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8.36KB ,
资源ID:12531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3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docx

1、唯识二十颂讲义 唐思鹏唯识二十颂讲义一、题解梵语摩怛刺多,汉译曰唯;毗若底,汉译曰识。唯者:唯独义,识者:了别义。唯识者:区别识外有境,以显识外无法(境),唯独有识义。唯识略言有三:谓心、意、识;中言有八:谓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广言百法或万法。所言唯识,并非一种。谓“心意识三,名之差别”;或聚集名心,指阿赖耶识,集起名心,指眼等前七转识;或言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唯识述记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成唯识论七卷云:“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

2、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是故应知,虽言唯识,并非指唯有一识,而是指唯识无境,境不离识,万法唯识之说。唯识一名,有其三义:1、唯识无境义 意谓只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此显遍计所执实我实法,是空非有;依它、圆成识相识性,是有非空。)2、万法唯识义 意谓一切诸法,皆不离识,境由识变,故名唯识。(此显染净诸法,既是识所缘,又是识所变;只有似境,而无识外之实境。)3、染净随转义 意谓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皆随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此显法无定法,错误认识的颠倒心,

3、则现世间染相;正确认识的不倒心,则现出世净相。染净随心,是故觉与不觉,全随认识正确与否而决定。)具上三义,故名唯识。问:田园舍宅,日月山河,分明实有,人人能见,为何但言唯识无境?答:其理有四:1、随情各异 同是一物,由于有情业力不同,其所见各异。如一江河,人见清水绿波,鱼见游园舍宅,天见宝庄严地,鬼见脓血充满。又如人之粪泥,狗之美食,蛆之安宅。牛嚼青草,则感上味;枭食腐鼠,则觉佳肴。更如西施、贵妃人皆为美,但鱼见之深入水底,鸟见之展翅高飞,修观行者见觉不净,老虎、饿狗见欲啖食。其它事例,不胜枚举。这不有力地说明了,外境不实,唯心所现吗?2、如梦空寂 谓人在梦中,既有高山江河,又有日月星辰;既有

4、男女老幼;又有飞禽走兽。当梦可乐境时,贪爱欢喜;梦苦厄境时,忧伤哭泣。正在梦中,一一视为真实,旋即醒来,方觉梦由心生。其实人们白天所见,亦由有情自识所变,如同梦境,离识之外,无有实境可得,只不过当人正在梦中,不知所见一切皆是做梦人心识自现,是假非实罢了,于是生颠倒见执为真实。3、倒见实境 一切众生不知诸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更不知心识亦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于是生颠倒见,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若境是实有,不由识变者,则众生所见皆属真实,不应颠倒,既不颠倒,则一切众生不应流转生死,而应解脱,成为圣者。但事实并非如此,是故应知,凡执识外有实境者,皆是颠倒邪见之凡夫,与唯识

5、无境之理不相符合。4、随心生灭 谓已得不可思议自在解脱的诸大菩萨或诸佛如来,皆能随胜解力,或于有形之物,隐没其形,或于广大虚空,任现诸境,或于土石,变为金银,或于水火,转为风云等。生灭变化,自在随心。若境是离识有者,则怎能转变外境,随心生灭呢?是故应知,境由识变,境亦是识,离识之外,无有实境,此理决定,绝对真实。从上四点,故可了知唯识无境之义。然复应知,此处所说的唯识无境义,是说不离识而有的似外境,亦即主张诸识生时有夹带变带的内境(亲所缘缘)可得。唯识对物质不给以独立于认识以外的存在地位,而一定给物以与识发生密切联系的存在地位。因为它主张识与境、心与物,始终遵循“此有故彼有”的相反相成法则而相

