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5903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汇编

2020苏教版化学高考知识点集合手册汇编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2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8

碱金属.....................................................................................10

钠的化合物.............................................................................12

物质的量.................................................................................17

气体摩尔体积........................................................................18

物质的量浓度........................................................................22

卤素氯气................................................................................27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3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36

化学键....................................................................................48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

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

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

知识点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

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

4.氧化性和还原性:

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

①双线桥法:

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

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

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

3.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O价Cl-1、S-2、

O-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得到电子而具

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如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还常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O2、Cl2以氧化性为主.

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注: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

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

1.全部氧化还原型:

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

如:

2H2+O22H2OZn+2HClH2↑+ZnCl2等

2.部分氧化还原型:

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

如: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

如:

2KClO32KCl+3O2↑2H2O2H2↑+O2↑

4.歧化反应型:

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

如:

Cl2+2NaOHNaCl+NaClO+H2O

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两个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

2.归中律:

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

知识点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1CaO、SO3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

解析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

CaO+H2O=Ca(OH)2,此时为Ca(OH)2的导电;SO3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

SO3+H2O=H2SO4,此时为H2SO4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二、离子方程式

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意义:

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

3.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1)“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

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

(3)“删”:

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

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三、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如H+与CO32-、S2-、SO32-、F-、ClO-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l-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MnO4-等.

(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

②原因:

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

③实例燃烧:

C+O2CO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Zn+2HClZnCl2+H2↑CaO+H2OCa(OH)2等为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实例:

C+CO22COH2+CuOCu+H2OBa(OH)2·8H2O+2NH4Cl

BaCl2+8NH3↑+10H2O等

2.燃烧

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

④化石燃烧包括:

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

⑤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

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

碱金属

知识点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钠原子结构

结构特点:

.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

Na-e-→Na+,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

二、性质

1.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2.化学性质:

强还原性,活泼金属.

与O2反应:

常温→Na2O(白色固体)

点燃或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

与S反应:

碾磨爆炸.

与水反应:

剧烈.

现象:

熔、浮、游、鸣、红(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与酸反应:

非常剧烈,以致爆炸.

与某些熔融盐反应:

可置换出某些熔融盐中的金属(如TiCl4等)

与盐溶液反应:

实质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

三、钠的存在与保存

1.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

游离态: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

化合态: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l、Na2CO3、Na2SO4、NaNO3等)

2.保存:

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

四、钠的用途

1.K—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

2.制备Na2O2.

3.做电光源:

高压钠灯.

4.冶炼稀有金属.

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NaOH

(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有强吸水性、易潮解,可作中性或碱性气体的干燥剂,如干燥NH3、H2、O2、CO等,一般将氢氧化钠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制碱石灰.

(2)化学性质:

强碱、具有碱的通性.用NaOH溶液吸收SO2时:

2NaOH+SO2Na2SO3+H2O(SO2适量)

NaOH+SO2NaHSO3(SO2适量)

(3)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