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备课讲稿.docx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备课讲稿.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备课讲稿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派生职能: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价值尺度
定义:
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
(质上相同,量上比较)
特点:
—1、观念货币
—2、足值或币值稳定
—3、独占性或排他性
—4、技术规定:
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
—1、定义:
人们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货币单位与重量单位:
合→分
流通手段
定义:
货币媒介并促进交换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
—双重需要的双重满足
—诸多物品的不可分割性
特点:
—1、现实;
—2、不足值/价值符号
贮藏手段
定义:
退出流通,价值的独立形态/财富一般代表
特点:
—1、现实货币
—2、足值/币值稳定
功能:
自动调节货币流通—“蓄水池”
财富贮藏形式的比较——贮藏货币的好处
—1、贮藏费用:
无或很低
—2、购买力损失:
小
—3、流动性:
最强
支付手段
定义:
延期或未来支付的工具或凭证
起源:
商业信用→财政、银行+工资、报酬
—商品复杂性、产销周期的不一致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买卖者身份的反复
特点:
—补足交换的环节
—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加剧危机的可能性(债务/支付链条的中断)
世界货币
一般支付手段:
偿付国际债务和国际收支差额
一般购买手段:
国际贸易
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
—支付战争赔款、借款、资本输出
世界货币/国际货币
—货币发行国与世界经济的协调问题
—汇率稳定问题
三、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一、定义:
将各种货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进行相关包含排列的一种技术方法
二、划分标准:
流动性
—金融资产不受/少受损失的前提下,及时变现的能力;
—原因:
流动性不同,其流通周转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
及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
三、划分的意义
—货币管理当局:
掌握不同层次货币的运行态势,
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四.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16C-19C末)
——最早的货币制度之一
——存续时间不长,范围不广
——原因:
体大值小;价格不稳
2、金银复本位制
原因:
币材充分;价值稳定
—平行本位:
市场比价流通——价格体系混乱
—*双本位:
法定比价流通——劣币驱逐良币
—跛行本位:
自由铸造/限制铸造——过渡
特点:
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
特点:
相对稳定—货币流通与外汇汇率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外汇汇率
稳定性的削弱
—黄金分配的极端不均匀
—基础动摇:
价值符号的兑换受限制/禁止
—币材的内在局限
(2)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不铸造、流通金币;发行、流通银行券
国家集中储备黄金(外汇),银行券限制兑换
—金块本位:
国内兑换(最低限——最高限)
—金汇兑本位:
本币——外汇——黄金
特点:
残缺不全
—无金币发行流通:
自发调节和币值稳定机制丧失
—兑换能力受限制:
最低额/两次兑换
—一国币值稳定:
难以为继
4、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a、不规定含金量/不兑换黄金
b、流通中的货币:
信用货币
c、发行渠道:
银行信贷程序
d、国家的管理成为必要
—币值稳定机制丧失:
不兑现/无发行准备
—自发调节功能丧失:
非足值货币
财政发行——经济发行
信用与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定义、特征
定义:
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用契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殖的价值运动—王松奇)
构成要素
*有借有还——信用关系+信用标的
*有约——信用载体(信用工具)
*有期有息——信用条件(货币/借贷资本的时间价值)
信用的特征
--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区别于财政分配,民间救济)
--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借贷资本
*区别于商品交换:
等价交换;所/使让渡
*区别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双重支付与双重回流
--债权债务关系(赊购赊销的延伸)
二.信用的产生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贫富分化
商品产销周期不一致——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经济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有条件让渡/调剂
收支:
结余未来消费→现在消费
负债现在消费→未来消费
平衡“月光族”
调剂:
经济主体效用的最大化,克服收支时/空的不平
现代信用的形成
产生基础:
垄断地位的消失与高利贷的衰退
——利率从属于平均利润率,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
*法律限制利率水平
*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条件——突破小生产方式
商品货币关系拓展:
社会再生产资金的暂时闲置与需求
货币需求迅速增长: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来满足
余:
固定资产折旧闲置流动资金待转化的剩余价值
缺:
固定资产更新补充流动资金追加生产资本
经济主体收支不平衡的加剧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金融中介机构的兴起与推动
兴起:
余缺调剂的必然产物
推动:
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信息/交易成本、巧合
2.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和创造信用
3.机构的多样化∀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直接信用
—货币余缺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通常由经纪人或证券商进行股票、债券发行等交易安排。
—特点:
借款者直接发行债务/股权凭证,中间人仅牵线、搭桥,收取佣金。
间接信用
—货币余缺者之间通过各种金融中介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借贷的信用。
—特点:
金融中介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的货币引向借者。
间接信用/直接信用
——专业信息机构:
信息成本低
——交易成本较低(规模经济)
——风险有效分散/流动性强
