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docx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问题导入】
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就必须改进备课方法,要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除了研究课程标准、学生、教科书之外,还要做好备课的其他工作。
这一章我们延续前三章的内容,探讨备课的基本工作,以便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精心备课,除了备课标、备教科书、备学生之外,还须要完成分析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选择教具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等工作。
不仅如此,还要编写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以及学期(单元)教学计划。
一、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教科书研究相比,分析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微观,即在深入研究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科书的整体编排风格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重点难点等等。
这实际上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时,要集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这里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教材体现的思想性,基础知识的深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具体包括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规律是如何表述的,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目的如何,每一插图的用意如何,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
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指教学知识内容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知识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钻研教材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是怎样从现实问题中抽象、提炼出来的,同时也要搞清楚知识的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又有怎样的帮助,钻研教材要注意知识背后隐藏的辩证内容,如运动、变化、发展、转化,对立统一,偶然与必然等等。
这些辩证的思想几乎渗透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中。
教材包含的基础知识的深广度,教师既要对其作一般了解,又要局部地深入分析。
基本技能、技巧要求的水平主要通过学习标准和分析例题、习题来掌握。
发展能力的侧重点,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情况而定,如:
概念的教学侧重于观察、抽象、概括、辨析等能力的培养;运算的教学侧重于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和迁移等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培养自学能力;对于较难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
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
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
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
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
总之,老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一般地,在学习中对学生认知结构起决定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如教材中的定义、公式、法则,知识体系包含的重要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及公式、法则推导的思维过程等。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综观全局,分清主次,从而确定和突出教学的重点。
对重点内容要变换各种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利用重点内容带动一般内容。
教学的难点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难点内容也是造成学习成绩有差距的分化点。
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以及各种逆运算等等,都可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要充分、准确地估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只有靠平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不断积累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
关键是指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
掌握并抓住了关键,教学就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新内容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转化为相应的技能,获得相应的体验和经验,并能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获得的,经验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实现的。
因而,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精心选择和安排课堂例题、习题和实践活动。
其中,选择可以从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学生的接受等方面去考虑。
同时,参照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应将教科书上的全部例题、习题事前演算、分析一遍,明确各部分的目的、要求、难度及与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例题、习题设计。
其中,在设计习题时,练习的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目的明确,练习数量适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同时,各类习题的比例搭配要适当(如基本类与综合类、封闭类与开放类)等。
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接下来就要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缩小现状与目的之间的差别。
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参照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这里思维训练材料主要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前者是以感性表象来训练思维的材料,如生动直观的教具、学具,还有以语言为载体的事例,后者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为训练思维的材料。
由于许多中小学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而中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因而,在备课时,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足以过渡到抽象结论的思维训练材料。
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实际上须要同时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地,任何一堂课都不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课程计划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场所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以及师生的背景资源、周围环境中的可用资源等等。
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教学模型、校园设施等等)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材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录制相关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等等。
如果有条件,应积极开发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重要思想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利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上模拟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过程),也不应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即学生对规律的探索。
要将中小学的有关学科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景,利用本学科的内容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当然,社区资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有了对教科书、学生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准备作基础,就可以较好地制定和编写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每一堂课的教案。
一般来讲,备课的工作程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的。
所谓“由大到小”是就范围而言,即先进行学期备课,再进行单元备课,最后是每堂课的备课;“由粗到细”指的是备课的深度。
例如,对教材的钻研,第一次是开学前对整本教材的通读,相对后两次来说,阅读可“粗”些,第二次是对一个单元教材的重读,这时研究的细致些,第三次是细读一节甚至于一堂课的教材,钻研得更深入。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则依次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备课程序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产物。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每一学期开始之前,首先要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目的在于要求教师能够纵观全局,科学地安排全学期的教学工作,以保证全学期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
学期工作计划一般包括两部分教学进度表和说明。
各地的教学进度表格不完全一致,下面是进度表格中的一种:
“教学内容”这个项目下,应根据教学标准中制定的内容开列出讲授的课题,指明各个课题数与教科书的哪一章节及所在的页次。
初当教师的人最好按课时顺序一堂一堂地在表上编写讲授的题材。
那么,它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工作就胸有成竹,以后检查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计划是否精确,执行是否恰当,这样也就迫使自己在开学之前必须更细致地钻研教学标准及教材内容。
如果只粗略地估计教学进度,教师在授课几周后,实际的教学进度就可能与计划中的进度不一致,这样的教学工作计划就不能起到督促与指导的作用。
“教学内容”项目下,还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列入课堂练习及书面检查,同时对各个项目的讲授时数也要作出恰当的估计。
这种估计一方面要依据教学标准上每个大标题下总时数的规定予以适当的分配,同时也要参考班上的实际情况。
“执行情况”一栏是留给教师自己事后记录工作执行情况的。
各个项目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如未能完成,原因何在,都要一一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予以补救。
在说明部分中,应该指出上述进度表中哪些地方与教学标准有出入,为什么,计划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此外,还要列举在某些工作中须要应用哪些辅助工具,进行哪些实践性工作,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给他们补课,以及指导优秀学生的额外学习工作,也必须在这部分里作出规划。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同年级的教师在钻研教学标准,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草拟,再进行集体讨论修订,力求做到进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的统一。
