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316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

唯识二十颂讲义唐思鹏

唯识二十颂讲义

一、题解

梵语摩怛刺多,汉译曰唯;毗若底,汉译曰识。

唯者:

唯独义,识者:

了别义。

唯识者:

区别识外有境,以显识外无法(境),唯独有识义。

唯识略言有三:

谓心、意、识;中言有八:

谓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广言百法或万法。

所言唯识,并非一种。

谓“心意识三,名之差别”;或聚集名心,指阿赖耶识,集起名心,指眼等前七转识;或言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

《唯识述记》曰:

“唯言显其二义:

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

二、决定义:

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

《成唯识论》七卷云:

“唯识言,有深意趣。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是故应知,虽言唯识,并非指唯有一识,而是指唯识无境,境不离识,万法唯识之说。

唯识一名,有其三义:

1、唯识无境义意谓只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

(此显遍计所执实我实法,是空非有;依它、圆成识相识性,是有非空。

2、万法唯识义意谓一切诸法,皆不离识,境由识变,故名唯识。

(此显染净诸法,既是识所缘,又是识所变;只有似境,而无识外之实境。

3、染净随转义意谓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皆随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

(此显法无定法,错误认识的颠倒心,则现世间染相;正确认识的不倒心,则现出世净相。

染净随心,是故觉与不觉,全随认识正确与否而决定。

具上三义,故名唯识。

问:

田园舍宅,日月山河,分明实有,人人能见,为何但言唯识无境?

答:

其理有四:

1、随情各异同是一物,由于有情业力不同,其所见各异。

如一江河,人见清水绿波,鱼见游园舍宅,天见宝庄严地,鬼见脓血充满。

又如人之粪泥,狗之美食,蛆之安宅。

牛嚼青草,则感上味;枭食腐鼠,则觉佳肴。

更如西施、贵妃人皆为美,但鱼见之深入水底,鸟见之展翅高飞,修观行者见觉不净,老虎、饿狗见欲啖食。

其它事例,不胜枚举。

这不有力地说明了,外境不实,唯心所现吗?

2、如梦空寂谓人在梦中,既有高山江河,又有日月星辰;既有男女老幼;又有飞禽走兽。

当梦可乐境时,贪爱欢喜;梦苦厄境时,忧伤哭泣。

正在梦中,一一视为真实,旋即醒来,方觉梦由心生。

其实人们白天所见,亦由有情自识所变,如同梦境,离识之外,无有实境可得,只不过当人正在梦中,不知所见一切皆是做梦人心识自现,是假非实罢了,于是生颠倒见执为真实。

3、倒见实境一切众生不知诸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更不知心识亦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于是生颠倒见,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若境是实有,不由识变者,则众生所见皆属真实,不应颠倒,既不颠倒,则一切众生不应流转生死,而应解脱,成为圣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是故应知,凡执识外有实境者,皆是颠倒邪见之凡夫,与唯识无境之理不相符合。

4、随心生灭谓已得不可思议自在解脱的诸大菩萨或诸佛如来,皆能随胜解力,或于有形之物,隐没其形,或于广大虚空,任现诸境,或于土石,变为金银,或于水火,转为风云等。

生灭变化,自在随心。

若境是离识有者,则怎能转变外境,随心生灭呢?

是故应知,境由识变,境亦是识,离识之外,无有实境,此理决定,绝对真实。

从上四点,故可了知唯识无境之义。

然复应知,此处所说的唯识无境义,是说不离识而有的似外境,亦即主张诸识生时有夹带变带的内境(亲所缘缘)可得。

唯识对物质不给以独立于认识以外的存在地位,而一定给物以与识发生密切联系的存在地位。

因为它主张识与境、心与物,始终遵循“此有故彼有”的相反相成法则而相依共存的。

在精神性与物质性的潜能(种子),能共存于第八识中,为第八识的相分。

这说明了心与物不但同出一源,而且共为一体。

在人类长期的认识活动中,识与境、心与物,始终在能所相依的关系上,相互顺从,相互协调,而成为互不相离的统一体。

因之,《唯识二十论》之破心外有实物的实外境,不是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以最高级、最正确、最全面的道理,来说明识与境、心与物的相依共存,而成一统一的唯识说。

