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699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十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美学十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美学十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美学十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美学十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十五讲.docx

《美学十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十五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十五讲.docx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

“美学”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

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鲍姆嘉通情:

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

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

’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

审美关系:

1客观方面:

美,2主观方面:

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

艺术。

审美活动:

欣赏美、创造美

一、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

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

2天文学研究:

托勒密——地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 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 (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

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

1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

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

三、柏拉图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柏拉图思想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

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波普尔说: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小结:

什么是理式,(自在之美,自为之美的区别)

 

三、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卡尔西乃西半岛。

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

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

他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五、美是一种价值我们认为“美是价值”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唐朝人为什么崇尚丰满的美人型呢?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和雕塑以生活安定殷实的统治阶级人物为标本,自然是体肥脸胖。

魏晋人为什么以纤瘦为美呢?

魏晋时代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连绵不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慨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寿削病弱的身躯,思辨、高深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

(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与否与人有关)

花是红的“和“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

“花红”是认识判断,花的“红”不取决于人而存在;“花美”是价值判断,离开人花就无所谓美丑。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

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现实中的美,社会美—人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一)致用

内涵:

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

中国、欧洲。

(二)比德

内涵:

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

春秋时代(儒家)意义:

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

三)畅神

内涵:

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

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

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四)《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

王羲之:

(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

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

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

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宗白华

洛神赋贴王献之:

(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体势秀逸,笔致洒脱,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

—王献之

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宗白华

《画山水序》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主张“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与陶潜《饮酒》诗中的得意“忘言”、谢灵运《游名山志》中的“意得”有相通之处。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序曰:

“峰岫峣嶷,云林森渺,贤圣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余复何为哉?

畅神而已”。

序曰:

“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这种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

地位:

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

它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意义:

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古人:

“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

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重宇宙。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

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

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做到“澄怀”?

第二,怎样做到“味象”?

自然美---人与自然的契合

中国: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笑”。

西方: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

自然美的欣赏需要两种契合

1、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郭熙《林泉高致

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第三讲人物的品藻

人物的品藻内涵:

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一、晋人的美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渊源:

早于晋代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相术:

面相之术,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判断人的祸福贫富、荣辱盛衰。

“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王充《论衡》《骨相篇》

晋人的美:

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容止》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

”-----《容止》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

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36门。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如《容止》

2、美是不可抗拒的

3、“肤清”和“神清”

“肤清”:

人的外在的姿容“神清”:

人的内在的才情人物品藻要形神结合

 与晋人优美自由的心灵最为契合的艺术: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

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

人物品藻以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心进行审美评价。

二、«体相学»«体相学»出自«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六卷

“我们不能不强烈的感受到亚里士多德爱智慧、尚思辩,重探索的思想遗风,不能不被古人热情、真诚的求知欲望和踏实细致的求知作风所折服”

«体相学»研究灵魂和身体、内部心性和外部面貌相互关系

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运动、外形、肤色、面部的习惯、毛发、皮肤的光滑度、声音、肌肉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总体特征,来分析人的性情动作缓慢表示性情温顺

动作快速表示性情热烈,身体忸怩作态是媚俗的,短步幅与慢步态者是软弱者,眼睛下面有垂突是嗜酒者,眼睛上面垂突的是嗜睡者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体相分析,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

体相表征和内存性情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眼睛是最重要的表征之一

三、人体美学

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

1,从猿到人

2,古希腊时期“人是小宇宙,模仿大宇宙”——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人对数、人体各个部位和身体整体比例以及美的普遍观念1),美是客观数量比例的和谐

2)黄金分割1:

7/1:

83)人是“神”创造最完美的“作品”4)以裸体为美

3,中世纪——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女性肉体是危险的,但更是美的人体中的许多美是非效用的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行动是多么象天使!

了解多么象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对人体美的研究要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5,文艺复兴以后人的头长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为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双臂等于身高的长度叉开双腿是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举两手使中指指端与头顶齐平,这时候肚脐眼是伸展四肢端点的外接圆的圆心而两腿当中的空间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人平伸双臂可沿人体做一个正方形,人伸展四肢可以可以沿人体做一个圆形

6,当代社会

 

第四讲审美距离和移情情感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距离产生美——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提出,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区分了美感和快感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___“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什么样子看书上)

1多立克柱式,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基面上拔地而起。

粗壮的多利克式柱子收分比较明显。

2爱奥尼亚柱式爱奥尼式柱子比例修长,开间比较宽,檐部比较轻,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爱奥尼式柱子纤巧而又柔和。

