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1134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1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内容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电脑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探索交流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组织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取出水果,要求学生用数字表示水果的数量。

(1)取出若干个,如5个,让学生用数字表示。

(2)取出一个苹果。

(3)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用数字表示。

2.揭示课题。

(1)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谈话:

能不能用0.5表示?

0.5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小数的意义

(2)呈现板书:

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2.小数的意义

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1)小组交流

(2)汇报:

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教师用课件演示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3.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教后反思:

 

第2课时:

测量活动

[教学内容]探索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本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

5.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创设外校来本校参观要布置教室的情境。

让学生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汇报。

二、汇报交流,探究方法

1、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1)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换成以米为单位怎样表示。

(2)汇报结果方法多样,教师选择适当数据如桌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5厘米用课件演示。

再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2、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测量中,我们应主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8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试一试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比大小。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揭示课题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

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同学们,看黑板上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贴出小正方形卡片□□□□□□□□□)

2.指着卡片,问:

如果这些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

为什么?

3.随即在两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问:

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4、揭示课题

板书:

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

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

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

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一练第10页2、3两题

[板书设计]

比大小

9.87○9.909.96○9.90○9.87

练一练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比大小

(二)

[教学内容]第10-11页

[教学目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小数的性质

1、涂一涂、比一比

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涂出0.2和0.20,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一样大。

2、比较、归纳:

让学生自己在的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

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二、举例说明:

让学生用实际情境说明两个小数的相等,如0.2元表示2角,0.20元表示2角0分,显然二者是相等的。

二、试一试: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

自己选择一个小数,再写出两个和他相等的小数。

通过交流,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练一练:

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6题:

写出在指定的两个数之间的三个不同的小数。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第7题:

方格里只填一个数字,答案是多样的,鼓励学生填出多种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学填出所有答案。

 

[板书设计]

比大小

(二)

方格图

0.2○0.20练一练中的题目

教后反思

 

第5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感受小数点的变化带来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计数器

.

联系要求:

(1)根据小数点的位置,说出个数位的名称。

(2)写出这个小数。

(3)读出这个小数,并说出小数的读法。

(4)说一说这个小数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看图写数。

(1)

0分数()1小数()2

小数()

(2)

三、专项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12、13页的“练习一”第1—5题和数学游戏。

第1题:

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2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3题:

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第4题:

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第5题:

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进行填小数点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小数点的变化带来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先自主思考、探索,在汇报结果。

汇报时,可能是多样的,让学生说说想法。

最后说做此题的体会。

数学游戏: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师生针对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购物小票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小组交流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课题

1.复习

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法知识并说说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引入课题

师: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购物小票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

可以通过算一算买“酸奶”和“饼干”收款是否3.66元?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师板书:

1.25+2.41=先估算结果。

3、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4、归纳算法

师:

通过刚才的例子,你觉得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

三、试一试

第1题:

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第2题: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3题:

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4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

题1:

小数加法竖式题2:

小数减法竖式

1.253.66

+2.41-1.25

3.662.41

教后反思

 

第7课时:

量体重

[教学内容]两位小数加减法

(二)课本第16页内容;相应的“试一试”,第17页“练一练”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索。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直观操作法、类比推理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出体重,引入课题。

1.创设量体重情景。

是有意识地选择题中选数的同学回答。

记录部分同学体重。

引导学生提出比较体重的问题。

选择板书。

2.引入

教师指出:

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

量体重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问题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2、引出算式

(2)师: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指名回答,板书45.2-33.4=(千克)

探索算法。

①自主探索。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小组里交流,师巡视辅导。

②全班交流

选择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板书并口数计算过程及算法。

如有错误师组织学生及时讨论。

学生可能会如下板书:

45.2-33.4=11.8(千克)

45.2

-33.4

11.8

在解决第

(2)问题,方法同上。

学生板书时学生可能会如下板书:

38-33.4=4.6(千克)

38.0

-33.4

4.6

让学生说一说“38”写成“38.0”的根据是什么?

强调小数的性质。

归纳计算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3、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第2小题:

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第2题:

先鼓励学生估算,再精算。

在计算两个面包多少钱时,由于还没有学小数乘法,可以用加法计算。

三、练一练

第3题:

(2)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在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比谁大。

第4题:

可以把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边的长度没有直接给出,可以先把它算出来。

第5题:

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

第6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量体重

45.2-33.4=11.8(千克)38-33.4=4.6(千克)

45.238.0

-33.8-33.4

11.84.6

教后反思

 

第8课时:

歌手大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8页—第19页的“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教学准备]:

  纸卡,图片。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

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

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学生看信息,比较谁的得分高。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教师:

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教师出示问题:

谁的总分高?

高多少?

  

(1)学生列算式并进行计算。

  

(2)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集体订正,学生汇报。

方法一:

8.65+0.40=9.05(分)9.43-9.05=0.38(分)

8.659.43

+0.40-9.05

9.050.38

方法二:

(列综合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方法三:

(列综合算式,用连减法)

交流时重点“方法二”的算法。

 归纳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说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学生: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

  

(1)学生列算式并进行计算。

  

(2)集体订正,学生汇报。

  得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9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六、课堂小结

师:

今天通过“歌手大赛”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七、作业

练一练第5题

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方法一:

8.65+0.40=9.05(分)9.43-9.05=0.38(分)

方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

5号选手获胜。

教后反思

 

第9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21页的“练习二”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迅速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下列各题。

1.25+0.25=0.32+0.15=2.22+0.8=

0.41-0.21=1.28-0.2=5-0.18=

过程要求:

口算各题

口述简单计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

(1)4.32+0.75+0.25+4.68==

(3)6.54-2.36-3.64=(4)2.43-(0.28+1.43)

过程要求:

①学生口算并口答计算方法。

完成后,要求用字母表示所用规律。

如:

a+(b+c)=(a+b)+c

a–b–c=a-(b+c)

四、专项练习

某村近三年教育投入情况(单位:

万元)

17.92

15.4

12.08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出示下列情境,学生理解题意并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学生交流问题师是提出

(1)2004年的投入比前两年投入的综合少8.4万元,2004年这个村的教育投入多少万元?

列综合算式15.4+17.92-8.4

=33.32-8.4

=24.929(万元)

完成后,在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简便算法。

交流,算式:

15.4+17.92-8.4

=33.32-8.4

=24.929(万元)

(3)补充统计图

师:

2004年的统计图应怎么画,画多长?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五、课堂练习

指导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7题。

第1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再解答第

(2)题时,由于两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第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六、课堂小结

针对连情况,教师进行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第1课时图形分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图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根据图形的特点对图形进行分类;对学过的图形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吗?

展示下列各种图形。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来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板书课题:

图形分类

二、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点

1、小组合作,分一分学具

师:

你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试试看。

(学生动手分并汇报分的情况)

生:

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1、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