但必须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心与物均为有相,而无实体。

故唯识说不否认物的存在,只是说不否认似物质相的存在,而不主张有实物相依共存,以故唯识说,不等于通常所说的“心物二元论”。

二十论者:

全论共有二十一颂,初二十颂,为本论之主体,其核心在于对唯识义破邪显正。

末附一颂,是论主以谦虚的口吻,显唯识理博大精深,唯佛能穷,今但以浅薄之智能,略成其义以作结。

二十颂对三十颂而言,作者先作二十颂,并加解释,名《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后作《唯识三十颂》,作者未加解释成论,便圆寂而归道山。

二十颂以破邪为主,显正为辅;三十颂以显正为主,破邪为辅。

破邪者:

破一切外小之邪见谬执,以成维护正法,显扬真理之功用;显正者:

显大乘唯识教理行果之中道正理,乃达遣相破执,解脱众生之目的。

此二十颂与三十颂结合,正显:

寓破于立之中,寓立于破之内,立破双彰,真俗圆融。

凡学二十颂者,后必应学《唯识三十颂》;学三十颂者,亦应深研《唯识二十颂》。

此二十颂与三十颂,对于学人非常重要,理应平等修学。

二、作者

作者世亲,又名天亲,音译“婆薮槃豆”。

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

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

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

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踰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

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闻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其兄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

世亲的著作很多,除《俱舍论》、《唯识二十论》外,主要还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等;同时还对《辩中边颂》、《摄大乘论》、《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经》、《法华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维梵天所问经》等经论的注解。

据传另对因明学还有许多著作,故享有“千部论主”之称。

三、译者

译者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河南洛州侯氏(今河南偃师)人。

奘师自幼父母早亡,13岁时,在净土寺出家,后在成都受具足戒。

唐贞观元年(627年)赴印度求法,遍游西域诸胜地,广学大小乘诸经论,后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师戒贤大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及《集量论》等。

又师胜军居士学习《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

学成后于贞观十八年(645年)正月回长安,携回梵本657部,得唐太宗支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玄奘法师既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同时也是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沟通中印文化的出色人物。

《唯识二十论》前后共有三译,初游北魏菩提流支译来此土,名《唯识论》一卷;次由陈朝真谛译为《大乘唯识论》一卷;后由奘师译来此土,名《唯识二十论》一卷,或称《摧破邪山论》,窥基作释,名为《唯识二十论述记》,共二卷。

西域护法菩萨曾释此论,称曰《唯识导论》,或名《成唯识宝生论》。

四、释颂

1、识有境空,首举四难。

论初世亲用四颂对唯识义外难内答。

首一颂外小提出四个问题反对“但有内识,无诸外境”说。

颂曰: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外小设难云:

“如果只有外识,无实外境,境由识现,便有四个问题不能解决:

①见境有定处,②见境有定时,③见境多相同,④触境有实用。

①境有定处者:

如见终南山必于陕西,四川不见;见峨眉山必于四川,陕西无有。

既境不实,为何有定处呢?

再者:

境既由识变,所谓“识生之时,自变似境以为所缘”,那么为何人在四川不自变终南山以为所缘呢?

相反人在陕西不自变峨眉山亦为自识所缘呢?

既不如是,则知外境定是实有,所谓唯识无境之理,则不能成立。

②见境有定时者:

如见满月必于十五之夜,朔日不见;见雪花必于数九寒冬,夏月不有。

既言:

“境由识变,识外无境”,为何朔日不见满月,夏日不见雪花?

既有定时,则知境亦是实有。

③见境多相同者:

此指颂中“相续不决定”一句。

“相续”者,有情之异名。

谓诸有情,无常一性,无主宰性,全由五蕴所成,业果相续,不断不常,因果成流,故名相续。

“相续不决定”者:

既言境由识变,识外无境,那末,有情有多,变境应异,为何众多有情同见一境,而不是各见一境呢?