3科林斯柱式,科林斯式柱子的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其余部分用爱奥尼式的。

直到希腊晚期才形成独特的风格。

忍冬草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

移情作用的定义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

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

格式塔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

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

《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

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3、观点: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四、内摹仿

1、内摹仿学说简介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代表人物:

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

2、观点:

摹仿和游戏是本能,审美活动中二者联系在一起,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

审美的摹仿不同于一般知觉的模仿,而是一种内模仿。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颜真卿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

《多宝塔感应碑》、《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碑》。

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骨”。

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挺拔清朗,

作品:

《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

筋肉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生理变化。

总之,距离说和移情说是研究美感情感因素的有影响的两种理论。

除情感外,美感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心理因素,我们将在第五讲中阐述。

第五讲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的本质和特征

一、知觉与表象

感觉:

人的感官对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对颜色、形状、重量等方面的直观的感受。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高于感觉,是对外部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的、完整的反映。

表象:

指的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象。

知觉:

1、对外部事物整体风貌的综合感觉2、形象鲜明直接3、直接途径

表象:

1、对头脑中各种知觉印象的概括2、形象持久3、间接途径4、可塑性和变异性

相同处:

反映外在事物的直接性和形象性

二、想象与联想

接近联想:

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

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类似联想:

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

对比联想:

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引起和它的特点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三通感:

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听觉和其他的各种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

它是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的一种心理现象。

视觉→听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听觉→触觉:

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

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情感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美感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尤其显得强烈、深沉和持久。

理解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等。

充分地理解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可以便我们更好地进入欣赏状态。

四、美感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李泽厚的观点:

美感的本质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内在自然:

人的感官以及情感、需要、欲望等。

内在自然的人化: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性的内在自然变成社会性的、人的内在自然。

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感官的人化;二是情欲的人化。

外在自然的人化:

指人改造生糙的自然,创造出新的第二自然,并在对象世界中打下人的烙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1外在自然的人化:

促进了美感的产生。

这个过程是美感的感觉器官在外在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产生出美的过程。

手势语言——初步的口语。

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原始人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能在自然界中发现美,在自己的劳动产品中见到美,这时,美感就产生了。

2外在自然的人化,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美感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实践。

随着实践范围向外扩展,人的审美领域和审美视野也逐渐扩大。

3外在自然的人化促成美感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它促进了内在自然的人化。

人类出现之后,自然节奏才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而且,人在有节奏的劳动中体现了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和运用自然规律获得的自由感,节奏具有了审美意义。

五、美感的特征

鲁迅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提出:

“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

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

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

在对审美对象直观的、具体的感觉中,人们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潜伏着社会功利性,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到,原始民族用虎的皮、爪、牙齿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并不是出于美感,而是把它们作为灵巧和力量的标志。

非洲许多部落的妇女手脚戴着铁环,因为铁环是富裕的象征,戴铁环是美的。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

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描写听王小玉说书的美妙:

“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六、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存在个体差异性。

以下我们着重讲一下美感在不同时代、民族和阶级之间的差异。

1各个时代由于受到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固有的差异,从而形成美感的时代性。

(原始与现代)

2不同民族具有不同语言、地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美感。

例如,有的民族以白皮肤为美,有的民族以黑皮肤为美。

西方民族以挺直的鼻梁为美,塔希提人却以之为丑。

3美感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后汉书》记载: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灵王偏好腰细的女子,宫中女子为争宠而饿死。

楚灵王修筑章华宫,供后妃居住,章华宫又被称为细腰宫。

美感除了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性之外,也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孟子说: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类形成不同于动物的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第六讲美乡的醉梦者

“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

“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

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

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给自己欣赏。

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法欣赏。

“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培养具有“音乐感的耳朵”。

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感觉。

”(培养欣赏美得能力)

一、“有音乐感的耳朵”

当代著名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文学(艺术)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创作和欣赏是一个相对应的过程:

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可以符号学的观点来说明:

各种艺术都又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对艺术语言的理解的深度决定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欣赏主体必须具备哪些修养呢?

前提:

要具备相关的各种知识背景。

高山流水觅知音钟子期与俞伯牙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

欣赏各门艺术门类需要的知识不同:

1.繁体字的“戏”,是虚中生戈——戱

2.戏曲就是在乐曲中虚拟地表现生活。

3.戏曲表演体现了虚拟的原则:

4.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如发音有四呼,五音和四声之分

5.步法和道具的使用也有多种分类。

如何培养“有音乐感的耳朵”

Ⅰ对文艺作品要“博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