主要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主要形式:
商品的赊销赊购和预付货款
必要性:
宏观上润滑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促进经济发展。
微观上商业信用对于信用双方都有利,解决了双方问题。
特点:
1.主体是生产或经营商品的企业
2.客体是商品资本
2.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运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缺点,局限性:
数量和规模限制,范围(企业),方向(生产经营者→需要者),期限(短期)
银行信用
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
1.体现的是银行企业个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2.载体是属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3.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不一致的
4.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优点:
1.客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2.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
3.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提供信用还可以创造信用,使其能以较低成本提供信用。
国家[政府]信用
定义:
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负债为主、
形式及作用[顺序]
--发行国库券——弥补财政赤字、调节财政收支
*弥补方式:
增税、发行货币、举债
--发行公/国债——筹集长期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流通与经济结构
公开市场操作*调节:
货币总量与货币流向;社会总供求
--政府借款、发行国际债券——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向中央银行透资和借款:
多被禁止或限制
消费信用
定义:
金融机构消费者个人生活消费
形式:
1.类似商业信用:
汽车贷款/财务公司—分期付款
2.属于银行信用:
住房按揭—消费信贷
银行——消费者(买方)/销售者(卖方)
3.信用卡:
短期透资
相关规定:
—首期付款额——“起步价”
—偿还期限及分摊额——“每公里租价”
作用:
——提前消费;提高消费
/促进经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
——过度消费:
供求矛盾与物价上涨
支付能力:
危机时期
证券信用:
股票、债券
信用与股份制
信用:
—所有权、使用权两权分离
—大规模筹资:
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企业
—条件:
还本付息——利息/股息+红利
—变现:
存款提取/股票抛售
结论:
信用制度是股份制的基础
民间信用
定义:
—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发生的不规范信用
特征
--无正规的金融工具作信用载体
--自发性强;利率较正规信用高
--风险较大
活动特征:
与一国/地区的正式金融服务程度成反比
信用工具
定义:
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分类:
—融资者性质:
直接/间接
—被接受程度:
无限/有限
—偿还期长短:
短期/长期/不定期
典型的信用工具
本票
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
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或者制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
信用证
信用卡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信用特征的体现之一
--两个极端:
纸币+活期存款;永续债券(永久付息不还本)
--债务人/债权人:
使用时间+偿还时间
/消费的时间选择+收益与物价的预期
2、流动性
--货币/其他金融工具
--偿还期:
反比/债务人信用:
正比
3、风险性
--信用风险(爽约风险):
不能及时和/或足额偿还
*发行者与工具:
政府/企业;普通股/优先股/债券、银行贷款
--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偿还期:
反比/流动性+债务人信誉:
正比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
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是利润的分割
v利息的计算方法
—单利计算法:
I=P•r•nS=P•(1+r•n)
—复利计算法:
S=P•(1+r)n
I=S-P
v现值与终值/贴现值
—终值 S=P•(1+r)n
—现值 P=S/(1+r)n
第二节利 息率
利率的定义
—借贷资本增殖程度的衡量指标—I/P
v利率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0(万分符号)
—年利率/12=月利率
—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分类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短期长期固定浮动市场官定一般优惠存款贷款
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
最基本的因素
—增殖要求—利润分割0≤r≤平均利润率
v借贷资金的供求与竞争:
具体水平的确定
—供求对比:
利率升降/利率管制的影响
v经济发展周期:
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危机时期:
物价暴跌,利率达到最高;
—萧条时期:
物价最低,利率达到最低;
—复苏时期:
物价趋升,利率无上升/较低
—繁荣时期:
物价上涨,利率低→中后期:
利率上升
物价水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确定发行利率/资产选择与投资选择:
预期物价变动率
v政策、法律、传统
—利率是经济调节的杠杆,并以法律形式确定
—利息是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延续性
v国际利率水平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
资本的自由流动
—影响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
v国际协议或默契
—出口信贷君子协议
—政府借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利率作用
宏观:
1.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2.优化产业结构
3.协调消费与积累的比例
4.调节信贷规模
5.稳定货币流通
6.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
1.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
构成要素与功能
(一)定义
资金融通的市场,即资金从盈余部门流向赤字部门的行为的总和。
—广义:
票据、有价证券、货币的买卖等货币经营活动/方式
—狭义:
证券市场
(二)构成要素
—主体/参与者:
资金供求方(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
—客体/交易对象:
金融工具/货币资金
—交易价格:
利率
—组织形式/设施:
有形市场(证交所)/无形市场(网络、通讯)
—市场管理机构:
制定规则,监督执行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通资金功能
—交易成本的降低:
集中主体,多渠道、多途径、大范围