如见一山,诸人都能共见是山;如见江河,诸人都能共见是江是河。

既见境相同,而不是见境各异,故知外境定是实有,非由识变。

④触境有实用者:

此指颂中“作用不应成”一句。

谓诸境既由识变,离识之外,无有实境可得,为何人们触火被烧,扪水生凉,食饭饱腹,著衣增暖?

所谓刀杖相加,而能致人于死地;良药入口,便有起死回生之功力。

既境有此作用,而不是无有作用,故知外境定有,非唯有识。

2、梦等为喻,四事成立。

以下二颂,论主答上四难。

首颂以无实境的梦和脓河,能成四事为例作答。

颂曰: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梦境不实,人人皆知,但人在梦中既有定处、又有定时、更有作用。

定处者:

人在梦中亦见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园林,村邑男女。

日月在其上,山河在其下,村邑园林,各住其位,四方上下,各安其所,并非梦境无有定处。

梦由心生,皆有定处,故知白日所见定处,亦由识变,非离识外,别有定境。

定时者:

谓人在梦中,若遇好友,则欢悦欣喜;若遇怨敌,则恐怖张皇。

或先时高歌,升官作宰;后时斩首,极目凄凉。

前后各异,难道定要有诸外境,才有定时吗?

由此所说,凡有定时,皆是外境,其理不成。

共见一境者:

外小难言:

外境既无,随心变现,即应各人所见不同,不应众人共见一境;世人既能共见一境,故知心识之外,境界非虚。

论主答言:

“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

谓相续众生,不定见境各异,而能见境相同,犹如饿鬼,同见脓河等。

等者:

等取粪秽之物。

所谓同见脓河者:

如人见清水,天见众宝,鱼见舍宅,鬼见脓河。

一人能见清水者,众人皆能共见清水;一鬼能见脓河者,众鬼皆能共见脓河。

人若说鬼,所见非真,鬼亦可言,人见非实。

由此证知,人所共见非实是清水;鬼所共见非实是脓河。

只不过业力相同,于一境界,彼此所见相似;业力不同,彼此所见,定各相殊。

是故应知,诸境皆由业作增上,自识所变,非离识外,别有定境。

梦境有用者:

谓梦境虚幻,由心所现,人人共知。

但人在梦中,同样境能起用。

如梦男女相交,则往往醒时,精染下股;如梦大山崩,梦火宅焚,梦猛虎当前,梦毒蛇嚼身,梦强盗寇仇白刃相向,此时张皇苦恼,恐怖万分,不但无潜伏之期,亦且无逃避之门。

梦境作用,强胜如此,难道人在梦中,离心之外别有实境能起作用吗?

这就是境虽不实,但对不达唯识无境的迷人,同样能起作用的道理。

是故应知,虽离识外,无有实境,但虚妄作用,绝对成立。

并非定有外境,才有作用。

总之,境由识变,似境而是识相分,非实外境,但由迷执,方有如上所说的四事,怎么能说无有实境,便不能成定处、定时、同一见境和有实作用的事呢?

次颂以无实境的地狱有情受狱卒逼害能成四事为例继作解答。

颂曰: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一切如地狱”者:

指定处、定时、共见一境及有作用的四事,如同地狱,皆得成立。

“地狱”者:

梵语捺落迦,或那落迦,汉译不乐、可厌、苦器等。

谓彼器界,逼恼身心,唯有诸苦,别无有乐,如地下之牢狱,故名地狱。

“狱卒”者:

在地狱中,现有各种可畏之形,以种种之苦具,残害罪人,故名狱卒。

地狱中本无真实狱卒作逼害事,但是地狱有情由于先世共作极重恶业熏习赖耶,赖耶以此恶业作增上,而能变现彼此共见狞恶可畏的狱卒,他们在一定的处所、一定的时间,将许多受苦有情,逼上刀山剑树,逼下油锅火坑,而受种种惨不忍睹的剧刑。

由此可见,虽无实境,而能成就定处、定时、不决定见境各别和有实作用的四事。

3破狱卒如傍生,仍是实有执。

以下外小见所提四难已破,不甘心失败,即转救言:

地狱中逼害有情的狱卒,也如天上有奇形异能的傍生一样,是真实有情,仍是识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