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377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庆云个人简历.docx

陈庆云个人简历

陈庆云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9年1月25日生于湖南沅江,籍贯湖南湘乡。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首次合成六氟双酚A,获苏联专利。

参加并领导了我国首创抑铬雾剂F-53、含氟单体以及氟利昂代用品的研制和生产。

合成多种全氟磺酸及其衍生物,阐明了全氟型磺酸酯的硫-氧键断裂特性。

通过RFSO3C6H5将Heck反应扩展至芳基sp3碳,使酚类烷基化脱羟成为普遍方法。

发现13个二氟卡宾前体,其中5个可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

系统研究全氟碘代烷在多种金属、亲核试剂或紫外光引发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陈茹玉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籍贯福建闽侯。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制了除草剂1号、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多种新农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具有抗癌、抗病毒、除草等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编著《有机磷化学》等专著6部。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陈新滋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

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

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

曾先后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台湾大学访问专家、中兴大学访问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等职。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的可行方法,被认为是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要进展;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

还在不对称烷基化等方面作了出色的工作。

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中作了大量工作。

近年主要致力于新药及新颖制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程津培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48年6月1日生于天津,籍贯江苏灌云。

197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

1981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

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研究方法学和未知键能的实验测定、自由基取代基效应理论、一氧化氮亲合势和转移机理、NADH辅酶模型反应热力学和机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性统一标度的建立和绿色合成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工作。

戴立信个人简历

 

  简历

戴立信,有机化学家。

江苏句容人。

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金霉素的提炼和合成研究。

60年代进行有机硼化学和一些国防科研项目研究。

80年代以后研究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侧重于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等。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环氧醇开环反应的研究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具有C2对称性的氮供体,手性双齿配体的合成;钯催化的手性吗啉衍生物的合成;钯催化下杂原子导向的温和羟氯化反应以及利用高碘化合物的多项新合成方法学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济宇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02年5月23日生于河南舞阳。

1927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1929年和1931年分别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4月29日逝世。

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等职。

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化学教学。

早期从事有机化合物的成环反应研究,发现了二酮的环链互变异构现象。

继而研究银、钯、钛等金属对有机反应的影响,发现银能引起卤代酮多种形式的反应,钛能引起4个氰基脱去2个氮而生成吡嗪环。

曾主持数项国防科研课题。

长期从事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工作,并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

高振衡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1年6月21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绍兴。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11月14日逝世。

曾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有机化学。

20世纪50年代起运用量子化学处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有机汞化合物、有机锑化合物等,阐明了此类化合物的双重反应性能。

70年代开展有机闪烁剂的研究,先后合成700多个恶唑、恶二唑、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并筛选出20几种紫外光谱区新型激光染料。

在研究有机物结构和光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仿生有机化学、有机光化学、卡宾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胡宏纹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5年3月16日生于四川广安。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副博士学位。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方法、杂环化合物合成及超分子化学等方面。

用顺磁共振谱证明芳醛肟脱氢二聚体在氯仿中加热时分解成亚胺氧自由基,并研究了亚胺氧自由基与苯乙烯类似物和共轭二烯的加成反应以及与酚类的取代反应。

开发了一种新的Gabriel试剂N-甲酰基甲酰氨钠,可用于伯胺、a氨基酮及a酮酸酯的合成。

发展了在氧化剂存在下,用吡啶N-叶立德与烯烃的1,3-和1,5-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合成中氮茚衍生物的新方法。

首次合成了双冠醚与碱金属盐的1:

1和2:

2配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

黄 宪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33年12月1日生于江苏扬州。

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新反应和新方法。

关于有机硒碲化合物在合成多取代烯烃中的应用和聚合物负载的固相合成的研究,发现了有机碲盐在不加碱的情况下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烯烃,并提出亲卤反应机理。

利用a-高碘取代叶立德与亲核试剂反应,使叶立德的a-碳极性逆转。

发现快基砜及亚砜进行锆氢化反应时生成反式加成产物,并提出邻基参与反应的机理,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了合成取代联烯的新方法和联烯及亚烃基环丙烷衍生物高选择性的反应。

此外,还开发了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等。

黄鸣龙个人简历

1916—1920年 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名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1920—1922年 在瑞士苏黎世(Zunich)大学学习。

  1922—1924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1928年 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28—1934年 在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主任。

  1935—1938年 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任访问教授。

  1938—1940年 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研究甾体化学合成,任访问教授;在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任访问教授。

  1940—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1949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合成化学研究,任访问教授。

  1949—1952年 在美国默克药厂任研究员。

  1952—1956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6—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扬州。

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年7月1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研究中药延胡索和细辛中有效成分。

后研究甾族化学,发现了甾族的双烯酮酚反应,并应用于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使后来国内外在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

改良了开息纳尔沃尔夫还原法,被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利用薯蓣皂素为原料,七步合成了可的松,并很快投入生产,是我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

研制了中国首创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族计划生育药物。

著有《红外线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旋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书。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黄乃正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50年11月25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台山。

