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B.2.357cm
C.2.35cmD.2.4cm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测量结果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知,测量结果的数值应是二位小数,故BD错;测量长度时应是多次测量结果的增均值,故应选A。
【考点定位】长度的测量
视频
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故A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C不符合题意;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
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次声波既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快,故C错误;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由于次声波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D错误。
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
4.四季分明的临沂城宜商宜居.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露珠晶莹
C.
秋天,白雾弥漫D.
冬天,霜满枝头
【答案】D
【解析】解答:
A.春天,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
C.秋天,白雾弥漫,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D.冬天,霜满枝头,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点睛: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面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玻璃窗上的“雾”是由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所以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C错;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所以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D正确;应选D。
【考点定位】物态变化
6.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A.7~20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s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答案】B
【解析】解答:
A:
乙车在7~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
两车在0~5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可知,v甲<v乙,故B正确;C:
由图像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D:
由图像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
点睛:
在s-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s-t图像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由图知,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根据图像读出5s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
A.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故C不符合题意;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8.如图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OB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B.OA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C.OC是树枝在水中的部分
D.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答案】D
【解析】解答:
A.B.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OB是树枝反射形成的像,故A,B错误;C.D.斜插在湖水中的树枝由于光的折射成像,看起来向上偏折,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故D正确,C错误。
点睛:
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可以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物和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确定树枝在水中部分的像.
9.如图所示的“眼睛”及矫正的示意图中,与矫正远视眼相符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
A.图示是近视眼的原理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A不符合题意。
B.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B也不符合题意。
C.图示是远视眼的原理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但是没有矫正;故C不符合题意。
D.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答案】C
【解析】解答:
AB、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u=v=20cm=2f,则f=10cm,故AB错误;C.当物距是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故C正确;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点睛:
(1)
(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可用来粗测焦距.(3)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4)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11.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吉它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具有能量
【答案】B
..................
点睛: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当物距和像距相等的地方20cm,应是二倍焦距的地方,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故A错;当u=15cm时,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像,故B错;当u=25cm时,物体放在了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此时的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故D正确;应选D。
考点:
凸透镜成像
13.小明同学从如图所示的物体中选了一个物体,用托盘天平测出其质量为150g,该物体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
A、一支中性笔的质量在10g左右.不符合题意;B、一瓶矿泉水的质量在500g左右.不符合题意;C、三个鸡蛋的质量在150g左右,一根香蕉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150g左右.符合题意;D、一个铅球的质量在3kg=3000g以上.不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质量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4.下列现象中,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A.冰熔化成水
B.宇航员把衣服由地球带到月球
C.把橡皮泥由圆形捏成方形
D.用砂轮打磨过到刀
【答案】D
点睛:
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据此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此题.
15.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球,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2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答案】B
【解析】解答:
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A.由图象可知,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1kg时,a物质的体积最大,c物质的体积最小,所以a物质的密度最小,c物质的密度最大;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当b物质的体积为1×10−3m3时,b物质的质量是1kg,所以b物质的密度是ρb
=1.0×103kg/m3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当物质的体积为×10−3m3时,a物质的质量是2kg,c物质的质量是0.5kg,根据m=ρV得体积相同密度和质量成正比,由此可知c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的4倍;故C错误D.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当质量增大时,体积也跟着增大,但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故D错误。
点睛:
A、比较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
①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②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B、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b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
算出b物质的密度;C、分别算出a物质和c物质的密度,就能知道c物质的密度是不是a物质的两倍(或取体积相同,看c物质的质量是a物质的几倍,那么c物质的密度就是a物质的几倍);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
二、作图与实验
16.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示可知,反射光线OB与镜面的夹角为30O,所以可知反射角为60O,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为60O,入射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也为30O,方向指向入射点。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
视频
1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A′B′.
【答案】
【解析】解答:
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 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图: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18.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19.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图,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根据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
(1).热胀冷缩
(2).24℃(3).在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4).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析】解答:
(1)温度计内的液体一般是水银或酒精,利用的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越向上示数在变大故为零上,温度计的示数为20℃+4℃=24℃;(3)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
①在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点睛:
温度计内一般用水银、酒精等液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显示的示数在20℃-30℃之间;图中的注意事项要从读数和测量要求上回答注意的问题.
2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入射角.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______________内,此时,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______方向射出.
(4)实验中,小明无意中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镜中的像是正立、等大的______________像.
【答案】
(1).等于
(2).同一平面(3).OE(4).虚
【解析】解答:
(1)由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在纸板B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当光贴着纸板B沿F0射到O点,光将沿OE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时可逆的。
(4)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点睛:
(1)根据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据得出结论.
(2)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为验证这个结论,可以将纸板沿法线方向向前或向后折.(3)知道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4)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是______ml合__________m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答案】
(1).53.4
(2).20(3).2×10-5(4).2.67×103
【解析】解答:
(1)图甲中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矿石的质量m=50g+3.4g=53.4g;
(2)图乙中水的体积为40cm3,水和矿石的总体积60cm3,矿石的体积V=60cm3−40cm3=20cm3;(3)矿石的密度ρ
=2.67g/cm3=2.67×103kg/m3
点睛:
(1)弄清楚标尺的分度值,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矿石的体积等于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3)根据ρ
求出密度.
22.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__(填“上”或“下”)调节.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__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___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
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
(2).10(3).缩小(4).照相机(5).远离(6).调节光屏到某一位置,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解析】解:
(1)为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由图知,蜡烛位置偏低,应向上调节;
(2)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20cm=2f,所以f=10cm;
(3)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则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将光屏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当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故答案为:
(1)上;
(2)10;(3)缩小;照相机;远离;(4)调节光屏到某一位置,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对实验器材的调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最清晰像的确定方法,考查重点,难度适中.
视频
三、计算题
23.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
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
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答案】
(1)27.8m/s;
(2)600米
【解析】试题分析:
(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
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
(1)火车从甲地早上7:
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
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
=100km/h≈27.8m/s,
(2)v′=144km/h=40m/s,
由v=
得: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t′=40m/s×25s=1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27.8m/s;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24.有一个质量为900g,体积为120cm3的铁球(ρ铁=7.8×103kg/m3)
(1)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3)如果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总质量为962.56g,那么空心部分所注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空心的;
(2)4.62cm3;(3)13.5g/cm3
【解析】解:
(1)根据ρ=
可得质量为897g铁的体积:
V铁=
=
≈115.38cm3,
因为V铁<V球,
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球﹣V铁=120cm3﹣115.38cm3=4.62cm3;
(3)液体的质量:
m液=m总﹣m=962.56g﹣900g=62.56g,
液体的体积:
V液=V空=4.62cm3,
液体的密度:
ρ液=
=
≈13.5g/cm3.
答:
(1)这个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为4.62cm3;
(3)该液体的密度为13.5g/cm3,
【点评】本题考查空心部分体积和液体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判断物体是否为空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实质上都是根据密度定义式,比较实际物体与实心物体的质量、体积或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即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和比较密度法,如果存在差异,则实际的物体为空心物体,此题运用的是比较体积法,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