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994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史讲解.docx

世界经济史讲解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

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的“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

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西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

西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影响:

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

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

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

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

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

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

(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荷兰:

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优越以及素有经商传统,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控制,赢得了国家独立;

16C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广阔殖民地;

17世纪,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英国:

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力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采用“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取殖民地;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之间的贸易;

15C晚期通过圈地运动推动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

18世纪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打败法国,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3、黑奴贸易

(1)国家:

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2)影响:

对英国-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美洲-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对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考点二、两次工业革命

(一)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条件

(1)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2)劳动力:

通过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资本: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4)技术:

工场手工业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5)市场:

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5)国内国外市场的开辟;

主要成就

开始标志:

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火车、汽船等交通工具革命;

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的创制、新的交通工具的研制、通讯事业的发展、石化工业的建立、钢铁工业的进步;

通讯--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科技地位

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新兴工业

棉纺织业、

机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

经济组织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影响

(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使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兴起,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3)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4)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6)英国成为“世界工场”

(1)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2)欧美多个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经济霸权;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4)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5)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二)垄断组织

1、含义:

垄断组织指的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掠夺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2、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

3、评价:

(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垄断组织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较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3)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4)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涩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常常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参与到瓜分世界与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行动中,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一苏联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流通: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进步性:

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

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后来战争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

④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

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体制:

1、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特征:

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一党专政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文化上: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学术文化受行政干扰;

3、认识: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争时期都发生过积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成为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四)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农业上: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上: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加盟共和国和企业的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调动生产者者的积极性;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2、结局:

改革成果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局:

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上,用经济管理方法来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

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后果:

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七)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第二,内因。

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三,外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考点二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

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应经济运行的真是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2、特点:

来势特别猛、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

2、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利;管制证券业;

复兴工业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社会福利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

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4、作用:

直接影响: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间接影响:

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凯恩斯主义:

(1)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自由放任政策占主导地位(看不见的手)

(2)提出:

经济危机后,英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看得见”手;

(3)评价:

积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主流地位被其它学派所取代。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表现在:

(1)新的理论指导,即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起点:

即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轨道,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3)新的模式:

即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

(2)表现:

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品;

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影响:

保证了站时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变;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3、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

(1)概念: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表现:

经济强势发展,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失业率下降;

经济发展使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

增加,股票指数扶摇直上;

(3)原因:

政府的宏观调控;

(4)特点:

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有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具有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法国也开始私有化浪潮;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实行“统制经济体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专题四、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吸取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防止战争重演,稳定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弱;

(3)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称霸世界;

2、1944年夏,美、英、法、苏、等各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3、作用:

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

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二)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1、欧洲联盟(欧盟)成立:

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经济实体)。

1993年,欧盟(经济政治实体)正式成立。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

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4、世界贸易组织(WTO):

正式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

其宗旨: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于

A.手工工场时期B.工业革命开始时

C.工业革命刚刚完成时D.19世纪中后期

3.下列事件中,对工业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珍妮机的使用B.改良型蒸汽机的使用

C.工厂代替工场D.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技术

4.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

A.各国乘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C.迫使政府内部政策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5.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涉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支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不仅德国,英法战后也由美国扶植

C.美国在战后掌握了世界领导权D.美国战后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6.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中最重要的是:

A.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福利国家的发展

C.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D.新经济的出现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全面推行工业化

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实物配给制

8.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

A.经济领域B.政治领域C.思想领域D.科技领域

9.二战后,美国财政部长曾得意的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与此有关的历史现象主要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B.世界银行的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10.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

A.东盟B.欧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解析题:

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

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多进行了改革。

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几个时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

(3分)

俄国:

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

实施罗斯福新政;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

⑵.中国的改革与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共同点:

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影响:

1978年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