6、依共存的。在精神性与物质性的潜能(种子),能共存于第八识中,为第八识的相分。这说明了心与物不但同出一源,而且共为一体。在人类长期的认识活动中,识与境、心与物,始终在能所相依的关系上,相互顺从,相互协调,而成为互不相离的统一体。因之,唯识二十论之破心外有实物的实外境,不是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以最高级、最正确、最全面的道理,来说明识与境、心与物的相依共存,而成一统一的唯识说。但必须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心与物均为有相,而无实体。故唯识说不否认物的存在,只是说不否认似物质相的存在,而不主张有实物相依共存,以故唯识说,不等于通常所说的“心物二元论”。二十论者:全论共有二十一颂,初二十颂,为本论之主体,其核心

7、在于对唯识义破邪显正。末附一颂,是论主以谦虚的口吻,显唯识理博大精深,唯佛能穷,今但以浅薄之智能,略成其义以作结。二十颂对三十颂而言,作者先作二十颂,并加解释,名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后作唯识三十颂,作者未加解释成论,便圆寂而归道山。二十颂以破邪为主,显正为辅;三十颂以显正为主,破邪为辅。破邪者:破一切外小之邪见谬执,以成维护正法,显扬真理之功用;显正者:显大乘唯识教理行果之中道正理,乃达遣相破执,解脱众生之目的。此二十颂与三十颂结合,正显:寓破于立之中,寓立于破之内,立破双彰,真俗圆融。凡学二十颂者,后必应学唯识三十颂;学三十颂者,亦应深研唯识二十颂。此二十颂与三十颂,对于学人非常重要

8、,理应平等修学。二、作者作者世亲,又名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踰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闻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其兄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世亲的著作很多,除俱舍论、唯识二十论外,主要还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等;同时还对辩中边颂、摄大乘论、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经、法华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维梵天所问经等

9、经论的注解。据传另对因明学还有许多著作,故享有“千部论主”之称。三、 译 者译者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河南洛州侯氏(今河南偃师)人。奘师自幼父母早亡,13岁时,在净土寺出家,后在成都受具足戒。唐贞观元年(627年)赴印度求法,遍游西域诸胜地,广学大小乘诸经论,后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师戒贤大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及集量论等。又师胜军居士学习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学成后于贞观十八年(645年)正月回长安,携回梵本657部,得唐太宗支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玄奘法师既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同时也是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沟通中印文化的

10、出色人物。唯识二十论前后共有三译,初游北魏菩提流支译来此土,名唯识论一卷;次由陈朝真谛译为大乘唯识论一卷;后由奘师译来此土,名唯识二十论一卷,或称摧破邪山论,窥基作释,名为唯识二十论述记,共二卷。西域护法菩萨曾释此论,称曰唯识导论,或名成唯识宝生论。四、释颂 1、识有境空,首举四难。论初世亲用四颂对唯识义外难内答。首一颂外小提出四个问题反对“但有内识,无诸外境”说。颂曰: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外小设难云:“如果只有外识,无实外境,境由识现,便有四个问题不能解决:见境有定处,见境有定时,见境多相同,触境有实用。境有定处者:如见终南山必于陕西,四川不见;见峨眉山必于四川,

11、陕西无有。既境不实,为何有定处呢?再者:境既由识变,所谓“识生之时,自变似境以为所缘”,那么为何人在四川不自变终南山以为所缘呢?相反人在陕西不自变峨眉山亦为自识所缘呢?既不如是,则知外境定是实有,所谓唯识无境之理,则不能成立。见境有定时者:如见满月必于十五之夜,朔日不见;见雪花必于数九寒冬,夏月不有。既言:“境由识变,识外无境”,为何朔日不见满月,夏日不见雪花?既有定时,则知境亦是实有。见境多相同者:此指颂中“相续不决定”一句。“相续”者,有情之异名。谓诸有情,无常一性,无主宰性,全由五蕴所成,业果相续,不断不常,因果成流,故名相续。“相续不决定”者:既言境由识变,识外无境,那末,有情有多,变

