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5397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师版.docx

高考二轮地理全国通用版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教师版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建议)

2课时

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复习目标

1.荒漠化;

2.水土流失;

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4.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复习重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复习难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考察

一、高考回顾

(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问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1.B2.B3.D

【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

B项,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水的含沙量减少。

故B项正确。

A项、C项,植被覆盖率与降水变率和降水量关系不大。

故A项、C项均错误。

C项,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加大,汇入河流的径流减少。

故D项错误。

2.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①项,对比六次降水,降水历时最长为第二次降水。

故①错误。

②项,第五次降水的平均降水量在45.35mm左右,降水强度较大,易产生洪峰。

故②正确。

③项,前四次降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因此第五次下渗较少,地下径流较少,地表径流增多,导致汇入河流的水量变大。

故③正确。

④项,由题可知,第五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而第六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高,说明此次植被截流较多。

故④错误。

3.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

由题可知,第五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而第六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高。

说明降水强度大,超过原有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导致地表径流增多,且坡面坡度高,表层土壤易被地表径流带走冲刷,因此泥沙主要源于植被覆盖坡面。

(2018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4~5题。

(双选)

 

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提高造林存活率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D.提高林地生产力

5.“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4.AC 5.AD

【解析】

4. 结合材料,“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其种植品种以用材杨树林、防护和绿化的杂阔林、果品经济林为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故A、C项正确。

提高造林存活率和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B、D项错误。

 

5.读图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正确。

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

根据材料,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解析】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二、知识清单

1.荒漠化

荒漠化的相关特点,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

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②植被稀少;

③土壤发育较差,多疏松沙质沉积物;④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

⑤降水年及变化大,少雨年荒漠化进程加速。

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对策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植被破坏,风沙侵蚀

营造薪炭林,推广清洁能源,推广节能灶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野菜增加收入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寻求短期经济效益

草场退化和沙化

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

过渡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种植业生产

沙化土地连片

调节农林牧用地比重,退耕还林、还牧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引水,下游短缺

下游植被萎缩

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碱化

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⑤大力推广生活用煤;推广节能灶;⑥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南方)

④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2)雨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

雨林破坏原因

①直接原因:

人类的开发。

②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雨林的保护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森林的选择性开采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如森林观光、生态旅游;

④加强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

4.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的生态功能

产出功能

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调节功能

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生态功能

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降解功能

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有害物质、分解有害物质、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其他功能

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功能,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湿地减少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沉积物自然充满池沼

②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环境污染导致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围湖(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干涸。

(4)湿地的保护措施

①加强对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②补充湿地生态用水,控制水污染;

③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④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三、例题精讲

例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1)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

【答案】

(1)B

(2)D

【解析】

(1)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2)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易错点】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

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

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

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

流动沙丘的特征是: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

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

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例2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2)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