—资产和金融工具的迅速转换—品种、期限、币种
2、资源配置功能
—信息引导+效益引导:
效益→证券收益率+安全性(收益与风险的比较)→市场机制和竞争→资本流量和流向→商品+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源有效配置投资
3、信息揭示功能
—利率+证券价格:
资金供求关系、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的灵敏反映
—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国债收益率
4、宏观调控功能:
工具、中间环节
—方式:
*利率+证券行市:
调节货币供应量
*直接调控利率:
利率→货币供求→S+I→经济活动
金融创新
(一)刺激因素:
利润最大化要求/致富(保持富裕)要求
(二)背景:
1、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产品需求的变化
*利率波动与汇率波动的加剧,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顺应需求的创新:
降低风险的的需求增加
2、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改善——金融产品供给条件的改善
—降低交易成本(新计算机技术)
—改善市场获得证券信息的能力
3、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赚钱→“发掘漏洞”
—法定准备金:
存款征税
—存款利率限制:
利率上限/禁止对支票存款付息
创新的动因:
1.科学技术革命拓展了金融创新
2.放宽了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推动了金融创新
3.规避金融管制需要金融创新
4.为了减少利率与汇率频繁波动的风险
金融创新的影响
1、金融体系效率提高
(1)金融体系的效率
a、操作效率:
以金融过程发生的成本相对于效益来衡量,一个摩擦越少的金融体系越有效率。
b、配置效率:
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生产性用途的有效性,一个能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生产用途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
金融体系将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用途的手段、途径有两个,一是资本市场,二是银行业。
c、结构效率:
金融体系为各部门提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的选择程度,以及所提供资金的种类和规模。
(2)资本市场创新与效率
2、金融工程兴起
3、金融业的技术革命
4、加速了资产证券化进程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也就是通过创造金融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这种工具就叫金融衍生工具。
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
远期合同、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
目前,我们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远期合同。
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
互换合同。
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
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
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
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和形成
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余缺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媒介体
—间接:
通过负债业务筹集资金,通过资产业务分配资金
v
v产生与形成
—货币兑换业和银钱业:
金银兑换、保管、汇兑
—近代银行业:
提供服务+支付利息→存款→贷款
—现代银行业:
高利贷银行转化;股份制银行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专业银行,专业化金融企业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机构
*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确保金融体系健全和安全
*改善货币政策控制
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1.能够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2.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
3.能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4.降低交易成本
5.克服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信息方面不对称现象。
银行非银行的区别
金融机构主要有三大部分:
银行、证券和保险,当然另外还有一些,如财务公司等。
从理论角度看,银行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
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信用能力大大低于银行。
从业务角度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于不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是以某种方式吸收资金,并以某种方式运用资金并从中获利。
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他们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特殊的金融企业
—企业:
自有资本、法人组织、利润最大化
—特殊企业:
经营对象(货币资金)、活动领域(货币信用)
—特殊金融:
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功能/信用创造
v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
资产转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支付中介
—信用创造:
信用工具的提供与信用创造
—金融服务
调节经济职能
负债业务
自有资金
发行股票—资本盈余
附属债券
未分配利润—增加资本的主要来源
各类准备金--资本/贷款/证券—税前提取
吸收外来资金
1、存款:
最主要的负债来源
—活期存款:
支票存款Dd/NOWs/MMDAs
—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期限短、不稳定
—定期存款:
小额定期/大额定期(CDs)
—储蓄存款:
帐户资金随时存/取
—成本较高的资金来源/期限长、稳定
借款类负债
1、贴现/贷款: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2、同业借款:
同业拆借、转贴现/抵押、回购
3、市场借款:
发行债券、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4、其他借款:
银行持股公司——银行
结算类负债
中间业务借款:
中间业务占款
资产业务
贷款
1、票据贴现:
最早的贷款形式;对票据付款人
2、贷款业务:
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证券投资
1、定义:
金融市场买卖证券的业务;
2、目的:
收益性;补充流动性;降低风险
3、对象:
政府债券、高等级公司债券;股票
?
