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586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验人类探究宇宙和认识物质组成的过程。

  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九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举例:

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进行讨论,参照图10.1-3思考.

思考:

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0.1-6中的类比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四、原子结构

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

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

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

纳米指的是什么?

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

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状态。

了解纳米技术.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小结:

板书设计: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

  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三、原子结构

纳米及纳米技术

第二节质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

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

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

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

这样我们可以说:

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

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

"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千克(kg)

(2)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3)进率: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

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

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质量

一、量

1.什么叫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

国际单位:

千克(kg)

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进率:

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

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P103:

1;2

第三节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

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

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15100.5木块210200.5石块11042.5石块2208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

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

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

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

m=1.97t=1.97×103kg;V=0.25m3

  求:

ρ

  解:

  答:

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

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

《学物理》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

"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

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

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

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

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

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

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