(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在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各个单元的教学安排进一步具体化是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般来讲,在每一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由教师根据学期中计划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拟出该单元的具体教学安排,然后通过同年级备课组的集体讨论,做到大致统一。
单元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单元教学目的,单元教学课时划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例题、习题的配备以及单元考查等。
有时根据实际需要,将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案合为一体,这时须将计划写得更为详细,具体。
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须要结合每节课的实际,编写出每节课的教案。
这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下节将集中分析。
第二节实用的教案格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而且要把一般的教学理论物化到具体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之中,要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一、中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
这个过程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
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特别地,设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
一个是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一个是要正确认识教材。
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
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的平台。
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一个是探究发现式,一个是有意义接受式。
探究发现式的基本环节是:
问题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FY]求解[FY]解释与应用[FY]拓宽、反思。
有意义接受式的基本环节是:
创设有意义接受的情景[FY]采用接受式传授有关知识[FY]正反例解释应用[FY]巩固、强化[FY]小结、结束。
按照新理念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要将新的学科观、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和优化。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的酝酿、思考,具备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二、中小学实用教案的格式
课时教案通常简称为“教案”,它是课堂教学之前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的最后成果之一,它应反映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概貌。
由于每堂课的具体任务不同,课的类型与结构不一,同时由于各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同,教学过程千差万别,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写教案的模式。
但不管哪一种教案,都包括下列两项内容:
一是说明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二是拟定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计划。
如果是新授课,教学过程就要反映新授课的几个环节,如传统新授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是:
第一步,复习,引入新课(有时还要检查课外作业);第二步,讲授新课;第三步,巩固,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当然,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授课教学基本过程不尽相同,教学环节也千差万别,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如果是练习课或复习课,教学过程又要分别按这两种课型的结构编写。
此外,教案还有详简之分。
教案的详简主要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别是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是详写还是简写。
以新授课为例,详细的教案要求写出如何检查课外作业,复习哪些具体内容,提问哪几个学生;讲新课是如何提出任务,如何逐步启发诱导,详细步骤怎样(如果采用谈话法教学,要写出问题怎样一个接着一个提出);巩固阶段是由教师还是由学生归纳和小结,课堂练习如何进行,谁上黑板演练,等等,布置课外作业时,如果有需要提示或解释的,也要写明。
同时,需要使用哪些教具,板书如何计划,各环节需要多少时间,也可在教案中说明。
教案的最后还可附一个教学后记(也叫教后反思),以便上课之后记载这堂课的教学经验和问题,反思其中的得失。
至于简略的教案,则相当于详细教案的提纲。
它虽然简明扼要,但也必须包含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的基本步骤,并简要地说明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新教师宜于写出详细教案,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自己备课更加仔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己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那些写得详细又认真做了教学后记的教案,对于将来在教同一内容时,将是很好的参考,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观摩教学或示范教学的教案,一般应写得详细些,以便大家学习和讨论。
当然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案也可以写得简单一些。
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地掌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完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编写一堂课的教案的同时,应连带通盘设计后面几节课的教学细节,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时间,而且可以对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作通盘筹划,使前课与后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教学工作中的忙乱现象,保证教学质量。
初当教师的人在教案编写完毕之后,如果对即将要上的课还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最好在上课前按照教案试讲。
关于教案的具体格式,各地要求不尽相同,可以借阅有关教师的教案,以供学习时参考。
下图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案。
【案例呈现】教案的基本格式
第三节 教案设计的若干实用技巧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秘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同行发现、总结了教案编写的一些常用技巧。
熟悉并适当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有助于迅速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
一、把握教学细节的设计
把握教案设计的细节,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
(一)进行设计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其实是知、情、意和谐统一的过程。
同样地,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在知识上的交流过程,还是情感、意志交流的过程。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为此,在教案设计时,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使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二)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加总,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为此,在备课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师生参与、互动的环节,时刻考虑学生的情感交流、行为参与和真正的认知参与。
其次,我们应该以多样化的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最后,我们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尤其是师生的对话,使得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三)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
良好的学习反馈与调控,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在教学反馈活动中,教师更多地要考虑如何通过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去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反馈的激励功能、矫正功能和改进功能。
而这一切,均来自备课过程中的有备无患。
二、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当前,中小学集体备课一般是按照“定量主备 定人主讲 集体评议 完善共享 复备教案 课后反思”的步骤来进行。
此时,尤其要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例如,其中的“共性教案”主要关注教学环节是否衔接紧密,起合是否自然,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可行,教学策略是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处理是否科学,能否实现“增值”;而“个性教案”主要关注教师的增、删、改、补是否符合班级学情,是否张扬个性,教学反思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是否思有所得。
三、与学生一起备课,在教案中体现学案的风格
有些学者认为,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
其好与坏,发言权当在全体学生,其编撰权,学生也自然有一份。
因而,与学生一起备课,让教案体现学案的风格,这也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有效技巧之一。
(一)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很难想象,一个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何以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力。
因而,一篇好的有分量的教案,必然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而绝非教师单向意愿,个体所为。
在教案的编制上,为师者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权,使其知情,让其修订。
(二)将发言权交还学生,边教边改,边改边创
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三)让学生拥有教案编撰权
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新理念对教育的呼唤。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生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弱化,学生主体意识加强。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东风,挥手作别,代之的则是以学为中心、发展为本的新教案。
教案成学案,师生竞相登场,思维相互碰撞,教案尽在学生的掌握之中,学习成了有趣的知识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