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2901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1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

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

铁、铝等。

生:

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

我想还有许多岩石。

生:

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

……)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

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

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

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

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

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

(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

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

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分组制作。

6、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产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

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2火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火山的形成,了解火山的分类、益处与害处。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网上观察、查找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学习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同内外探索火山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科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火山的形成,了解火山的分类、益处与害处。

教学准备:

本堂课的教学地点在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本堂课力图体现由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

火山图,进行简介。

2、介绍本节课利用网络学习。

 学生观看屏幕,认识火山。

 利用多媒体图像产生壮观的感觉,激发学生对火山的探索兴趣。

交流

通过自学课文或看电视、画报,你们了解了火山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对火山已有的了解。

如:

火山的喷发能人死亡;去火山喷发的地方,人感觉很热;月球上也有火山喷发。

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的“个性”,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火山的研究在课前已开始。

归纳总结

1、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谈谈网上学习的体验。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3地震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地下岩层断裂造成地震),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模拟实验,想象地球内部运动及地震成因。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预防地震伤害。

教学材料

多种颜色的毛巾、木棒、竹片、地震以及有关资料图片、预测地震及预防地震伤害的资料。

重点难点

想象地球内部的运动、地震的成因。

活动过程

1、观看唐山、四川地震图片,谈论四川大地震。

激发探索欲望。

2、思考地震的成因。

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地震。

用毛巾模拟岩层皱褶。

平放在桌子上的几层毛巾,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把木棍压弯、压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地震成因。

地下的岩石在地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介绍避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减灾

拓展材料

了解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搜集震前预兆资料。

三种地震: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介绍地震波、震源、震级、地震烈度、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4、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使用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材料:

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学生搜集的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

重点难点: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精美的卵石作品:

“大家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欣赏卵石,观察特点。

学生小组内玩卵石,观察卵石的相同点。

2、做一块卵石。

教师提出活动指向:

“怎样使石块变圆”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导完成。

(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磨、放入有水的瓶中晃……)

3、作品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卵石,说说自己用到了哪些方法,总结让石头变圆需要的外部力量。

4、探究自然界中卵石的成因。

由自己做的卵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师生共同总结:

石块从高山上滚落下来。

沿河道从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岩石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

卵石是在水是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5、模拟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下来”学生猜想、交流。

教师提出风化的概念,然后做风化模拟实验:

用镊子夹一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的变化。

同时启发学生联想:

实验中的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的温度升高,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降低。

温度变化使页岩破裂。

最后,教师出示风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风化。

6、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综合结论,总结卵石的成因;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磨擦形成了卵石。

三、拓展活动

思考:

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发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的课件;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2、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

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

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

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麽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

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像煤、天然气、汽油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

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

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

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

生2:

能源矿产怎样开发

生3:

能源矿产能不能开采完

生4:

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

(三)猜想假设

A、教师引导谈话: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B、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

C、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D、教师播放课件:

井底下的昨天:

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井底下的今天:

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

E、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四)制订方案

A、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

B、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

C、汇报要求:

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变化。

D、小结。

E、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F、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G、小结:

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五)实施探究

A、认识煤、石油和全身都是宝。

提问:

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

(六)展示交流

B、教师结合制作的课件进行总结

C、讨论:

我国是个人中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生1:

节约使用,不浪费

生2:

不让小煤矿乱采煤。

生3:

开发新能源

D、小结:

播放课件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

E、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班,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六)拓展创新: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6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验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

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

能对实验现象,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

知道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独特的地貌景观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木条、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沙盘、塑料杯、水盆等。

资料:

有关溶洞、石林、卵石等图片或录像带、光盘。

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

1、出示展板

这是你们在课后收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

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图:

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

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

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

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

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

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

⑤讨论交流:

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

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巨大的影响。

⑥小结:

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三:

认识流水的搬运作用

1、让我们再往下看这幅图:

投影P36图,图下出示:

巨大的岩石逐渐变小甚至变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会永远安静地停留在原地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①用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一侧。

②把混合物扶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③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用胶带固定住,并使底部带有小孔的塑料杯能放置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④把沙盘带小孔的一侧伸出桌外,在地上放一个小水盆接水。

⑤往塑料杯中加1升水。

讨论交流:

(逐条出示)

(1)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3)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再设计一个不同坡度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想一想,和第一个实验相比,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4、汇报交流。

流水是有力量的。

当江河水由山地流到平原、湖泊、海洋时,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被搬运的距离较小;小的、轻的石头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表面貌。

(投影图片)

5、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也能对地表产生影响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

7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

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

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

(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

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

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

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

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

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

(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

(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

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

(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

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8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

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

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

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

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

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可适时提示:

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

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

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

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

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

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

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

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

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

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反思:

 

9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能提出进行探究的大体思路;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准备:

耳朵剖面模型、课件、相关资料及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

台前两名学生配合,一名学生蒙住眼睛,另一名学生主持,指座位上的学生或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唱一句歌,背一首诗等形式,蒙眼睛的学生猜猜是谁,判断方位。

师:

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请问你在游戏中能判断这么准确,哪个器官起了重要作用。

生:

耳朵。

师:

原来你的耳朵这么神奇呀,它不仅能让你听出是谁发出声音,还能帮你确定声音所在的位置,同学们你们的耳朵也这么神奇吗

生:

是。

师:

那好,让我们好好的摸一摸,爱护爱护我们这对神奇的宝贝吧!

师:

功能这么强大的耳朵(贴出耳朵图),值不值的我们去研究你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对耳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耳朵有什么组成

生:

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师:

这个问题真有价值,老师也特别想知道,让我们给掌声送给这么爱思考的同学。

生:

怎样保护耳朵

……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摘录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