995年我国沿海省市平均GDP增长率高达16.1%,高出全国平均4.5%。

沿海城镇密集的经济核心区在20世纪如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其所在省的平均速度。

同以1991~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作比较,增长最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CDP平均增长率高达23.4%,高出广东省4.3%,而在各大核心区中增长最慢的辽中南地区,GDP平均增长率为12.8%,也高出辽宁省平均2.6%,高出全国平均1.2%。

而在每个经济横心区内,经济和人口又高度集聚在由主要核心城市和主要发展轴组成的枢轴地带。

4.世界及区域城镇体系的重新构建

全球劳动地域的重新分工组织以及交通、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使世界城镇体系重新构建井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一体化城镇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弗里德曼提出了世界城镇体系假说:

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以及城镇体系的空间尺度已由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世界上一批有重要国际化功能和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城市――世界城市正在发展,而每一个世界城市的国际性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城市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和程度。

这些城市具有四种新的特征:

(1)世界经济组织总部高度集中;

(2)金融和专门服务公司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经济部门;(3)主导产业的创新地;

(4)新兴的产品和创新市场。

弗里德曼认为人口规模已不再是世界城市的主要判断标准,他提出的两个标准是:

Page3of17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

//.cn

(1)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形式与地位,如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地位,为世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等

(2)城市所拥有的资本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和市场发育程度。

世界城镇体系正由传统的严格等级中心型向网络型演化,在网络型城镇体系中仍然存在垂直性的等级关系,这种垂直性等级关系越来成为跨国公司纵向生产组织分工的反映;而网络状联系则表现为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联系及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运作。

各个城镇在网络中形成多方位的动态交叉等级关系,其在网络中的节点地位与规模及生产的综合化程度等传统区位因素必然相关,而更取决于其创新的环境及对发展机遇的把握,空间极化和城镇职能的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这种发展的机理在各个城镇群体发屉区域内具有具体而徽的反映,也给世界城镇体系及区域城镇体系的组织带来了更大的开放度和不确定性。

在上述基础上,所谓边境型城镇体系和变异型城镇体系正在不断地形成、发展。

(1)边境型城镇体系

跨国界城市的出现使沿边界地带经济日渐活跃并与全球经济系统联接起来。

在某些欧洲和美洲边境地区,跨国大都市正成为新的生产和生活中心。

边境型城镇体系发展呈两种模式:

传统的边境开发模式

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殖民化,从边境以外的地区向边境移民;②扩展,边境内和边境外的移民;

③竞争和巩固。

这种框架涉及到边境居民点如何转变为成熟的中心地体系。

其关键点是小生境空间优势的发挥。

通常构成小生境空间的要素包括:

交通的发展、矿产开发、新经济活动、技术创新、国家政策、世界经济和政治循环与供给国行动等。

核心一边缘模式

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①交通发展期;②买办期;

③核心―边缘期。

(2)变异型城镇体系

最近,一些城市密集地区正在经历着城镇体系结构的质变,走廊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

这类城市的发晨主要在于通过高效的基础设施走廊将知识密集中心和大都市联系在一起。

如欧洲的伦敦一剑桥区和斯德哥尔摩一阿波沙拉走廊等。

每个高技术走廊都与一个国际航空港组成一个整体。

在这种双中心城镇体系中,城市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其联系方式又由等级体系方式转向横向联系方式。

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形成“走廊式城市”结构。

日益增长的现代城市集聚区具有错综复杂的走廊城市同。

荷兰的兰斯塔德、日本的关西或近城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多中心结构的演化,这些城镇体系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城市”。

这种城镇体系结构较单中心城市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不太拥挤,拥有更多的区位自由度。

网络城市的潜在优势由于集中的反集中优势被日益增长的世界城市所关注。

网络城市的不同节点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弹性交流环境。

经济学家将网络城市看成是一种市场区竞争的异质产物。

它们的多中心结构和功能弹性滋生出新的垄断优势。

由于网络城市开拓一些机会提高单中心城市的城市规模和非经济成分,它们已不同于中心地中空间和功能的概念。

二)后工业化背景下准工业国家的城市空间布局演化1.传统的重要因子

投资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是准工业国家城市布局中传统的重要区位因子。

无论是战后的准工业国家还是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深受后工业化背景影响的准工业国家,资本要素均是产出增长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像中国这样的准工业国家,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地位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下降,但仍无法否认它还是生产函数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准工业国家的产业发展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分布和投资流向的影响,并进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里所指的投资流向,不仅包括国内资本,还包括来自国外的投资,在后工业化背景下,外来投资对准工业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表现。

资金投入的增长对准工业国家产出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较高的比重,因此不同地区投资增长情况的变化与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从投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