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7429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docx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点

  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能力点

  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

本章结构图

 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4.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

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

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

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

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

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活动,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

统计工作的步骤有: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指统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反过来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优化。

四、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观察,对现象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和现象的内在特点,按一定标志,把总体划分为假设干个不同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分组,可以揭示现象的不同类型。

在分组的基础上,可以研究现象总体内部构成及内部的数量关系,统计分组与统计指标是结合运用的;对于统计分组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来反映分组的内容,才能揭示现象总体内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数量关系;对于统计指标来说,有了科学的分组,才能计算出实在的而非笼统的统计指标,才不至于掩盖现象内部的矛盾和差异。

  (三)综合指标法

  将大量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现象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叫综合指标法。

常用的基本综合指标有三类: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在这三类指标的基础上展开统计分析的具体形式有:

比照分析、平均分析、变异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经济模型分析(包括相关回归分析、平衡分析和预测分析)。

  (四)统计推断法

  统计研究中,某些现象所包括的个体是有限的,另一些现象所包括的个体的量则非常大或无限,对于前者可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分析,而对于后者,则采用统计推断法进行分析统计推断法是根据部分样本资料,按一定的置信标准,用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推断法广泛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和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二节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2.统计标志与指标

3.统计指标体系

4.变异与变量

5.统计数据的类型与度量

教学重难点: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2.统计标志与指标

3.变异与变量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举例分析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4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总体就是根据研究目确实定的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总体所包括的单位的数目称为总体单位数。

  

(二)统计总体的特点

  构成一个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三方面特点:

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

有了总体,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

二、统计标志与指标

  

(一)统计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例如,全国人口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每个人都有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等。

这里的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等在统计上称做标志。

这些属性或特征是统计总体各单位身上所共同具有的,都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标志。

  2.标志的分类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标志名称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标志表现是统计调查的结果。

例如,“年龄”是标志名称,“16岁”是标志的表现,它是经过调查后所得到的结果;“性别”是标志名称,“男”、“女”是标志的表现,它也是经过调查后所得到的结果。

  

(二)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概念

  各种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统计上称为统计指标。

可见,统计指标是反映总表达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简称指标。

例如,2011年某企业总产值为6000万元,年末职工人数为100人。

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由六个要素构成:

①时间限制;②空间限制;③指标名称;④计量单位;⑤计算方法;⑥指标数值。

这六个要素可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指标概念和指标数值。

这是实际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

它表达了统计指标质的规定性、具体性、数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此外,在统计设计和统计理论表达中,统计指标仅是一概念而无具体数值。

如,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

  2.统计指标的种类

  (三)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统计指标是指单个的统计数字,一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特征。

客观现实中的现象是有许多侧面和特征的,并且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着。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采用具有相互联系的多个统计指标。

假设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一个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能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综合反映总表达象的状况和发展变化,以满足人们全面深入认识客观事物的要求。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两种形式

  统计指标体系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存在着确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利用算术表达式来表现,例如:

总产量=产量*单价

  另一种是指标体系是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统计局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于1995年联合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就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大方面,其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居住水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城乡交通状况、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的百分比等13个方面,共16项分指标。

  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相互联系的多样性和人们认识问题的多视角,反映现象总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四、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变异是指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即标志〔包括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

严格地说,变异仅指品质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

变异一般描述性质上的变化,而变量则表示数量上的变化。

〔二〕变量

  变量就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这是数学上的一个名词。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为简便起见,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只能取整数的变量是离散变量,例如,工人数、企业数、废品数、设备数等;在整数间可插入小数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例如,身高、体重、产值、利润、资金等。

离散变量的数值一般用计数方法取得;连续变量的数值只能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

  变量按其所受影响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两种。

受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变量称为确定性变量,这种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明显的、可以解释的,是人为的或者受人控制的,其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大小、方向都可以确定。

例如,产品总成本的变化,受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两个因素的影响,而这两者都是人为或可以控制的变量,并且对生产总成本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也是确定的。

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变量称为随机性变量,所谓随机性因素是指各种不确定的、偶然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对变量值影响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确定的,且通常是微小的。

例如,某些机械零配件,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尺寸大小也总会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原材料的质量,电压的高低,气温、湿度的变化,操作者的情绪等多种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变化的影响有关。

在客观现象中,既有确定性变量,也有随机性变量;影响变量变化的因素既有确定性因素,也有随机性因素。

变量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变量分类

  

五、统计数据的类型与度量

  

(一)按计量尺度分类

  按照所采用的不同计量尺度,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