12、境应异,为何众多有情同见一境,而不是各见一境呢?如见一山,诸人都能共见是山;如见江河,诸人都能共见是江是河。既见境相同,而不是见境各异,故知外境定是实有,非由识变。触境有实用者:此指颂中“作用不应成”一句。谓诸境既由识变,离识之外,无有实境可得,为何人们触火被烧,扪水生凉,食饭饱腹,著衣增暖?所谓刀杖相加,而能致人于死地;良药入口,便有起死回生之功力。既境有此作用,而不是无有作用,故知外境定有,非唯有识。2、梦等为喻,四事成立。以下二颂,论主答上四难。首颂以无实境的梦和脓河,能成四事为例作答。颂曰: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梦境不实,人人皆知,但人在梦中既有定处、又有定时

13、、更有作用。定处者:人在梦中亦见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园林,村邑男女。日月在其上,山河在其下,村邑园林,各住其位,四方上下,各安其所,并非梦境无有定处。梦由心生,皆有定处,故知白日所见定处,亦由识变,非离识外,别有定境。定时者:谓人在梦中,若遇好友,则欢悦欣喜;若遇怨敌,则恐怖张皇。或先时高歌,升官作宰;后时斩首,极目凄凉。前后各异,难道定要有诸外境,才有定时吗?由此所说,凡有定时,皆是外境,其理不成。共见一境者:外小难言:外境既无,随心变现,即应各人所见不同,不应众人共见一境;世人既能共见一境,故知心识之外,境界非虚。论主答言:“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谓相续众生,不定见境各异,而能见

14、境相同,犹如饿鬼,同见脓河等。等者:等取粪秽之物。所谓同见脓河者:如人见清水,天见众宝,鱼见舍宅,鬼见脓河。一人能见清水者,众人皆能共见清水;一鬼能见脓河者,众鬼皆能共见脓河。人若说鬼,所见非真,鬼亦可言,人见非实。由此证知,人所共见非实是清水;鬼所共见非实是脓河。只不过业力相同,于一境界,彼此所见相似;业力不同,彼此所见,定各相殊。是故应知,诸境皆由业作增上,自识所变,非离识外,别有定境。梦境有用者:谓梦境虚幻,由心所现,人人共知。但人在梦中,同样境能起用。如梦男女相交,则往往醒时,精染下股;如梦大山崩,梦火宅焚,梦猛虎当前,梦毒蛇嚼身,梦强盗寇仇白刃相向,此时张皇苦恼,恐怖万分,不但无潜伏

15、之期,亦且无逃避之门。梦境作用,强胜如此,难道人在梦中,离心之外别有实境能起作用吗?这就是境虽不实,但对不达唯识无境的迷人,同样能起作用的道理。是故应知,虽离识外,无有实境,但虚妄作用,绝对成立。并非定有外境,才有作用。总之,境由识变,似境而是识相分,非实外境,但由迷执,方有如上所说的四事,怎么能说无有实境,便不能成定处、定时、同一见境和有实作用的事呢?次颂以无实境的地狱有情受狱卒逼害能成四事为例继作解答。颂曰: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一切如地狱”者:指定处、定时、共见一境及有作用的四事,如同地狱,皆得成立。“地狱”者:梵语捺落迦,或那落迦,汉译不乐、可厌、苦器等。谓彼器界,逼恼身心,唯有诸苦,别无有乐,如地下之牢狱,故名地狱。“狱卒”者:在地狱中,现有各种可畏之形,以种种之苦具,残害罪人,故名狱卒。地狱中本无真实狱卒作逼害事,但是地狱有情由于先世共作极重恶业熏习赖耶,赖耶以此恶业作增上,而能变现彼此共见狞恶可畏的狱卒,他们在一定的处所、一定的时间,将许多受苦有情,逼上刀山剑树,逼下油锅火坑,而受种种惨不忍睹的剧刑。由此可见,虽无实境,而能成就定处、定时、不决定见境各别和有实作用的四事。3破狱卒如傍生,仍是实有执。以下外小见所提四难已破,不甘心失败,即转救言:地狱中逼害有情的狱卒,也如天上有奇形异能的傍生一样,是真实有情,仍是识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