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922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课时安排:

本章共6课时,理论课4课时,讨论课2课时。

3个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分析和概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基本特征,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刻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基本经济特征及理论创新等问题。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及其认识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本章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及其认识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一

(第1周第1次课2学时总2/64)

一、授课题目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与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与过程

难点在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与过程。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分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中产生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主义”是一个极有争议的概念,自从这个名词出现以来,许多彼此极不相同的社会思潮、政治流派、思想学说都使用过这个名词,以至很难界定一个各流派的社会主义者都接受的社会主义的定义。

“在传统的解说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组织体系,被描绘为对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

这种与私人占有相对应的公有制,涉及所有的资本形式,其中包括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占有。

更为通俗一些,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描绘为对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的集中分配。

”(布坎南)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或学说,它的基本主张是要求以某种集体行动来保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财富。

从历史上看,近代的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应甚至抗议和反击中产生的。

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其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控诉了“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现象。

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就出现了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后就出现了力图否定这种制度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确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包括:

①谴责财富分配不均,反对私人财富的集中;②社会生产组织是生产者的合作社;③痛恨“资产阶级秩序”(即商品经济),认为这种社会是建立在贪婪、利润和商人精神的基础上的;④认为人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竞争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⑤提倡人与人的和谐与合作,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人提供口粮,等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研究。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幻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迅速地推进了生产社会化的进程。

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体现其社会性质,但与此同时,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表明,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很难容纳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生产力。

在社会化生产力的强制下,资产阶级不得不一再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根基的条件下,使资本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形式:

由私有资本到股份资本,由私人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虽然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化管理机构,这就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

资本的社会化形式也为“剥夺剥夺者”带来了便利。

在资本主义不断为社会主义创造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资产阶级也为自己造就了掘墓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和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力量。

简单总结一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的。

①从莫尔1516发表的《乌托邦》一书到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到了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充分的发展,使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③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a.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b.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激烈的对抗。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同义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进一步讲,“社会主义”一开始并不是作为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理论表现提出来的,它主要表达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而“共产主义”更符合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本质。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的是“共产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他们只是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才把共产主义也同时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即使按照列宁的界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生产方式上并无质的区别,二者的差别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

体现在消费品的分配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其次,共产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

在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中,劳动者能够占有和支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人们既摆脱了人的统治也摆脱了物的统治,人们所追求的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和才能智慧的充分发挥。

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而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能被创造出来。

第三,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解除人的依赖关系,即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二是解除物对人的支配关系。

只有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人们才既不依赖个别人,也不依赖物,人们才能支配全部社会生产力。

第四,共产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它的直接对立物。

在生产力方面,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方面,共产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但就制度特征来说,它们又是两个对立物。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①土地和由劳动创造的生产条件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成为集体财产,劳动者之间在同生产条件的关系上是平等的;②采取联合劳动的形式,共同生产,民主管理,协同劳动;③整个社会生产由统一制定的社会计划来调节;④个人的劳动直接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而存在,产品不再表现为商品,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⑤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⑥对社会共同产品实行统一分配,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按照个人的劳动量分配,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按照个人的实际需要分配。

第五,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具备很高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进步条件。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条件,也就是消灭阶级的条件,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①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第一次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先例。

②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并取得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从1944年到1949年,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发生了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

这是因为: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

a.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

b.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

a.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

  b.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③从历史上看,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试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

(第1周第2次课2学时总4/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决定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因素

难点在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决定因素

  

(1)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生产力水平极不发达,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崭新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2.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过程

(1)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尝试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加重了连年战争所造成的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从实际出发,及时地修正错误,决定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继续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2)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以后,从没收官僚资本,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从对非公有制经济排斥、打压到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求单一的国有经济到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相应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社会主义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认识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方法论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谐地统一。

②坚持辩证的发展的方法和观点。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③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会呈现若干个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

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

现在,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2.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三

(第2周第1次课2学时总6/64)

第14章课堂讨论实施方案

一、讨论主题(讨论题目):

1、

2、

二、课时分配:

2

三、讨论课实施的目的:

四、讨论课实施的步骤:

第一步:

本章理论课授课结束后提出本章讨论题目;

第二步:

学生围绕讨论题目查找相关资料并经过思考形成对涉及问题的自我认识和系统观点(课下进行);

第三步:

占用实践课时小组讨论。

讨论一般有2-3个主题,第一阶段,在小组组长主持下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观点;第二阶段,就某个同学提出的观点进行争论或辩论;最后评选出本组优秀成员。

(时间为1个课时,小组组长作简要记录);

第四步:

在班级课堂上,每组的优秀成员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时间为1个课时)讨论课结束。

五、讨论地点:

分4个讨论小组,各在授课教室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