197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197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94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新亚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早期从事红霉素的全合成,后从事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及若干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

得到了一种稳定的具有环间连接的三苯骈环辛三烯炔,这是全共轭的平面结构,从实验上验证了H?

ckel关于非芳香性4n的规则。

合成了一类环番化合物,其中四个苯环处于正交,是经典意义上的共轭而分子轨道并不共轭的化合物,曾被著名的有机化学教科书列为难以得到、尚未合成的化合物之一。

还合成了含有三个连续双键的五元环化合物和多个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香港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等。

黄维垣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1年12月15日生于福建莆田。

1943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化学系。

1949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5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该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甾体药物合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0世纪50年代末,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研制出一系列关键的含氟材料,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氟化学领域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

编著了《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和《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

曾获莫伊桑(MOISSAN)奖章和陈嘉庚化学奖等。

黄耀曾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2年11月11日生于江苏南通。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2年12月17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有机微量分析方法。

从事过金霉素提取、结构测定及全合成的研究。

进行过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等研制工作,并完成了核武器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炸药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从理论上推断出胂叶立德应比相应的膦叶立德反应活性高,并从实验中得到证实。

是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

成功地将固液相转移方法应用于胂试剂的维蒂希型反应,使胂盐在弱碱作用下,于室温即能与醛进行烯基化反应。

实现了第一例催化的胂型维蒂希反应。

对砷、锑、碲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他的工作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

黄志镗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

1928年5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黄岩。

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

20世纪50年代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

60年代起从事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增强塑料及耐高温高分子的研究,为防热材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都有创新。

80年代起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0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

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蒋丽金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9年4月15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

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包括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维生素D的部分合成工作。

1955年回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

1978年以后,开展了光化学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一是中草药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光疗机制;二是藻类植物的结构与光合作用能量传递等。

蒋明谦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0年11月10日生于四川蓬溪。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44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5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重视科学现象的个体性与整体性关系。

早年从事药物化学研究,侧重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定量关系的研究。

1962年提出“诱导效应指数”,用于非共轭体系有机物性能的预测,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1977年提出了“同系线性规律”,适用于定量计算和预测所有有机同系物系列的性能与结构关系。

蒋锡夔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6年9月5日生于上海。

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

195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1954年在国外曾提出并证明了氟烯与SO3反应生成b-磺内酯,从而发明了一种有用的有机反应。

回国后领导完成了多种氟橡胶和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为军工和民用作出了贡献。

1978年在国内创建了物理有机化学实验室,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和亲卤反应,结构─性能关系,新颖反应机理探索,溶剂和微环境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均有建树。

特别是对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现象以及对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参数s的建立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200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梁晓天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3年7月28日生于河南舞阳。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起对药用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在中国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物理手段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并开展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药物人工合成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其中对蓁艽甲素、乙素及一叶秋碱的核磁共振结构测定,是一些典型的成果。

曾研究并确定结构的天然产物有:

川楝素、鹤草粉、鹰爪甲素及乙素、创新霉素、亮菌甲素、芍药新苷以及一些二萜生物碱等数十个。

对一叶秋碱、猫眼草素等天然药物进行了全合成的研究。

专著有《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等。

林国强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

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

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1992年至今,任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ers地区执行编辑。

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

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

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

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

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

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获授权专利14项。

代表作有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AsymmetricSynthesis、《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手性药物—研究与应用》。

刘有成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20年11月6日生于安徽舒城。

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45年考取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48年在利兹大学有机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赴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51年到芝加哥大学随M.S.Kharasch教授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4年回国后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1993年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为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

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于1987年、1995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陆熙炎个人简历

 

  简历

1928年8月29日生于江苏苏州。

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化学》主编。

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

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此后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参与研制成功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

70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

90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

现从事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麻生明个人简历

 

  简历

麻生明,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于浙江东阳。

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

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了高效合成方法学;发展了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

同时,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佟振合个人简历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37年9月1日生于山东梁山。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

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

利用超分子体系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

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

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汪猷个人简历

1926—1931年7月 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1年9月—1935年7月 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研究员。

  1935年9月—1937年12月 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研究所获最优科学博士学位。

  1938年9月—1939年3月 德国威廉皇家科学院海德堡医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39年4月—1939年7月 英国伦敦特瑟斯医学院考陶尔特生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39年9月—1942年1月 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讲师、助教授。

  1942年4月—1947年8月 上海丙康药厂厂长、研究室主任。

  1947年9月—1949年12月 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

  1947年1月—1949年7月 上海医学院教授(兼职)。

  1950年1月—1952年11月 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11月—1984年7月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1984年7月—1997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简历

有机化学家

1910年6月7日生于浙江杭州。

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院工业化学科,获学士学位。

193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8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97年5月6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早期从事十四乙酰藏红素的全合成以及性激素、抗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等研究。

中国抗生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系统研究了链霉素和金霉素的分离、提纯以及结构和合成化学。

参与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