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641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海区内河河道治理方案.doc

镇海区城市内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工程概况 1

1.2 编制依据 4

1.3 编制原则 4

1.4 原水水质及治理目标 4

第2章 工艺方案设计 6

2.1 方案设计范围 6

2.2 设计原则 6

2.3 设计工艺的确定 6

2.4 工艺流程 8

第3章 河道处理系统 9

3.1 曝气增氧系统 9

3.2 生物菌罐系统 9

3.3 鼓风机房及设备间 9

第4章 工程概算 13

4.1 编制依据 13

4.2 运行费用估算 13

第5章 工程预算 14

第6章 售后服务 15

6.1 服务承诺 15

第7章 图纸 17

I

镇海区内河河道处理工程

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ZheJiangTalentEnvironmentTechnologyCo.,Ltd

方案设计

第1章概述

1.1工程概况

宁波镇海城区内河分为三条内河如下图。

河床地势东高西低,是典型的闸控型内河。

镇海环保局通过对水温、PH值、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悬浮物、浊度、总磷、总氮等项目的研究,发现内河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质,内河水质污染得到一定改善。

但与居民的要求还是相差较大,富营养化较严重,夏天蓝藻较多,温度较高后易发臭发黑,可见度较浅,河面漂浮物较多,河底污积较多,与生态城区建设标准相去甚远。

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宁波的许多河道先后遭到了严重污染。

河道局部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无法进行系统整治,工业企业污染、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没有截污纳管,造成部分河道水质下降。

特别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河道污染尤其突出,断头河多,水系不畅,有的已经成了臭水沟。

全市还有70%河道未整治,整治建设任重道远。

该治理河道位于宁波市镇海区,1号河道全长2458米,宽约5米至30米,水深0.6米至1.5米不等;2号河道全长339米,宽约30米,水深约1.5米;3号河道全长310米,宽约15米,水深约0.6米至1.5米不等。

由于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

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

该河污染特征属有机污染型。

河网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水体溶解氧普遍偏低,水域污染的分布是以城市或城镇为主体向外扩散,上游的水质较好,各河网流经城市中下游河段受污染严重,水质较差,部分河段水质恶化。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该河水系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污染越来越突出,水体普遍黑臭,严重制约了宁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寻找一条有效而经济的治理方案,有必要重新对该河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分析研究和评估,并结合新技术,以求综合治理更加有效、经济。

部门河段

河道水体现状

河道水体现状

1.2编制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

5)《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

1.3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确保治理后指标达到国家及地方标准;

2)在严格达标的情况下,做到投资少、运行费用低;

3)技术线路成熟、简单明了,操作管理方便。

1.4原水水质及治理目标

1)经我公司水样检测,该内河河道水质如下表:

表1-2原水水质

污染指标

单位

处理后污水水质

CODGr

mg/L

100~135

BOD5

mg/L

30~70

溶解氧

mg/L

0.5~1.0

NH3-N

mg/L

3~6

总氮

mg/L

3~5

总磷

mg/L

0.3~2.5

pH

6~9

2)河道治理后,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四类以上标准。

表1-2设计处理后水质指标

污染指标

单位

处理后污水水质

CODGr

mg/L

≤30

BOD5

mg/L

≤10

溶解氧

mg/L

≥2

NH3-N

mg/L

≤1.5

总氮

mg/L

≤2

总磷

mg/L

≤0.3

pH

6~9

5

第2章工艺方案设计

2.1方案设计范围

本次河道整治方案设计包括治理设施的选型、安装及调试、等方面。

(其中河底清淤及工程完工后设备运行费用由业主自行完成。

2.2设计原则

根据国家和当地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使之符合国家和当地水质标准,取得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1)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使河道水质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2)针对河道水质污染特点采用先进、合理、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和设施,最大可能的发挥投资效益,采用高效稳定的水处理设施和构筑物,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造价,对河道污水进行综合整治;

3)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够在处理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确保河道处理后水质稳定;

4)建筑构筑物布置合理顺畅,降低噪声,消除异味,改善和美化周围环境。

2.3设计工艺的确定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

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

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

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综合国内外当前整治河道污染水体的技术,结合投资和价格比较的原则,我公司采用生物—生态修复和曝气增氧相结合的技术。

生态的每层链是通过微生物来串联。

但必须为生物—生态修复提供足够的溶解氧(DO)。

曝气增氧是通过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为微生物繁殖提供足够的氧气。

同时也激活土著微生物。

生物—生态修复和曝气增氧技术在治理污染水体已充分运用到污水处理之中,是一门行之有效的技术。

利用该技术治理流动的污染水体,关键是解决微生物的附着的载体,并通过人为的干涉,创造微生物的生存、新陈代谢、繁殖的环境。

保证微生物在原位继续发挥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2.4工艺流程

在水中放入菌罐,在菌罐内培养菌种投放到河道里,水里采用鼓风机通过管道输送至河底,由微孔曝气盘爆出为河水充氧,提供菌种所必须的氧。

水下铺设大量的载体,废水流经载体时,载体外层为好氧区,内层为缺氧区,最里层为厌氧区,因此在菌罐内形成了无数个好氧区和厌氧区,好氧、厌氧同时进行。

缺氧区内一方面反硝化细菌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水中的NH3-N转化为N2,实现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载体中的微生物利用水中的溶解氧和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氧降解BOD。

水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上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的时间,可实现杂质与水流分离,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

8

第3章河道处理系统

3.1曝气增氧系统

曝气增氧系统是生物—生态污染水体修复技术中增加水体中溶解氧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微生物繁殖、挂靠、激活的基本生存条件。

向水体中注入足够的溶解氧,可以使断开的生物链得到有效的修复,然后根据水体情况逐步建立更完善的生态系统。

增氧曝气机是利用空气中氧气注入水体中,以达到水中增氧目的,同时还可以“湿焚”掉水中的有机物,氧化碳系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

还可以打破水体分层,使水体底泥界面的厌氧环境变为好氧环境,激活土著微生物。

曝气机有较强搅拌与提水功能,打破了静态水体的垂直分层现象,改变了水体溶氧垂直分布的极端不均匀性,破坏了蓝绿藻的富集层,从而控制“水华”现象的发生。

曝气增氧还可去除水中的超饱和的有害气体,如沼气、硫化氢、氨氮等,促进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改善水质环境,转化氨基酸、抗生素及酶,减少水生动物患病的可能性,促进健康。

沿河岸建一座简易风机房,沿驳岸边埋设主风管,河道底处布设曝气管,末端分别安装1立方菌罐,每排间距为3米。

1、施工段落划分:

将河道曝气系统分阶段进行施工管理,1号河道共6个阶段;2号河道设置1个阶段;3号河道设置1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设置一座简易风机房。

2、安装施工措施:

调水排水:

在河道前段与其他河流交汇处,搭建一道临时性施工坝(可做沙袋坝),使河道一分为二。

河坝施工完成后,用泵将要治理的该河道的水引入其他河流中,方便施工。

3.2生物菌罐系统

生物菌罐分为5立方和1立方菌罐,在机房处安装5立方菌罐,河中央安装1立方菌罐,通过5立方菌罐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训化,之后通过输菌管分别输送至河中1立方菌罐内。

在排入河中。

3.3鼓风机房及设备间

设置设备间一间,设备间内放置罗茨鼓风机2台,一用一备;主要包括生物菌种培养槽一个、输送泵两台、电控箱一个。

设备间采用地下砼结构,建在河道边岸每个阶段中间位置。

3.3.1主要工程设备和材料

1号河道主要材料设备

序号

设备及其他

型号规格

数量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