:
投资实业
贷款的分类
用途
1、工商贷款:
商品流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
2、不动产贷款:
土地、房屋、机器等不动产
3、消费贷款:
耐用消费品
4、证券贷款:
券商、经纪人、投行、证券公司
偿还保障
1、信用贷款:
凭资信而无担保的贷款;
2、抵押贷款:
担保物作保证→实物、证券
评估→保险→保管→抵贷率(50%-90%)
3、担保贷款:
第三者作担保
期限
1、活期贷款:
通知放款/偿还期不定
2、定期贷款:
偿还期限固定
3、透支:
活期帐户超额支付
中间业务
传统中间业务的特点
—1信用业务的延伸,又具有独立性
—2不自身占用资金,收取手续费,反占用部分客户资金
—3方式灵活,要求现代技术支撑
—4发展状况,各国各异。
v
v主要的中间业务
1、结算类:
汇兑(最早的中间业务),信用证;承兑;银行卡
2、代理类:
代收代付;代理买卖;代理融通
3、其他类:
现金管理;信息咨询;
新增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R×1/rd
派生存款=新增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D:
新增存款总额;∆R:
原始存款
r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K:
派生倍数=1/rd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1、资产
(1)现金资产
—库存现金
—法定准备金存款
—同业存放
—托收未达款
v
(2)准备金资产
一级准备:
现金资产
二级准备:
短期证券投资—政府债券;其他证券)
短期贴现、同业拆放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安全性
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健全经营,保资产安全
避免挤兑和倒闭的风险
原因自有资本少;信用风险/利率风险
措施
加强筛选和监控
资产分散:
种类+客户
资产负债匹配
保持关系:
央行/同业
流动性
保持清偿力
满足提存、支付
原因负债:
主要是存款
职责:
促进经济发展;争取客户
贷款展期/需求
措施保留超额准备金
保持资产流动性;负债合理,融资渠道/力
盈利性
经营目标
改进服务/开拓业务/改善管理的内在动力
原因企业属性要求
提高抗险缓冲
增强客户信任和竞争力
措施
增加收益
减少支出
三原则的相互关系:
矛盾统一
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安、流与盈矛盾
2、安、盈矛盾:
安高/低资产,盈低/高
3、流、盈矛盾:
流高/低资产,盈低/高
v
v统一:
1、安全性:
前提
2、流动性:
保证
3、盈利性:
目标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v
(一)定义:
货币需求指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分配范围内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Y)
—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高低、收入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二)市场利率(r)
—市场利率决定持币的机会成本和资产形式的选择
(三)信用的发达程度(Cr)
(四)消费倾向(Cp)
(五)货币流通速度(V)
(六)社会商品可供量(Q)
(七)一般物价水平(p)
(八)人们的预期和偏好(E)
(九)制度因素;(十)其他因素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它主要决定于收入,且与收入成正比。
2、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为应付那些意料之外的支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它主要决定于收入,且与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持有闲置的货币余额,以便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投机并获取利润的需求。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4、两类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
前两个动机,它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投机性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它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分析]假设市场只有两种资产:
货币与债券。
当投资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上升时,存钱会更获利,因此债券价格将下降;而未来市场利率将下降时,投资债券更获利,因此债券价格将上升。
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呈反比。
因此,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在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