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5807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x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

一、行为

1.含义:

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

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

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

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

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

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

正常行为:

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1.行为不足:

说话少

2.行为过度:

话多、多动

3.不适当的行为:

发脾气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

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五、行为矫正的特点

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

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

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

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

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

最先出现1962华生

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

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

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

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

南非的沃尔普:

交互抑制

英国的艾森克:

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

美国的斯金纳:

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

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

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

空白阶段1949-1978

准备阶段1978-1985

开展阶段1986-1995

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

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

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

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

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

扩展到普通场合

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1.教育

家庭教育:

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

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

2.临床心理:

强迫症焦虑抑郁症

3.医药和保健:

吸烟喝酒

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

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

6.运动心理方面

三、应用原则

1.防止滥用

2.避免误用

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4.遵循道德准则:

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

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

消退分化泛化

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

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

沃尔普的临床实验:

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

斯金纳的实验:

动物

富勒:

人(智力障碍)

林德司来和阿兹林:

儿童合作行为

毕吉武和贝尔

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产生背景:

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

基本内容:

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概要:

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论的治疗方法。

ABC理论诱发事件信念后果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

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概要:

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患者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想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实验

观察学习:

替代性应答制约学习;替代性操作制约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行为、个体、环境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重视过程动机过程

替代性强化的效果;环境的辨别诱因动机效果榜样对行为奖惩二出现的情绪反应

五、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论

人类的行为时功能性的

人类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选择目标行为

一、基本概念

1.目标行为:

计划去改变的某种特定行为

可以是儿童已有的行为也可以是儿童不具有的行为

定义目标行为:

客观的明确的具体的行为类别不能定义行为

2.终点行为:

行为改变实施前所拟定的目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目标行为的确定

1.了解基本情况

2.确定目标行为

3.分析目标行为的特征:

行为发生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类型、改变的方向、可观察性、可测量性

4.拟定终点行为:

用语明确、清晰评价标准具体、可测量

第二节收集和纪录行为基数

一、基数

1.定义:

在行为改变计划未实施前目标行为的发生状况

2.种类:

次数、频率、每一次发生所持续的时间

二、记录的准备工作

观察者:

专业人员(教师、心理学工作者)、家长、自己

记录的时间

记录的地点

三、收集行为基数的方法

连续记录法:

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

成果记录:

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

间隔记录:

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半间隔:

是否在间隔内发生

全间隔:

一直出现

时间取样法:

时间间隔内部分时间记录

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的时间间隔中(有规律性)

四、呈现基数的方式:

图、表

图表包括:

x轴和y轴:

阶段名称、阶段线、数据点、数字标志

时间和行为

五、呈现基数的意义

确定强化的具体方式

在行为改变结束时,可说明是否有效

第三节确立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强化物

一、确定行为改变的方法

确定强化物

与儿童建立起信任

与儿童面谈

向其解释目的

解释如何获得强化物

共同确定强化物

对强化物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二、注意事项:

1.强化作用的持续时间

2.因人而异

3.与家长会面核对

4.特殊情况的进行再分析

5.社会性强化物的应用

第四节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案

对目标行为的发生进行强化:

良好行为及时奖励;不良行为及时惩罚

记录干预数据

第五节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

撤掉强化物

第四章强化法

第一节强化的含义与分类

一、强化的含义

强化:

指运用强化物,特定的行为得以发生,或使特定的反应的概率得以提高。

强化物:

那些能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

二、分类

1.根据行为的结果可分为:

正强化和负强化

2.根据强化的性质可分为:

无条件强化:

直接或间接与机体基本需求相关。

食物、水、安全等

条件强化:

不是自然获得,通过学习得来的。

3.根据强化的安排可分为:

连续强化:

目标行为发生——强化

间歇强化:

目标行为发生——强化或不强化

4.根据强化的来源: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动强化:

行为本身使个体身体内部发生某种变化,个体自动获得强化。

第二节强化物的类型和选择

一、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划分

1.消费性强化物:

一次性消费品无条件

潜在问题:

干扰难立即实施伦理不适合健康

2.活动性强化物:

喜欢的活动和争取的权利

普雷马克原理:

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较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其从事被选率高、发生率大的行为,那么就可以提高原来低概率行为的反应概率。

潜在问题:

弹性不够立即性厌烦伦理问题

3.社会性强化物:

喜欢接受的语言、身体、表情

优势:

易实施

不干扰正常活动

不易出现厌足

广泛用于生活

注意:

对某些人赞美可能是厌恶刺激使用要有针对性。

4.拥有性强化物

5.反馈性强化物

二、根据强化起源或性质划分

原级强化物(无条件强化物)

次级强化物(条件强化物)

概括性强化物:

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其他多种多样的强化物配对使用时

如眼神接触、表扬、身体的接近等

三、选择强化物

方法:

活动观察及事件调查

正确选择强化物

1.被矫正者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

2.被矫正者的喜好

3.使用方便

4.能够立即呈现

5.多次使用不易满足或不易饱厌

6.享用强化物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第三节正强化

一、定义

正强化:

如果一种刺激是人所喜好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适时地提供这种刺激就可以增加行为的出现率。

正强化物:

在正强化法运用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人们喜欢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刺激。

二、结构:

情景——行为或反应——强化物——结果

三、正强化物的应用原则

1.正确选择行为

正确选择强化物

实施前制订计划

实施强化

努力达成目标、逐渐脱离程序

2.实施强化

把计划告诉当事人

立即实施

强化时描述具体行为

结合精神奖励

给予少量强化物

不要在强化后提出批评或要求

四、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1.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

2.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

3.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

数量大——反应高过大——厌足减少——恢复强化作用

4.机体的状态:

剥夺——厌足

五、正强化的误用

1.强化物针对的是不良行为:

无意间的强化:

给钱

对什么是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

小偷

无奈中给予强化:

哭闹

2.过早强化

3.拖后强化

4.强化过程中的偏差

强化物没有及时给予或没有一致给予

给予数量太多,出现滥用或种类单一,出现饱厌

当个体的行为已经持续发生,但强化物没有及时退出

强化物给予后不久,就对个体的行为提出批评

第四节负强化法

一、负强化的定义:

在某一刺激的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以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和取消或者延缓出现,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二、负强化的过程

逃避:

厌恶刺激一出现良好行为——终止(真实存在)

回避:

听到信号(有过类似逃避的经验;观察到别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出现良好行为——免受(没有真实存在)

逃避与回避的比较

逃避:

被动的,厌恶刺激存在,厌恶刺激移去或减少

回避:

主动的,厌恶刺激不存在,厌恶刺激没有到来或延迟到来

第五节间歇强化

(一)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

一、定义

偶然的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强化是不定期的,良好行为必须持续一定时间后,才能得到强化。

二、优点

由间歇强化增加的行为,保持的更好、更巩固,不易消退;

不易出现饱厌现象;

更易操作,较经济

便于建立已维持的行为

连续强化不宜使用的行为

三、类型

分类标准:

行为发生的计算单位:

时间和比例间歇强化

1.固定比例强化:

只有当行为者作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

优点:

反应率高;饱厌现象出现缓慢,强化物有效时间长;

保持时间长;有助于保持其他行为

原则(有效应用的)

反应数目应逐渐增加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数目不宜过多

强化与强化间有停顿现象,注意所适用的行为。

2.可变比例强化: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预测地变化着的。

特点: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确定,所以较少出现停顿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数目范围大,不易有减退现象

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

特点:

强化必须在一定时间间隔后所需要的良好行为出现了才发生。

所需要的良好行为在强化前相对稳定的,在强化后立即有一个停顿。

4.可变时间间歇强化

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两者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进行变化。

特点:

两次强化间没有停顿的现象。

四、间歇强化的误用

消退法不连贯应用,可导致不良行为的加剧;类型不适合

五、有效使用的原则

1.选用的程序要适合目标行为

2.尽量选择便利于操作的程序

3.利用合适的工具盒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